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新冠疫情的中國處方

自10 月11 日青島發現3 例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以來,青島疫情成爲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甚至二次暴發也成爲坊間熱議,全國人民都開始有些緊張的時候,短短幾天過去,山東不僅很快控制了疫情,市民恐慌心理也沒有無限制蔓延。

青島:5 天,三個世界紀錄

與上半年疫情新發時大家動輒風吹草動、手足無措的局面相比,如今我們面對疫情,明顯更加成熟、更有經驗——

青島疫情出現後,山東堅持省市一體指揮,密切配合,確保疫情防控工作高效有序運轉,在山東省委省政府的統籌安排下,立即啓動青島全城檢測之後又立即擴大至全省醫療機構人員的檢測,最終,青島提前6 小時完成全部1089 萬個核酸樣本檢測任務;

同時,山東高度重視新聞發布和輿論引導工作,每天至少三次在官網發布信息,除前兩日新聞發布會是每天一場,之後均爲每天兩場;消息發布及時之外,發布會對媒體網民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精准回應,先後就如何獲取核酸檢測結果、能否正常進出青島、疫情源頭問題等進行了權威解答。

10月18日的疫情發布會上,青島市副市長欒新驕傲地表示,五天,青島創造了三個世界紀錄:五天之內完成千萬人檢測,尚屬世界首次;五天之內找到零號病人;五天之內確定社區感染風險不存在。

山東在處置疫情方面行動之果斷,信息發布之全面及時,不僅讓全國人民安了心,甚至連外媒都被中國效率所震驚。《日本時報》指出:「身著防護服的衛生工作者迅速搭起帳篷,居民排隊提供樣本,這與其他國家笨拙的檢測工作形成了鮮明對比。」 美國有綫電視新聞網(CNN)也對青島的普檢措施表示了肯定。CNN 不無羡慕地寫到,中國面對疫情的應對措施,「成功地將中國總體感染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讓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恢復了正常,約有6 億人次游客選擇在今年10 月「黃金周」 期間出行。

BBC 更是點出了中國防疫與其他國家的不同,「青島政府的防疫措施和世界其它地方都不同——新增確診少得多,但决定對全市人口進行核酸檢測。相較之下,世界其他地方面對暴漲的新增病例,却仍采取前後不一的封鎖限制政策」。

如果結合目前全球抗擊新冠疫情的形勢,或許就能感受到外媒筆下對於中國抗疫工作的評價有多發自真心。

10 月5 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坦誠地表示,目前全球累計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超過100 萬例,實際數字肯定更高。歐洲情况不容樂觀,不少國家疫情反彈嚴重。南亞多個國家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持續惡化,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家正考慮實施新一輪封鎖。隨著秋冬季的到來,已經有不少專家判斷,第二波疫情的發作已拉開序幕。

在至今仍然沒有找到新冠病毒特效藥的當下,中國能讓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恢復正常,在全球範圍內,無疑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榜樣。

衆志成城戰疫情

時間軸拉回2020 年1 月20 日,鐘南山院士通過央視新聞白岩松的采訪,確認了此前坊間流傳的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幷明確表示新冠肺炎能够人傳人,他說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跟SARS 不一樣,跟中東呼吸綜合征也不一樣,是完全不同性質的一個病毒。

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等專家迅速組成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幷通過媒體向公衆倡議:現在能不去武漢就別去,武漢人能不出來就別出來。專家們認爲,傳染病防治最重要的是發現傳染源、再控制傳染源,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能够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爲此,1 月23 日,擁有1000 多萬人口、素有「九省通衢」 之稱的武漢,宣布「封城」。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决定,却是一個正確的决定。有研究顯示,自1 月23 日「封城」 後,經過艱苦努力,武漢疫情擴散得到有效遏制,有效傳染數開始直綫下降。

面對來勢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主持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爲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抗擊疫情立起了主心骨。

短短8 天時間,一所參照小湯山醫院建立的火神山醫院完成設計方案幷完工,2 月2 日,隨著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白忠斌副司令員到場代表軍方接手醫院,2 月3 日,火神山醫院開始運轉,接收了首批50 名新冠肺炎患者。回顧這8 天的建造過程,最多時有4000 多名建設者在現場忙碌,大型機械設備、車輛接近1000 台,而且全程都是24 小時不間斷施工,有外國網友觀看完施工現場視頻後評價:「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建設者。在澳大利亞,政府需要先花25 年做决定,再花20 年來建造。」

