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開新局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琶洲港澳客運口岸項目、廣清城際白雲至廣州北站段……「疫後」廣州,重大項目連番上馬,大手筆揮就的新畫卷徐徐展開。

時光回溯到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言猶在耳。如何摒棄「老城市」疲態、破解「大城市」難題,搶抓大灣區機遇,煥發新時代活力,成爲當今廣州面臨的發展新課題。

2020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GDP增速目標幷未提及,報告以三個「更加專注於」對廣州發展主要目標提出明確要求:更加專注於穩就業保民生,更加專注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專注於推動高質量發展。

廣州市人大代表、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評價:「廣州的這些目標、舉措,形成了增强內生發展動力的系統性方案。」

江闊好行船,風起速揚帆。

勇立潮頭的廣州,從來不缺乘風破浪的膽魄和變革求新的銳氣。於變局中開新局,廣州慣飲「頭啖湯」,再踏新征程。

出新出彩「新使命」

8月28日召開的廣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會上,以更强擔當在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中積極探索、走在前列,以更高質量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成爲與會人員的共識。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成爲廣州的最新使命。

千年商埠廣州,曾在多個重要關口爲中華民族擔負特殊使命。

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廣州在很長時間內是唯一通商口岸,中國的絲綢、瓷器與茶葉通過這裏走向世界,西方的先進技術與商業文明也從這裏開始影響中國。

近現代歷史上,廣州是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的大本營,也是中共三大的召開地。

改革開放之初,廣州再次擔當起爲國開門、爲國探路的偉大使命。作爲外資入華的橋頭堡,作爲全國經濟的「發動機」,廣州的探索爲中國現代化征程提供了寶貴的資金與經驗。

在我國的城市體系中,廣州遇到的問題極具代表性,廣州的嘗試和探索極具借鑒意義。緊扣老城市和超大城市發展的特點和規律,讓老城市煥發新活力,這是廣州承載的期許,亦是廣州的時代命題。

老城市新活力涉及方方面面,而「四個出新出彩」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最集中、最重要的體現。

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强調,廣州要以老城市新活力爲指向,以「四個出新出彩」服務省會功能、産業發展、宜居環境,努力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中走在前列。

2019年10月,《中共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廣州市推動「四個出新出彩」行動方案的通知》下發。通知明確要把支持廣州「四個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與支持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同等的力度全力推動實施」。

根據通知,力爭到2022年,廣州要在城市能級、經濟規模、創新帶動力、要素集聚力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方面明顯提升。在經濟中心、樞紐門戶、科技創新、文化引領、綜合服務、社會融合等六大功能上取得新突破。

灣區引擎「新定位」

2018年9月,一輛自香港西九龍站開出的列車抵達慶盛站,8名來自香港的創業青年來到廣州市南沙區,前往南沙區政務服務中心進行企業注册。他們是南沙「創匯穀」粵港澳青年文創社區-香港青創空間的首批入駐者。

「95後」黃偉憧是其中一員。自此,周一到周三在香港跟客戶見面,周四到周末在南沙區拜訪供應商、處理內地業務,成了黃偉憧一周的行程。

「我覺得南沙區正在高速發展路上,我感受特別深的是對於港澳青年的扶持辦法、資助越來越給力。甚至,在香港基本隔一兩天就會有南沙區推出新政策的消息。」黃偉憧說。

作爲廣州最年輕的行政區,也是唯一的廣州副中心,南沙區的飛速發展是廣州作爲大灣區核心引擎力量的彰顯。

夜幕降臨,從太空俯瞰,環繞珠江口的燈火璀璨,大灣區連成星河。

從「九五」到「十二五」,曾經的「華南中心城市」廣州,城市定位不斷更新,經歷了區域性中心城市、現代化中心城市、現代化大都市、國家中心城市的「爬坡」升級。

進入21世紀,廣州提出「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的「八字方針」,番禺、花都撤市設區,使市轄區面積從調整前的1443.6平方公里躍升至3718.5平方公里,增加了近兩倍,視野更寬,格局更廣。

2009年國務院頒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廣州作爲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國際大都市的發展定位,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作爲中國五大中心城市之一,除廣州外其他四個國家中心城市均爲直轄市。

「十三五」時期,「三大戰略樞紐」(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與國際科技創新樞紐)、「三中心一體系」(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和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國家創新中心城市」成爲廣州城市定位新的關鍵詞。

