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兩岸交流的民意浩蕩不畏阻撓

8月中旬,臺灣旺旺中時最新民調顯示,58%的島內民衆認爲當前兩岸應「加强交流」。其中,20至29歲年輕族群中有72%力主加强交流,支持度居各年齡層之首;30至39歲、40至49歲族群,主張加强交流的人數也都破6成。從政黨傾向看,中立選民有58.1%認爲應加强交流;泛綠選民也有44.5%認同應加强交流,且高於主張减少交流者。另有台「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的最新民調顯示,64%的臺灣民衆認爲應該注重與大陸維持友善關係。該基金會負責人陳松柏也表示,兩岸維持友善關係,創造互惠雙贏是台灣民衆的普遍期待。在當前因蔡英文當局大搞「反中」「仇中」「去中」「脫中」操作致使兩岸關係冰封背景下,這兩這兩分民調真實反映出厭惡當局政治操弄、盼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交流合作、融合發展是兩岸主流民意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特別是近40年來的兩岸交流往來互動,從融化堅冰到融合發展,充分證明了兩岸人民的血脈相連、息息相通,會自然産生要溝通、要交流、要發展的內生動力,並匯聚成爲不可阻擋的民意脈動和歷史潮流。

首先,兩岸同胞血緣相親割捨不斷,往來互通是親情使然。40年前,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首倡開啓兩岸交流,臺北街頭兩萬老兵泣述「我想老娘」「我要問家」,急劇衝擊隔離兩岸的藩窩。「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原」。40年後,40余萬對兩岸婚姻家庭、百萬台商台生、千萬陸客陸生等「兩岸族」不斷加深著新時代的兩岸血脈連結。面對兩岸中國人經數千年深厚積澱的國族觀念和親緣關係,蔡英文肖局雖極力阻撓「小明(陸配子女)返台」、扭曲臺灣文化認同、擾亂兩岸正常交往,却始終只能是螳臂當車。

其次,兩岸交流往來外溢效應巨大,提升兩岸關係至融合發展新境界。「探親潮」突破兩岸隔絕藩籬後,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島內湧現西進大陸投資熱潮,此後兩岸人員往來和兩岸交流互動日益頻繁,並迅速擴展到經濟、文化等社會各領域。兩岸交流從探親尋根潮、台商投資潮、旅遊觀光潮,發展到文化交流熱、求學實習熱、青年創業熱等互動形式。40年來,兩岸貿易額從0.5億美元增至連年超2000億美元,兩岸人員往來累計約1.5億人次,兩岸經貿關係和角色也悄然變化,兩岸全方位的深入連結和相互依存上升到前所太3的融合發展新高度,形成了廣闊深厚的利益格局和共同願景。可見,外部環境和微觀氣候的變動,根本無法阻止兩岸交流的內生動力從感性層次向理性向度升華,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堅實根基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得到鞏固。

再者,兩岸交流推動制度化協商實現,顯著提升各領域交流合作水平。兩岸交流重啓之初,循「民間驅動,官方因勢利導」模式,而後進入「官方積極作爲,推動兩岸深層交流」階段。2008年以後,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恢復了中斷9年的制度化協商機制,經11次會談簽署了包括《兩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在內的23項協議,大幅推進兩岸間從新聞交流、宗教文化到共同打擊犯罪等各領域民間交流,穩步建立了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交流合作水平顯著提高,且既有成果已然融人兩岸同胞生産生活和各領域産業行業,值得兩岸倍加珍惜。

圖謀「經濟脫中」表明民進黨圍堵兩岸交流已走火入魔

兩岸交流合作的核心是人民的互動與聯結。近年來,蔡英文當局圖謀「脫鈎大陸」,極力限制兩岸交流,破壞兩岸合作利基空間,以挑動兩岸敵意,特別是今年以來,借疫情頻出「台獨」昏招,嚴重破壞兩岸同胞心之所向的自由往來。

