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富春山居圖” 習近平如此運筆描繪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電】如果把中國鄉村比作一幅畫,畫面上的層次感正變得越來越豐富、色調也越來越鮮亮。對於“美麗鄉村”建設,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有個形象的比喻——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如今,習近平心繫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正逐漸成為現實。

古語云:農者,天下之本也。習近平對此有更加通俗的表述——“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句話道出了特殊國情下“中國鄉村”之於中國的極端重要性,也刻畫出了“中國鄉村”在習近平心間的模樣。

陝西、山西考察,稱讚小木耳、黃花菜大產業;四川大涼山深處,在彝家火塘話脫貧;江西井岡山考察,強調“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湖南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準扶貧”;近日再赴湖南,走進沙洲瑤族村察看現代農旅示範基地……這些年,習近平以腳步丈量土地,飽含對鄉土中國的牽掛。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鎖定“三農”……這些獨立又互有叠合的治國理政“大項目”,體現了新時代中國關於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也反映了習近平對中國鄉村“走向”的思考和佈陣。

為什麼習近平如此重視中國鄉村?

一與中國特殊的文明構成有關——鄉村是中國傳統文明的“根”。

中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談及鄉村文明之於中華文明的特殊意義——“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習近平的這些論述也道出了華夏子孫血液裡濃濃的“鄉土情結”。

二與習近平特殊的個人經歷相關——“陝北高原是我的根”。

青少年時代插隊陝北“當了六七年農民”,習近平從那裡培養出不變的信念——為人民做實事;從正定到廈門、寧德,從福建到浙江、上海,一直到中央工作,習近平直言“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他的調研足跡遍及“此山此水此地”。

三與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彎路”有關——城鄉關係關乎現代化成敗。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從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看,這兩組關係處理不好,就會導致鄉村和鄉村經濟走向凋敝,工業化和城鎮化走入困境。談及中國,習近平強調,“即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仍將有4億多人口。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4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樣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那麼,在習近平眼裡,“美麗鄉村”之“美”體現在哪裡?

以物質標尺來量,它要富有。

“億萬千百十,皆起於一”,這個“一”在習近平看來是跨越貧困線。他曾說,“脫貧祗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知青插隊經歷和基層工作經歷,讓他深知中國鄉村的匱乏艱苦。“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在不同場合的表達,體現了他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的瞭解。“我們這代人有一份情結,扶一把老百姓特別是農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歷史性地得到解決”,則彰顯了其志向和擔當。

以環境標尺來量,它要宜居。

關停礦山和水泥廠的浙江余村,空氣好了,景色美了,走上一條特色旅遊之路;生態脆弱的大西北,將生態保護和農業、旅遊發展結合,探索稻漁空間生態觀光園,農民實現增收……習近平走過的不少地方,正是踐行“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的樣本。不管是關心“小厠所、大民生”、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還是指示推廣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都體現了習近平對環境“硬”指標的重視。說到底,祗有留得住青山綠水,才能記得住鄉愁,才能承載華夏兒女的田園夢、鄉土情。

以文化標尺來量,它要有“精氣神”。

中國鄉村之美,不僅美在肌體,還要美在靈魂。習近平曾提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他還認為,“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習近平的這些論述,強調了中國鄉村建設過程中外在與內涵、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一。“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則鮮明地表達了他對守護華夏文明基因密碼的態度。

以現代化標尺來量,它要挑上“金扁擔”。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講了一個“金扁擔”的故事——當年在陝北黃土地上,鄉親們告訴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將來幹活挑著金扁擔”。習近平說,“我想這個目標也在實現中。‘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正讓農業在中國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習近平說,現代農業發展空間仍然很大,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觀察家認為,沒有“美麗鄉村”,就談不上“美麗中國”。在越來越立體的這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裡,生活的奔頭、田園的秀美、鄉土的潤澤、產業的現代化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個個村莊、一片片沃野的蛻變,讓人們直觀感受中國的發展,亦能從中體味民眾不斷提昇的幸福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