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決策出兵朝鮮始末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美國決定派出海軍和空軍人侵朝鮮領海、領空,進攻朝鮮人民軍,對朝鮮城市狂轟濫炸。同時命令第七艦隊向臺灣海峽出動,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既定部署。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根據國內外局勢,經過深人的戰略思考,遂作出出兵朝鮮的重大戰略決策。

朝鮮戰爭爆發,中國政府迅速作出反應

美國在擴大朝鮮戰爭的同時,插手中國內政,杜魯門聲稱:「對朝鮮的攻擊已無可懷疑地說明,共産主義已不限於使用顛覆手段來征服獨立國家。現在要使用武裝的侵犯與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共産黨部隊的占領臺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執行合法而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攻擊。」這樣,美國趁朝鮮戰爭爆發之機,直接插手臺灣問題,阻止中國人民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中國政府對美國的侵略行徑,予以了强烈譴責。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莊嚴宣告:「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當天,周恩來以外交部長的名義發表聲明,嚴正宣布:「我現在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聲明:杜魯門二十七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不管美國帝國主義者採取任何阻撓行動,臺灣屬於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

中央軍委迅速組建東北邊防軍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成立了「聯合國軍司令部」,任命麥克阿瑟爲「聯合國軍」總司令。中國政府在進行外交鬥爭的同時,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以十分清醒的頭腦,適時地在軍事上採取防範措施。東北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戰略區,然而因「四野」已在解放戰爭時人關南下,所以東北已成爲全國駐軍最少的一個戰略區,全部兵力不足20萬。於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作出一個重大決策:調部隊到東北,擺在鴨綠江邊,以充實東北邊防。

7日和10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周恩來主持召開了兩次中央軍委會議,研究保衛國防、組建東北邊防軍問題。13日,中央軍委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毛澤東批示「同意」。其主要內容爲:將作爲軍委戰略預備隊的第28軍、第29軍、第40軍,自7月10日和15日起,分別從廣州、信陽、漯河出發,開往鄰近東北邊境的安東(今丹東)、遼陽、鳳城地區;原在北滿的第42軍,在7月30日從齊齊哈爾及北安綫出發,開往通化、輯安(今集安)之綫集結;炮兵、工兵、騎兵等特種部隊也分別開往邊防地區。所調動部隊共約25.5萬人,限8月5日前到達指定地區。以粟裕爲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爲副司令員,肖華爲副政委,李聚奎爲邊防軍後勤司令,以第15兵團部爲基礎,組成新的兵團部,統轄第38軍、第39軍、第40軍,以原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爲司令員,賴傳珠爲政治委員。另調洪學智、韓先楚爲副司令員,解方爲參謀長,杜平爲政治部主任。8月上中旬,東北邊防軍完成集結,並開始整訓。後因粟裕、蕭勁光、肖華不能到任,周恩來聶榮臻在給毛澤東的報告中提出:「請主席考慮邊防軍目前是否先歸東北軍區高崗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並統一一切供應,將來粟、蕭、肖去後,再成立邊防軍司令部。」毛澤東同意,於是東北邊防軍所屬部隊統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領導。

組建東北邊防軍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決策,是具有關鍵意義的戰略部署。隔了6年之後,毛澤東講起這件事的時候說:「戰爭開始後,我們先調去3個軍,後來又增加了2個軍,總共有5個軍,擺在鴨綠江邊。所以,到後來當帝國主義過三八綫後,我們才有可能出兵。否則,毫無準備,敵人很快就要過來了。」後來,毛澤東還不無惋惜地說:「可惜那時候只有5個軍.那5個軍火力也不强,應該有7個軍就好了。」

自7月中旬至8月,除美軍陸續抵達南朝鮮外,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新西蘭等國部隊也先後從空中和海上到達南朝鮮協助李承晚軍隊作戰,使朝鮮戰爭的規模逐漸擴大。

