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司令」程開甲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017年「八一勛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近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

李連達、陳創天、侯芙生,鄧起東、謝世楞、程開甲。一個月內,中國痛失6位重量級院士。在這6位科學家中,年紀最大的是101歲的程開甲,最年輕的是81歲的鄧起東,他們都在各自領域立起了座座豐碑。

近20年來,「兩彈一星」獎章的主人們,隨著年歲增長,漸次告別人世。程開甲走了,兩彈一星元勛在世僅餘4位:97歲的王希季、92歲的于敏、89歲的孫家棟和89歲的周光召。

11月21曰上午,程開甲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

在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門口,來自社會各界的悼念人士排起了長隊,送行的隊伍綿延數十米,大家表情肅穆,情緒悲痛,與英雄作別。

學成歸國

程開甲1918年8月出生于江蘇吳江。中學時代,程開甲就萌發了要當科學家的想法,幷把追求真理的科學家作爲人生榜樣。

1937年,程開甲就讀于浙江大學,1941年畢業留校在物理系任助教,幷從事相對論和基本粒子的研究,完成了多項重要研究。1946年8月,程開甲抱著「科學救國」的思想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師從物理學大師玻恩。其間,程開甲主要從事超導電性雙帶理論的研究。

1948年秋,程開甲獲哲學博士學位,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當看到解放軍敢于向英國「紫石英」號軍艦開炮時,他感到中國有希望了。程開甲婉謝導師和朋友的好意,整理好行裝,于1950年8月回到祖國。

隱姓埋名

20世紀50年代,中國决定研製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1960年,一紙命令將程開甲調入北京,加入中國核武器研究隊伍。從此,他隱姓埋名,在學術界銷聲匿迹20多年。程開甲受命牽頭起草了中國首次核試驗總體技術方案。爲圓滿完成中國第一次核爆任務,他和他的團隊把核試驗需要解决的問題分解成上百個課題,走遍全國各科研院所和各軍兵種許多單位,召開了幾百次協作會議。在不到兩年時間裏,全國上下通力合作,很快研製出上千台測試、取樣、控制等各類實驗設備和儀器。

從1963年第一次踏進羅布泊到1985年,程開甲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試驗基地,在西部大戈壁灘上隱姓埋名20多年。程開甲在堅守中,展現了爲科學奉獻的淡定與從容精神。他爲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是鄧稼先的至交好友。多年以後,他問過鄧稼先「兩彈」研製成功後的獎金問題。鄧稼先告訴他:「獎金2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這還是最高級別的獎勵。當年,發給整個「兩彈」研究團隊的獎金總額是1萬元,獎金按照10元、5元、3元等級下發。1999年9月,國家表彰爲「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

1984年,考慮到程開甲年歲已高,組織將他調到北京,任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國家超導專家委員會顧問。

程開甲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四、五届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届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一生獲獎無數,但是,對這些崇高榮譽,程開甲有自己的詮釋:「我只是代表,功勞是大家的。」

「科學技術研究,創新探索未知,堅韌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無私奉獻精神。」這是程開甲院士曾經寫下的幾句話,這也正是院士程開甲百歲科學人生的自畫像。

回望百年人生,他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肖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