最新的綱要是新時期廣州定位與格局的藍圖——在對大灣區進行整體定位的同時,明確了廣州與深圳、香港、澳門發揮優勢、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和錯位發展。

市委書記張碩輔談到綱要對廣州的五個定位時表示:建設國際大都市是目標要求,打造區域發展核心引擎是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是應有之義,全面增强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是當務之急,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是長久之策。

攤開A字型的珠三角地圖,跨過港珠澳大橋,掠過虎門大橋,直至南沙大橋,俯瞰大灣區,廣州就位於灣區之頂,正是地理幾何中心。

如今,廣州正緊緊圍繞「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把港澳的發展需求和廣州的優勢、資源結合起來,幷携手珠三角兄弟城市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大灣區建設。

創新發展「新動能」

48小時之內,凱普生物生産的核酸試劑盒就獲得了歐盟CE認證;兩周之內,廣藥集團完成磷酸氯喹片的複産,「老藥新用」的磷酸氯喹片納入新冠肺炎第七版診療方案。疫情防控期間,生物醫藥企業體現出的「廣州速度」,背後是廣州近幾年包括生物醫藥在內的新興産業發展的「硬核實力」。

此前,廣州在戰略性新興産業「十三五」規劃框架下,出臺了《廣州市加快生物醫藥産業發展實施意見》《廣州市加快生物醫藥産業發展若干規定(修訂)》《廣州市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若干意見》《廣州市軌道交通全産業鏈系統推進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各領域集群加快發展。

「我們就是要通過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爲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實現廣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廣州市長溫國輝說。

新興産業集聚的同時,廣州傳統産業也在通過與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國家服務型製造示範城市和「全球定制之都」。

增城的索菲亞生産車間裏,亞洲首條定制衣櫃企業柔性自動化生産綫每天生産45萬件完全不一樣的板件。索菲亞副總裁張挺說:「數字化生産系統給每一項工作都做了精確計算和安排,大大提高了産能利用率。」

2019年,廣州市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爲58.4%。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0%,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爲57.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爲16.2%,比重同比提高2.8個百分點。工業中的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健康時尚類的化妝品製造業産值增長19.1%;智能化、個性定制類的家用電力器具業增速爲8.1%。全市工業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産業結構不斷邁向高端化。

珠江之畔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高樓大厦接連拔地而起。未來,這裏會成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技術創新策源地、集聚發展示範區、開放合作重點區和制度改革試驗田。

如今,在廣州,這樣的「創新因子」越來越多。從「一區三城十三節點」、大科學裝置到國家級産業園區,從「廣州科創12條」「廣聚英才計劃」到建立最嚴格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廣州不斷彙聚高端科技資源,持續完善創新生態,加快打造科技創新强市。

前不久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對131個經濟體創新能力進行排名,中國排名第14位,在多個領域表現出領先優勢。全球創新集群百强,中國入圍17席,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廣州與香港、深圳的强强聯合,串起的是南粵大地上的一條「創新大動脉」。

流光溢彩「新文化」

廣州荔灣老城區西關片區,綠樹葱蘢的高墻內,不時傳出婉轉悠揚的粵劇腔調。這個過去粵劇名伶的聚居區,如今正是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所在地。

被譽爲「南國紅豆」的粵劇,是繼昆曲之後第二個被列爲世界級非遺項目的中國戲種。城市走向國際化現代化,但粵劇粵曲是「老廣」心中永遠的鄉愁,也是最具特色的廣州文化符號。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共建「人文灣區」,支持弘揚以粵劇等爲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2019年10月,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牌坊廣場上,粵劇粵曲文化(荔灣)生態保護實驗區、廣州文藝市民荔灣空間先後揭牌。這也是廣州爲打造嶺南文化中心邁出的重要一步。

凝聚嶺南文化精華,引領文化灣區建設,建成國際文化中心,這是廣州的雄心。《廣州市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行動方案》提出,廣州要全力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的城市範例。

文化品牌的打造,文化强市戰略的實施,都離不開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市民的感受度。

近年來,廣州文化事業開出亮眼「成績單」: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領先,文化産業快速發展壯大,大灣區文旅交流逐漸深入,文化藝術精品不斷涌現。種種成績背後,是廣州市民文化幸福感的大幅提升。

