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需抓好以數字人民幣為核心的新金融機遇 陳觀生

有團體近日舉辦論壇,探討金融創新等議題。有專家提出,疫情突顯澳門產業的單一困局,故急需尋找突破口以增加GDP和高端就業人口,可考慮發展財富管理、互聯網金融、量化對沖基金等不受外圍影響,高增值且佔地小,能短期看到成效的金融產業。長期看,澳門善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前景不變;短期看,澳門經濟謀求破局,需緊抓以數字人民幣為核心的新金融機遇。

本澳經濟破局需多種思路

有分析指出,近期宏觀環境看,本澳經濟短期內面臨的外部發展條件仍較複雜。一是全球經濟復甦基礎尚不牢固,秋冬疫情二次爆發風險高;二是中國第三季GDP同比增4.9%,雖略弱於市場預期的5.2%,但全年累計增速由負轉正,「內循環」和超大消費市場的增長勢能逐漸釋放,體現在九月社零增速大幅超預期、消費驅動的服務業加速修復;三是內地需求復甦態勢向本澳傳導仍受限,體現在出入境核檢要求尚未有放鬆趨勢、內地文旅部宣佈暫不恢復團隊遊和「機+酒」業務、內地嚴打地下錢莊、擬明確招攬內地公民出境賭博入刑。

有專家提出,疫情下澳門經濟謀求破局,需處理好動態平衡。一是針對旅業復甦,需處理好疫情防控和拓展客源關係。高效防疫是旅遊業復甦基礎條件。秋冬季內,料兩地間全面取消核檢難度大、風險高;歷史數據看,內地訪澳旅客平均逗留時間僅1至1.3日,故能否延長七日核檢有效期亦非最首要矛盾。澳門旅業需更積極有爲,可覆蓋全國大衆傳媒平臺加大對澳門通關免隔離政策宣傳,打造「疫下唯一境外遊」名片;做好新舊動能切換準備,通過加速琴澳融合提升整體旅遊資源吸引力,通過精耕細作適合灣區周邊遊、大衆遊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模式,拓展多元客源。二是針對政府財策,需處理好普惠維穩和重點業態保護關係。特區政府各項紓困惠民政策,成效斐然。但疫情防控或成持久戰,後續財策或需加強對旅遊、會展、文創等重點業態弱勢企業保障,為澳門建設「一個中心」留得青山在。

「金融科技」的數字化轉型和「科技金融」的全球化是金融發展的兩股力量及關鍵性機會。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同為金融科技世界級高地,澳門是中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在金融、旅遊等現代服務發達,銀行業規模龐大,優質資產流動性充足,更是資本開放的國際化市場,在中葡國家金融服務平臺的發展前景大。

澳門發展金融業的特點與優勢,離不開政策支持、自由經濟、靈活轉型、監管領先、平臺生態等。在移動支付、跨境支付的市場潛力巨大,對於融入大灣區,優惠政策多,為金融科技發展帶來新機遇,金融市場監管嚴格,有助防範發展金融科技帶來的風險。

數字貨幣帶來的特色金融機遇

早前人民銀行會同港澳的金融管理部門發佈公告,將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以滿足疫下資產配置的新需求,並可利用金融科技試點創新產品。而其中正在推進的數字人民幣,或者為本澳特色金融業帶來意料不到的機遇。

「2019年現代金融業務統計報告」顯示,一九年,以現金流計算的澳門人民幣清算量按年升27.5%至7,508億元人民幣;其中澳門金融機構透過代理行辦理的人民幣清算量為5,603億元人民幣,澳門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調撥為191億元人民幣。清算業務的地區分佈方面,涉及中國內地的人民幣清算量按年下跌17.2%至2,060億元人民幣,佔總清算量的27.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清算量則按年上升137.8%至896億元人民幣,佔總清算量的11.9%;當中,交易國家主要為新加坡、韓國及俄羅斯,各佔有關清算量的63.6%、25.2%及5.3%。由此可見,本澳的人民幣清算業務發展迅速。

數字人民幣是由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並向公眾兌換,以廣義帳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帳戶松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具有價值特徵和法償性,支持可控匿名。我們認為,數字人民幣主要定位於流通中現金(M0,下同),這一定位蘊含著豐富的理論內涵與政策選擇。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介紹,近年來,網路技術和移動支付快速發展,以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為基礎的支付工具逐步實現電子化和數字化。但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無法替代法定貨幣發揮價值尺度或記賬單位功能。為此,在貨幣形態演化過程中,民間發行的貨幣無論怎樣活躍,都需要由國家(或地區)集中統一發行法定貨幣。近年來,比特幣、全球性穩定幣等加密資產試圖發揮貨幣職能,又開始了新一輪私鑄貨幣、外來貨幣與法定貨幣的博弈。因應這一形勢,國家有必要利用新技術對M0進行數位化,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通用性的基礎貨幣。