朝鮮戰局的發展,使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憂慮逐步加深。8月4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在會上說:如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不能不幫,必須幫,用志願軍,時機當然還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就在同一天,毛澤東審閱了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的一個報告。報告提出,準備派出部分高炮部隊進人朝方一側,以確保鴨綠江大橋的安全,獲得毛澤東同意。5日,毛澤東親自擬電給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該電報稱:「8月內可能沒有作戰任務,但應準備於9月上旬能作戰。各部應於本月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待命出動作戰。」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東北邊防軍於11日召開了師以上幹部動員大會,傳達並討論了毛澤東的指示電。但會上各部普遍反映,有許多實際困難,難以在月底完成出國作戰的準備工作。會議結束後,高崗於15日將部隊反映的情況電告毛澤東並建議推遲出國作戰時間。這時朝鮮人民軍的戰場形勢已逐漸惡化。毛澤東根據朝鮮戰況和東北邊防軍存在的實際困難,18日再次電示高崗,邊防軍的準備時間可以適當延長,「但務在9月30日以前完成一切準備工作」。隨後,根據聶榮臻的建議,中央軍委決定將駐扎在上海地區由宋時輪指揮的第9兵團調至津浦鐵路沿綫,將駐扎在西北地區由楊得志指揮的第19兵團調到隴海鐵路沿綫地區,策應東北邊防軍。

此時,朝鮮戰場形勢是,朝鮮人民軍經過多次激烈戰鬥後,至8月中旬已前進到朝鮮平島南部的大田、大丘等地,殲滅了南朝鮮軍隊大部和前來支援李承晚軍作戰的美軍第24師一部,解放了南朝鮮約80%的廣大地區。但是當人民軍前進到洛東江邊時,南朝鮮李承晚軍隊爲阻止朝鮮人民軍繼續前進,固守待援,將洛東江上的重要橋梁全部炸毀。這時,向南敗退的李承晚軍隊7個師的殘部和先後到達南朝鮮的美軍幾個師,都收縮在洛東江對岸以釜山爲中心的狹小地域內,既不撤退,也不反擊。人民軍的處境越來越不利。此時,在日本的美軍2個師又組成新的軍團,美國軍艦調動頻繁。

8月下旬,美軍飛機侵人中國東北安東市上空,並向民船射擊,殺死船工。東北的局勢越來越緊張了。9月3日,周恩來寫信給毛澤東、劉少奇,報告了近日擬定的《關於加强邊防軍的計劃》。《計劃》中準備將東北邊防軍兵力逐漸增加到11個軍36個師,分爲第一、二、三綫部隊,連同特種兵部隊、後勤部隊共約70萬兵力,毛澤東批示「同意」。

5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指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朝鮮戰爭持久化的可能性正在增大。」這是一個重分重要的判斷。毛澤東還分析了美國在軍事上的長處和短處,概括起來是「一長三短」。他說:「它在軍事上只有一個長處,就是鐵多,另外却有三個弱點,合起來是一長三短。三個弱點是:第一,戰綫太長,從德國柏林到朝鮮;第二,運輸路綫太遠,隔著兩個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第三,戰鬥力太弱。」儘管如此,毛澤東並沒有輕敵和大意。他指出要防備美帝國主義亂來,打第三次世界大戰。毛澤東已經作了最壞打算,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準備同美國這個不可一世的世界頭號强國直接較量。但是,中國出不出兵,毛澤東有一個「底」,這個「底」就是美軍是不是過三八綫。他說:「美帝國主義如果干涉,不過三八綫,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綫,我們一定過去打。」

「聯合國軍」大舉北犯,中共中央、毛澤東決定出兵朝鮮

9月15日,朝鮮戰局急轉直下。當天凌晨6時,麥克阿瑟秘密從日本和太平洋地區調遣了大批陸、海、空兵力,乘朝鮮人民軍主力南進到洛東江邊受阻、後方交通供應斷絕的情況下,指揮7萬多美國軍隊,在近500架飛機、260餘艘艦艇的配合下,在朝鮮西海岸仁川港登陸。隨後登陸部隊在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指揮下,急速向漢城方向進攻,將朝鮮人民軍的後方交通綫攔腰截斷。27日,經美國總統杜魯門批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向麥克阿瑟下達指令,授權他在朝鮮「三八綫」以北「採取軍事行動」,摧毀朝鮮的軍事力量,占領全朝鮮、28日,美軍攻占漢城。此時,美國總統杜魯門指示麥克阿瑟:「假設俄國人或中國人沒有宣布進行干涉的意圖或沒有進行實際干涉,你可越過『三八綫』,消滅朝鮮軍隊。」29日,大批「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隊進抵「三八綫」附近。美軍占領漢城後,切斷了位於朝鮮半島南部洛東江邊的朝鮮人民軍主力的退路,使之腹背受敵,朝鮮人民軍遭受嚴重傷亡和損失,被迫實行戰略退却,戰場形勢日趨惡化。