另一座類似的醫院——雷神山醫院,經過十晝夜的奮戰,也在2 月6 日正式通過武漢市城建和衛健部門的驗收,幷開始逐步移交。

與此同時,來自外部的支援力量也不斷就位。1 月24 日,除夕夜,解放軍3 支醫療隊共450 人,分別從上海、重慶、西安三地出發,於當晚全部抵達武漢。上海市第一批馳援武漢的136 名醫護人員,乘坐東方航空MU5000 航班抵達武漢。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查瓊芳醫生是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也是國內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援鄂醫生親歷的抗疫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的作者。在最近一次報告會上,她回憶初到武漢時,武漢街道的冷清帶給援鄂醫療隊員們的心疼,抵達金銀潭醫院時第一次進病房的緊張,「病人一天天好轉了,脫機了,出院進了隔離點,從隔離點給我們發來了感謝信……一個個好消息,讓士氣越來越旺盛,鬥志越來越高」。

對於「兵馬先行」 的第一批援鄂醫療隊,他們面臨諸多困難,糧草不足,人員不足,防護物資匱乏。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CCU 副護士長劉立駿作爲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後勤保障組組長,協助醫療隊統籌醫療物資和生活物品保障。從臨危受命那天開始,他的手機24 小時待命,他白天對接各方支援的物資,梳理需求,夜晚盤點貨品,製作出入庫表單和接收函,力求做到精准供應,每天日行2 萬步以上,休息時間則被壓縮到4 到5 個小時。劉立駿曾多次因搬運重物而扭傷,但人手不足他輕傷不下火綫,2 月25 日,他在金銀潭醫院火綫入黨,成爲抗疫一綫入黨的光榮共産黨員。「在武漢的67 個日夜,我們凝聚成一個團結奮進的集體,在金銀潭醫院充分體現了上海精神,上海擔當。」 查瓊芳醫生感嘆。

上海援鄂醫療隊的故事只是全國人民共同保衛武漢的一個縮影。當時,來自全國29 個省份、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及軍隊的346 支醫療隊、4.2 萬多名醫護人員先後馳援湖北,和湖北醫務工作者一起,共同站在對抗病毒的一綫,爲守護生命衆志成城。

爲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武漢還首次啓動方艙醫院,爲實現新冠病人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發揮了關鍵作用。休艙後,華山醫院方艙隊隊長張繼明教授對《新民周刊》表示:「方艙醫院是在武漢疫情最艱難的時候開出來的。在發病最高的時候,方艙醫院把一萬多個病人收進來,也沒有出現病人死亡的情况,幷且醫務人員沒有出現感染的情况,這是很了不起的。」

4 月26 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數字清零。經過近百天艱苦努力,湖北重症及危重症病例從最高峰時的超萬例實現清零,成功治愈3600 餘名80 歲以上患者。譚德塞指出,抗疫需要政府各部門聯動,「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這是中國制度的優勢」。

方艙醫院的成功經驗,後來又被綏芬河市、香港特區等地借鑒,爲穩定當地疫情起到了重要作用。事實上,青島對全市人口進行核酸檢測的决定背後,也能看到其中的武漢經驗。

5 月14 日,武漢市發起全民核酸檢測大會戰,在前期已完成300 多萬人次核酸檢測工作的基礎上,對全體市民開展核酸檢測,全面篩查無症狀感染者。 6 月2 日,武漢市通報集中核酸檢測排查結果:武漢9899828 人接受集中核酸檢測,發現確診患者爲零。除6 歲以下兒童,武漢核酸檢測已實現「全覆蓋」,無症狀感染者檢出率僅爲0.303/ 萬。正是這次大規模核酸檢測,讓人民群衆對武漢有了一種「真正放心的感覺」。

發現病例、跟踪密切接觸者、動員全社會力量等基礎性措施,正是中國通過實地調查結合專業知識所得出的應對措施,實踐證明,它們能够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泰國呼吸病學專家瑪暖表示,提倡佩戴口罩、迅速建設方艙醫院等做法都是中國在抗擊疫情中積累的有益經驗,中國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打造了有效的防控體系。