隨著電子支付特別是移動支付的迅猛發展,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發展需求,也培養了公眾使用電子支付工具的習慣。但這種以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為基礎的電子支付工具,基於帳戶緊耦合模式,在應用場景覆蓋面、普惠金融、支付效率、用戶隱私保護和匿名支付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另一方面,現金使用率雖呈下降趨勢,但絕對數量也會保持一定增長,說明在零售環節法定貨幣的數位化供給還沒有跟上需求的變化。特別是在金融服務覆蓋不足的地方,公眾對現金的依賴度仍然很高,對獲得和使用數位化的央行貨幣有現實需求和期待。此外,現金的管理成本較高,存在被用於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風險。而且,在社會經濟數位化程度不斷提高和實物貨幣使用逐漸減少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存款貨幣能夠等值兌換為央行貨幣是維持公眾對商業銀行存款貨幣信心的基礎。加密資產等通過去中心化技術處理支付交易,會侵蝕國家貨幣主權,現鈔數位化的壓力其實越來越大。這一貨幣發展的歷史趨勢和需求,需要利用新技術對M0進行數位化,對現有電子支付體系形成補充,既要保持M0的屬性和特徵,又基於價值屬性衍生出不同於電子支付工具的新功能。作為國家信用的提供者,為保證貨幣金融體系穩定,央行理應回應零售環節需求,提供數位化現金供給。

本澳上半年GDP同比收縮58.2%,前三季博彩收入跌82.5%。黃金周澳門酒店入住率僅43.6%,旅客數同比跌86%。但有「危」就有「機」,目前更應積極思考產業升級和經濟適度多元化,令經濟重拾活力。即使澳門金融業起步較晚,但仍有許多優勢,國家政策更給予支持。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研究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及上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下連「粵澳合作」具體方案,對外則建構「一中心一平臺」,對內是經濟適度多元化,再配合「琴澳深度合作」,如果在數字人民幣方面澳門再推出創新,以上這些都是澳門未來發展重要機遇及巨大挑戰。

抓好數字人民幣新政策機遇

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近期中央出臺了不少支持深圳的新政策。其中包括深圳就作為內地推行數字貨幣的四個試點城市之一。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聯合中國人民銀行開展了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該紅包採取「搖號抽籤」形式發放。深圳市相關部門介紹,此次面向在深圳的個人發放1000萬元「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採取「搖號抽籤」形式發放。個人需預約登記,申請抽籤。中簽人員可根據中簽短信指引,下載安裝「數字人民幣App」,開通「個人數字錢包」後領取。

隨著深圳新政策相應落地,反映中央政府對深圳實施改革試點,引領國內新一輪更高水準改革開放寄語厚望,同時體現國內堅定不移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對於澳門而言,與深圳同樣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心城市、科技創新走廊成員。而且深圳發放數字人民幣紅包的方式與澳門特區政府早前發放消費券的形式頗多異曲同工之妙。當下澳門應抓好推行數字人民幣等金融科技的重大機遇,積極與大灣區城市的緊密合作,利用大灣區的政策紅利,加快兩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發揮兩者之間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功能與作用。

現時澳門特區政府致力發展現代金融業與中醫藥產業,中央有關支持深圳的政策中提到擴大金融業,支持符合條件的在深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融資。開展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支持深圳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先行先試,推動完善外匯管理體制。以上將提振澳門發展人民幣計價債券市場,加強澳門金融在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傳導。放寬國際新藥准入,允許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開業的指定醫療機構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結合特區政府提案規範中成藥註冊,有助提高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空間。綜合以上情況,能有利澳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探索產業前景,以及切實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表示,當前全球金融體系必須改革,新金融體系是未來的方向。他指出,數位貨幣可能會重新定義貨幣。儘管貨幣主要功能依然存在,就像蘋果手機重新定義了手機,「數字貨幣今天遠沒有到搶標準的時候,而是創造價值的時候,需要思考如何通過數位貨幣建立新型的金融體系。」他稱,互聯網金融須具備三個核心要素:擁有豐富的素質、必須基於豐富大數據效應的風控技術、必須擁有基於大數據的信用體系。

由澳門特區政府編制發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中,將特色金融產業作為未來加強培育與開發的新型行業,提出「充分發揮‘一個平臺’的作用,培育澳門特色金融業」。澳門經濟結構轉型刻不容緩,金融產業作為轉型方向已是政府的發展規劃,在社會上有一定共識。澳門未來在該產業方面的內部條件應具備人才、知識、資本及基礎設施,是金融產業轉型的核心支點。

有專家建議,將特色金融產業定位調整為「全球金融科技合作平臺」。目前全球正進入以金融科技平臺為匯聚和配置金融要素的「3.0模式」,中國已加入金融科技產業全球競爭,且具備實力,但未形成服務於海內外金融科技的平臺。近年橫琴金融業迅速發展,在橫琴GDP中佔三四成,特別在疫情,橫琴第一季度稅收及GDP大致以金融業為主,相關稅收明顯增長。而澳門、橫琴具備成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條件,可依附金融科技平臺的聚合效應,將澳琴建設成為「3.0模式」下的全球金融中心。澳門可在大宗商品、外匯和債券等金融產業發展,而澳琴兩地更可在金融產品設計、交易平臺、量化與對沖基金、智能投資、跨境支付與貿易金融、個人與企業風險對沖等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