金日成對美國直接出兵干涉朝鮮戰局缺乏清醒認識,是沒有思想準備的。他認爲,日本軍隊參戰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美國人派個兩三萬日本軍隊來,也不能改變戰局,人民軍的士兵將戰鬥得更加堅決。至於美國參戰的可能性,他斷言:那幾乎不可能。但是,毛澤東還是提出:帝國主義的事,我們做不了主,我們不是他們的參謀長,不能知道他們心裏想的是什麽。不過準備一下總是必要的。我們打算在鴨綠江邊擺上3個軍,帝國主義如果不干涉,沒有妨礙;帝國主義如果干涉,不過「三八綫」,我們也不管;如果過了「三八綫」,我們一定打過去。金日成對此一面表示感謝,一面則婉言謝絕。

這時,中國政府已經得到準確情報:美軍要越過「三八綫」。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境十分危急的緊要關頭,毛澤東決定,由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於9月30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爲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_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這是對美國當局發出的十分有力的嚴正警告。然而,麥克阿瑟却無視這一警告,認爲這不過是「虛聲恫嚇」和「外交上的政治訛詐」。同一天,美國國防部長喬治•馬歇爾立即給麥克阿瑟發出一份電報稱:「我們要讓你感到,你在向『三八綫』以北前進時,無論在戰術上還是在戰略上,你都不會受到限制。」

10月1日,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綫」。麥克阿瑟向朝鮮發出「最後通牒」,要朝鮮人民軍「放下武器停止戰鬥,無條件投降」。此時,「聯合國軍」在南朝鮮已經集結33萬兵力。當天深夜,金日成緊急約見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請求中國政府出兵支援。同時,金日成與朝鮮外務相樸憲永聯名致電毛澤東,要求中國給予軍事支援。

儘管毛澤東對出兵援朝早已有思想準備,但要使一個剛從戰火中獲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再次面臨血與火的考驗,同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國家美國決一雌雄,下這個決心需要何等的氣魄和膽略!畢竟中美兩國的國力相差懸殊。1950年,美國鋼産量8772萬噸,工農業總産值2800億美元。而當年中國的鋼産量只有60萬噸,工農業總産值只有100億美元。美國還擁有原子彈和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具有最强的軍工生産能力。就連實力雄厚的蘇聯,也不願因爲援助朝鮮而冒同美國直接衝突的危險。中國出兵援朝會不會導致同美國直接對峙?美國大舉轟炸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東北和內地大城市怎麽辦?這些都是需要十分慎重、認真加以考慮的問題,稍有疏忽,就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況且,當時在出兵的問題上意見不一,毛澤東還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耐心說服中央決策層的其他成員。出兵援朝這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之一。據長期跟隨毛澤東擔任秘書工作的胡喬木回憶:「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20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主席很難下決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一件就是1946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

2日下午3時左右,毛澤東在頤年堂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毛澤東認爲出兵朝鮮已是十萬火急,他說:「朝鮮的形勢已如此嚴重,現在不是出兵不出兵的問題,而是馬上就要出兵,早一天和晚一天出兵對整個戰局極爲重要。」幾個中央政治局常委原擬派林彪帶兵人朝,林彪托病推辭。毛澤東在會上說:「前些日子我找林彪談了一次話,說明我們爲什麽冒險出兵,不出兵將來會有什麽結果,出兵有些有利條件,對美帝國主義應該採取什麽對策,可是林彪表示說他每晚失眠,身體虛弱多病,怕風、怕光、怕聲音,他有這『三怕』怎麽率兵打仗呢!」實際上林彪是反對出兵援朝的,認爲那是「引火燒身」,於是毛澤東便決定派彭德懷掛帥出戰。會議決定4R召開擴大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討論志願軍人朝作戰問題。毛澤東要周恩來派飛機到西安,彭彭德懷接到北京參加會議。