首先,借疫情雙重標準歧視打壓兩岸人員往來。以兩岸教育交流爲例。多年來,兩岸教育交流在推動兩岸同胞特別是年輕人溝通上作用顯著。但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蔡英文當局將防疫作爲政治籌碼,污指大陸「防控不透明」,並以此爲藉口持續刁難阻止在台就讀陸生、陸配子女乃至滯留大陸臺胞回台。其後,臺灣防疫政策雖兒經反覆,但始終堅持排除陸生返台。2月,台陸委會稱要開放陸配子女返台,然而兩天內四度「政策轉彎」,最終乾脆被台疫情主管部門撤回。8月5日,台教育部門在宣布解封境外生返台發布會上再度「髮夾彎」,在政治力干預下於3分鐘內「變臉」改稱獨禁大陸學生人境。面對質疑,台陸委會和教育部門還爲此相互諉責,甚至甩鍋大陸,引發島內高校和陸生强烈不滿。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和世新大學等高校表態反對,陸生也無奈發起「退學運動」。在臺灣輿論强大壓力下,蔡英文當局才被迫對陸生和「小明」返台采取擠牙裔式的階段性鬆綁。對此,臺北教育大學前校長莊淇銘、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等認爲,民進党所作所爲侵犯陸生學權,降低臺灣教育影響力.美譽度和吸引力,是「品德教育的最壞示範」。台私立教育事業協會理事長唐彥博表示,經蔡英文當局「折騰」,陸生報名逐年遞减至今年已不足9000人,台高校年直接損失達新臺幣8.8億元。台《聯合報》也認爲,蔡英文當局排除早早控制疫情的大陸人士,却對疫情重灾區的歐美和「新南向」國家學生敞開懷抱,甚至用「外交泡泡」合理化美曰政客「防疫特權」,這種歧視性政策體現了雙重標準與「政治篩檢」,是用謊言打臉其標榜的「進步價值」。可見,蔡英文當局爲破壞兩岸連結和民衆心靈契合,已經到了走火人魔的地步。

其次,營造島內「綠色恐怖」鉗制兩岸交流。近年來,蔡英文當局一意孤行推行錯誤兩岸路綫,在島內營造「恐中」「反中」「脫中」氛圍。不僅依靠剛性法律威脅和紀律管制,通過密集出臺「要件空泛不明確」、意在製造寒蟬效應的「反滲透法」「國安五法」等,編織起意識形態戒嚴網,散播「綠色恐怖」限制民衆思想言論行動。而且通過豢養「綠色媒體」、打擊「不同聲音媒體」和「綠化」壟斷島內傳媒輿論場域,對民衆進行「恐中」「反中」灌輸教唆和政治洗腦。藉上述軟硬兩手,蔡英文當局試圖利用「綠色獨裁」和兩岸信息不對稱恐嚇脅迫、愚弄蠱惑島內民衆,築起「埋上碎玻璃和鐵絲網」的兩岸高墻。

如對於兩岸最重要的民間交流平臺海峽論壇,去年蔡英文當局極力阻撓,却不得不尷尬面對仍有創紀錄的萬名台籍人士與會的現實。今年,蔡英文當局加碼祭出所謂「反滲透法」和行政禁令恐嚇島內民衆,禁止在臺灣進行視頻連綫或舉辦分論壇。此外,在産業領域,台《中國時報》揭露,蔡英文當局爲落實所謂供應鏈「去中」及配合美方封殺陸企,還對兩岸民間企業最高層級經濟對話交流平臺兩岸企業家峰會,以及規劃討論5G等信息通汛産業標準的海峽兩岸信息産業和技術標準論壇予以打壓及叫停。