抗擊疫情中的青年力量

在抗擊疫情的最初兩個月裏,面對一無所知的全新病毒,專家們全力以赴,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確定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學特徵、防控策略、臨床診治等重要內容。但抗疫,僅靠專家參與,是不够的。

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全社會的一次大考。從傳統媒體到網絡空間,從社區橫幅到農村大喇叭,從「健康碼」「雲辦公」 等助力防疫,到落實分區分級精准復工複産,抗疫,讓全社會緊緊連接在一起。

其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來自青年人的力量。

何嘉是社會組織大魚營造的創始人之一,此前他從事建築和城市設計行業,在業內已小有名氣,大魚接手的項目大多與空間改造有關,「因爲現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很多社區都有年頭了,需要進行更新和改造,我們的工作就是關注這些老舊社區幷參與街區的設計和改造」。

因此,疫情到來的時候,何嘉第一反應就是社區需要一個互助機制能够響應疫情帶來的諸多挑戰。「其實綫下的互助當時已經看到一些,比如我們街區有一家小店店主有多餘的口罩,他就拿出來放在門口,有需要的人可以自取,後來店裏沒什麽生意,他依然堅持這麽做,如果有口罩團購,他也會積極參與。但我看到當時大部分社區,這種人與人的連接就少了很多,大部分街區在疫情發生的時候都比較被動,每天刷手機,收到的也是負面消息居多。」 看到人們被迫成爲一座孤島,涌現出各種各樣的痛點後,何嘉决定做一個綫上互助社區,「我們看到很多人陷入了孤島,但我們也看到很多人想要做些什麽但不知如何切入。」2 月4 日,以「孤島相連」爲意向的「CAN 計劃」(社區防疫互助網絡計劃)發布,不到一周,CAN 就收到了200 餘份志願申請,其中不少是擁有心理學知識、親子教育、戲劇等專業知識的志願者。

在組織方式上,何嘉不希望出現絕對的領袖人物,人們不對上級負責,而是對團隊負責。「我們有200 多個人,怎麽讓大家找到自己的角色?我們基於社區真實存在的問題討論出一些方向,然後人們開始組隊幷把想法做成産品,再把産品交給社區一綫工作人員落實。」

爲社區防疫設計宣傳海報,爲返城人員製作前往各地的交通錦囊,爲居家的人們舉辦「雲戲劇」「雲詩歌」 等活動……CAN 計劃的青年人通過網絡積極投身社區疫情防控,展現了青年一代的責任與擔當。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不少人忽視了親子關係處理問題,尤其是針對在家復工雙職工家庭的需求,CAN 計劃的成員也給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我們有一名心理學背景和親子社群背景的媽媽,她發起了緩解家長焦慮的綫上公益心理課程,還和其他隊友設計了幫助寶貝時間管理的工具包‘寶貝的一天’,通過每日的互動游戲使孩子養成管理時間的好習慣。」 這套工具包甫一上綫,就收穫了極大的關注,「也是我們落地項目中參與者比較多的一個」。

CAN 計劃的出現,讓青年在網絡中接力,集合青年人的碎片時間,發揮青年人的專業優勢,最終爲綫下社區抗疫發揮了自己的力量,在何嘉看來,這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理念的體現,「我們的CAN 只是疫情下青年人參與社區治理的開始,未來,青年的力量還將在社區共建中發揮更多的可能。」 何嘉說。

事實上,疫情來臨時,各行各業都有青年人挺身而出。據青年行動觀察團隊Bottle Dream 發布的《疫情下,青年行動研究白皮書》顯示,疫情期間的青年人,一改往日自嘲的「喪、懶、忙」,積極發聲與表達,物資捐助、科普教育、心理援助、輿論監督…… 人們摒棄了原來的身份,通過互聯網守望相助,唯一的標簽是# 抗疫志願者#。不久前歐萊雅中國舉辦的「平凡英雄,有你真好」 主題活動中,包括社區、街道工作者,樓宇物業負責人,保安,清潔工人等在內的抗疫代表也讓人們重溫了疫情期間「平凡英雄」 帶給我們的溫暖和感動。   正是因爲凝聚了千千萬萬平凡的人、平凡的夢、平凡的追求、平凡的勇敢,我們才能打敗疫情,守護美好的生活。而這,也是應對新冠疫情的中國處方。

(周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