4日下午,在毛澤東主持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派志願軍出國同美軍作戰,對中國來說,是一個牽動全局的大事。中國共産黨面臨著一個新的重大抉擇:出兵,或者不出兵。會議一開始,毛澤東首先讓大家講講出兵的不利情況。與會者各抒己見,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或者對出兵存有種種疑慮。理由主要是:新中國剛剛結束戰爭,經濟十分困難,亟待恢復;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還沒有進行,土匪、特務還沒有肅清;我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軍;更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一些幹部和戰士中存在著和平厭戰思想;擔心戰爭長期拖下去,我們負擔不起;等等。據周恩來的軍事秘書雷英夫回憶:「林彪就提出反對出兵,並不願擔任我志願軍統帥。當時,他在軍委常委居仁堂會議上說,爲了拯救一個幾百萬人口的朝鮮而打爛個五億人口的中國有點划不來。我軍打蔣介石國民黨的軍隊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過美軍很難說。它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把它逼急了,它打兩顆原子彈或者用飛機對我大規模狂轟濫炸,也够我們受的。因此,他不贊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採取『出而不戰』的方針,屯兵於朝鮮北部,看一看形勢的發展,能不打就不打,這是上策。聽到大家的發言後,毛澤東講了這樣一段話:「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說,心裏也難過。」

5日上午,毛澤東接見彭德懷。他們兩人進行了一次傾心交談。彭德懷表示擁護毛澤東出兵援朝的決策。當毛澤東把掛帥出兵的重任交給彭德懷的時候,彭德懷說:「我服從中央的決定。」毛澤東略帶感慨地說:「這我就放心了。現在美軍已分路向『三八綫』冒進,我們要儘快出兵,爭取主動。今天下午政治局繼續開會,請你擺擺你的看法。」在下午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仍然有兩種意見。彭德懷講述了自己的觀點:「出兵朝鮮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會議最後決定,由彭德懷率志願軍人朝作戰。

周恩來秘密訪蘇,彭德懷率志願軍入朝作戰

8日,毛澤東發布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爲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同時,任命彭德懷爲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根據毛澤東的命令,彭德懷立即率臨時指揮人員飛往瀋陽。緊接著,召開幹部會議,要求各部在10天內作好一切出國作戰的準備。

同一天,周恩來和林彪代表中共中央,秘密飛往蘇聯,同斯大林商談抗美援朝和蘇聯給予軍事物資支援,特別是提供空軍掩護問題。9日,周恩來由布爾加寧陪同飛到黑海海濱的克裏米亞休養地,同斯大林會談,雙方談得並不很順利。斯大林表示將向中國軍隊提供武器和裝備,但出於國際原因不能出兵。得知蘇聯的態度後,毛澤東認爲需要與政治局的同志再次討論此事,以作定奪。13日,毛澤東就出兵問題,與彭德懷、高崗和其他政治局委員再一次商量。大家一致認爲,即使蘇聯不出動空軍支援,在美軍越過「三八綫」大舉北進的情況下,我們仍應出兵援朝不變。

此時,平壤告急。10月16日,金日成派副首相兼外務相朴憲永到瀋陽,會見剛剛從北京返回的彭德懷,要求中國儘快出兵。16日,彭德懷和高崗趕到鴨綠江北岸的安東,召開志願軍師以上幹部大會,宣布中央的決定。嚴陣以待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如箭在弦上,只待最高統帥部一聲令下,立即跨過鴨綠江。

18日,周恩來回到北京,出席了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會議。會議在聽取了周恩來和彭德懷的彙報後,把志願軍人朝作戰的出兵時間最後敲定下來。遂於當晚21時,電令第13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四個軍及三個炮師按預定計劃進人朝北作戰,自明十九晚從安東和輯安綫開始渡鴨綠江,並嚴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四時即停止,五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同一天,爲加强和統一志願軍司令部的指揮機構,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決定:「彭德懷的臨時指揮所與十三兵團部合併,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彭德懷爲司令員,解方爲參謀長。」這樣,中國人民志願軍共26萬人,從三個方向,以極其隱蔽方式跨過鴨綠江,進人朝鮮境內。

從10月1日金日成請求中國出兵,到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僅僅18天。但對毛澤東來說,却似乎經歷了漫長歲月。在戰略決策中,毛澤東既要洞悉把握國際局勢,又要克服內外壓力和困難,作出了出兵朝鮮的正確決策。對此,彭德懷曾作過這樣的評價:「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重要的是具有對複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發展證明了毛主席的決策是無比英明正確的。」

(張瑞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