再者,附制兩岸經濟合作與資本流動。40年來,兩岸經濟聯結日益加深,經貿互利水平逐步提升,成爲兩岸交流的支柱性力量。這當然是島內分裂勢力不樂見的,他們認爲兩岸關係愈疏離才愈有利於「台獨迷夢」。因此,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鼓吹「告別大陸作爲單一市場」,附和外部勢力極力謀求所謂兩岸「脫鈎」。近來,更是試圖借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火中取栗,加大力度圍堵、清洗陸資陸企。蔡英文當局擬修訂「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設下三重路障排擠陸資。一是對陸資認定實行更加苛刻標準,對陸資持股以「逐層認定」取代「在各層持股比例累乘」,修正「第三地區公司」定義,以對「陸資具實質控制力」防止「經由第三地稀釋股權」入台。二是因應「投資樣態多元化」,將「協議控制」與並購等樣態均列爲投資行爲管制項目,即陸企通過合約協議、技術控制、經營顧問等方式與台企合作,也要循陸資規定進行審查。三是加重所謂安全考量,更加嚴格限制「具大陸黨政軍背景」投資者資本人台。更有甚者,在相關規定尚未完成程序的情况下,蔡英文擋局就以此爲據判定電商平臺「淘寶臺灣」爲「假外資、真陸資」並予以裁罰及威脅驅逐;還預告取締大陸影音串流平臺愛奇藝在台經銷代理商。爲配合美國對華信息技術封鎖,蔡英文當局還研擬半導體産業鏈等關鍵敏感産業保護清單,借新修訂的所謂「營業秘密法」和未來提訂新法製造「綠色恐怖」,管制島內半導體人才西進大陸並限制相關技術合作。

蔡英文當局逆勢而動必遭反噬

民進黨所遂行的「脫中」「台獨」路綫,於法理無據,於情理不合,於民心有違,於大勢相悖。儘管外部勢力橫加干預、煽風點火,新冠疫情增加變數、波及深遠,但兩岸經貿合作和各領域交流在蔡英文當局千方百計打壓下不但沒有「斷流」,反而克難前行、再創新高。

從兩岸經貿領域來看,在中美經貿摩擦加劇,蔡英文當局推動所謂「經濟脫中」,誘拉台商回流外移大背景下,上半年的兩岸經貿仍逆勢上行,表現亮眼。據台方統計,近期臺灣對陸出口一枝獨秀達668億美元,年增率9.8%,占台總出口比重升至42.3%。兩岸雙向投資强勁復蘇,出現大項目多、科技含量提高的積極變化。其中,6月臺灣赴大陸投資同比大增186%,陸資投資臺灣也增長50%。同時,臺灣6月外銷訂單以大陸增長13%最爲顯著,在陸廠商也並未出現大規模回流或外遷。令拼命呼喊所謂「經濟脫中」「新南向」的蔡英文更加始料未及的是,目前台灣對陸出口依存度已升至46.1%的歷史最高點,比其上臺前還高出6.6%,而臺灣對東盟及歐美市場出口却持續下滑、式微。

並且,台企在大陸的發展也呈現穩中向好。如昆山獲批建立了全國首家兩岸特色金融改革試驗區,海峽兩岸直播電商産業業合作園落戶厦門集美平潭自貿片區。還有大批台企看好大陸市場潜力加碼投資海南自貿港、厦門等地,許多臺灣業者爭相參加大陸舉辦的服貿會、「旅博會」「休博會」尋覓商機。台企紛紛逆勢加碼挹注大陸市場以求渡難關、創新機,充分體現了兩岸産業鏈、供應鏈體系的高度聯結和産業分工互補的强勁韌性與市場規律,也再次說明了兩岸經濟互利合作的基本格局牢不可破。

此外,兩岸民間交流也克服政治干預和疫情影響,拓展互動方式、創新溝通方法。近期,第4届海峽兩岸中山論壇、2020上海臺北城市論壇、第8届海峽青年節、第12届海峽論壇均借綫上綫下手段照常舉辦。暑期的兩岸青年交流也不曾中斷,如大陸兩岸青創基地和示範點持續建設,目前已增至76家;南京舉辦了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經驗交流會;廣州打造了粵港澳大灣區內首個政府支持、社會化運作的臺灣青年創業生活一站式服務中心;東莞台博會設立了創業專館支持兩岸青年創業等等。這些交流活動的背後,是臺灣青年認可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突破島內封鎖勇敢探索西進的身影。

綜上所述,無論島內個別人、個別政黨、個別勢力如何操作,都無法阻擋臺灣民衆用脚投票。兩岸間要交流、要發展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更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不竭動力。

(劉匡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