奇癢難耐的外耳道真菌病

外耳道真菌病「偏愛」哪些人

外耳耳道真菌病是外耳道皮膚的亞急性或慢性炎症,由真菌感染所致,常合並細菌感染,以高溫潮濕季節多發。一股而言,外耳道真菌病的好發人群有以下4類:

①長期處於高溫、高濕環境者 環境溫度和濕度較高時,有利於真菌的生長與繁殖。

②喜歡掏耳朵的人 耵聹(「耳屎」)有抑制真菌生長的作用,頻繁過度清理耳道易造成天然屏障損傷,爲真菌「入侵」提供「可乘之機」。

③慢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炎患者耳內分泌物積聚,易並發真菌感染。

④過敏體質者過敏體質者常有外耳道瘙癢、濕疹,其所造成的酸性環境對真菌生長繁殖有利。

不同階段,症狀不同

外耳道真菌病的初發階段或輕症患者可沒有明顯症狀,多數在體檢中偶然發現。外耳道真菌病患者的外耳道深部和分泌物表面可有密集粉末或顆粒狀物堆積,甚至白色絨毛附著,很容易拭去。

隨著病程延長,真菌侵入上皮層後,患者可出現耳癢、悶脹堵塞感、潮濕、分泌物(呈團塊狀或痂皮狀)增多,常常伴有聽力下降。此時,患者耳道深部有黃褐色或黑褐色分泌物堆積成團塊,清理後可見皮膚潮紅、腫脹、糜爛。若耳道皮膚破損或進水,易合並細菌感染,引起耳痛,分泌物可爲膿性,且有臭味。

若疾病持續發展,將引起軟組織腫脹,耳道更狹窄,造成惡性循環,甚至累及鼓膜。長期反復發作的外耳道真菌病患者,耳道皮膚有明顯的増厚、脫屑等表現。

治療講究及時、規範

外耳道真菌病的治療必須及時、規範,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①以過氧化氫、碘伏等清潔耳道並拭幹後,在耳道內局部塗抹抗真菌類藥膂;②必要時,須同時治療可能存在的外耳道濕疹或中耳炎等原發病;③局部用藥難以控制病情者,需全身應用抗真菌藥物。

預防外耳道真菌病,日常生活中應注意:①保持耳內乾燥,儘量避免進水;②改正過度挖耳的壞習慣,以免損傷耳道皮膚;③盡可能避免長期處於高溫潮濕的環境中;④過敏體質者可嘗試查找過敏原,發病後應及早進行抗過敏治療。

臨床上,外耳道真菌病患者最關心的問題不外乎聽力是否會受影響。在疾病發作期間,外耳道充血、腫脹、糜爛、分泌物堵塞、鼓膜感染等因素,均會影響聽力,甚至造成耳鳴。當然,絕大多數患者痊愈後,聽力可恢復如初。但值得注意的是,外耳道真菌病、外耳道濕疹、真菌性鼓膜炎等疾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且部分症狀相似。外耳道真菌病若不及時治療,病情遷延不愈,易加重或誘發其他耳科疾病,包括真菌性鼓膜炎、真菌性中耳炎、彌漫性外耳道炎,或者更爲嚴重的壞死性外耳道炎等。因此,及早治療很重要。所謂「病從淺中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