截至2020年3月,廣州全市公共圖書館服務網點1566個,每6.2萬人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其中,廣州圖書館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是世界以城市命名單體面積最大的公共圖書館。全市博物館與紀念館數量也從2005年的35個發展到現在的64個,「圖書館之城」「博物館之城」日漸成型。

作爲第一批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廣州先後出臺加快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及促進商旅文融合發展工作方案等「1+8」系列文化産業政策,推進各類惠民文化消費,持續釋放文化消費潜力。

廣州大劇院每年上演各類知名作品、演出近 400 場,成功引進《劇院魅影》《阿依達》等世界經典劇目。「羊城之夏」等惠民文化項目每年推出文化惠民活動超過兩萬場,累計服務市民千萬人次。

文化消費品質的提升帶動文化産業蓬勃發展。目前,廣州全市共有珠江鋼琴、長隆集團、珠江電影等上市文化企業35家,高新技術文化企業逾1300家,建成220多個文化創意産業園(基地),文化産業成爲超千億元産業和新的支柱性産業,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4991元,居全國第一。

文化出新出彩,也推動了旅游業大發展。

2019年全年,廣州旅游接待總數2.45億人次,實現旅游增加值1894.09億元,約占全市GDP的7.9%。

今年「十一」,集聚50多家老字號、8家電影院、12家書店,正在打造全國第一條O2O智能街區的北京路文化核心區,日均人流量超過50萬人次。

幸福城市「新典範」

一年前,家住廣州市南崗四航塘頭小區的楊叔,還是個不願下樓的老人。「那時,小區都是泥巴路,平時塵土飛揚,開窗兩分鐘桌上就一層灰。」

2019年老舊小區微改造,「泥巴路」鋪上瀝青和整齊的防滑透水磚,還畫上了彩色的圖案,新開闢的小區休閑廣場上,安裝了運動器械,砌了新石桌石凳,加裝了路燈和照明。楊叔和其他老人們如今最愜意的,就是在小區裏那棵老榕樹下聊天、下棋、乘凉……

漫步在廣州老城區,因「三舊」改造而脫胎換骨的老街、舊廠、城中村幾乎隨處可見,大批「三舊」改造精品項目,使城市資源進一步被盤活,生活配套更完備的同時,城市面貌也煥然一新。

廣州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一個縮影。

北起越秀山,經過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海珠廣場,南抵珠江邊,一條近3公里的城市傳統中軸綫,見證了老城2200多年的歷史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在快速的城市發展過程中,一批批工業區向城市周邊蔓延,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黃埔港的建設,牽引著廣州沿著珠江北岸不斷向東發展。

1987年,廣州城市空間結構演化迎來關鍵節點。借助「六運會」的舉行,廣州建設了大型體育賽事場館——天河體育中心,從而帶動起天河新區的迅速發展。

如今,從天河路商圈到珠江新城,已成爲整個廣州經濟、金融、商務活動的新中心。羊城之巔,廣州塔引領著新中軸綫上的建築群落,遙相呼應的東塔西塔如同廣州的新門戶,花城廣場則成爲新的「城市會客廳」。

「變軸」爲老城「騰籠換鳥」贏得了空間。「工業大道再無工業,曾經的舊廠房、集體舊物業正變身爲科創園區。」海珠區相關負責人說。

9月初,在一場深化城市更新推進高質量發展專題新聞通氣會上,廣州傳遞出一個重磅信息:未來十年,300多個城中村將啓動城市更新改造工作。

用頂層設計的角度强調城市更新,充分釋放發展潜力,實現新舊功能轉換,從而保持幷提高城市的競爭力,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這是新一輪城市更新的「廣州經驗」所在。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永慶坊微改造項目時指出,城市更新和規劃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綉花」功夫,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廣州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優化城市功能布局,體現人文關懷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9年,7000多套公租房爲住房困難群體解困、長者飯堂服務範圍擴大到重度殘疾人、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5.88萬個、體育場館惠民超過1000萬人(次)、加裝舊樓宇電梯1872部、完成2.03萬名來穗人員及其隨遷人員積分制入戶、開展社區共建共治共享中心建設試點……

在廣州如今成片連片更新的項目裏,高標準配置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成爲「必選項」,考慮到低收入人群和「新市民」的住房需求,更新項目裏還會統籌配建公共租賃住房、共有産權住房以及人才公寓,合理配置小面積市場化租賃住房。

「城市更新,最終落脚點在人。廣州的城市更新建設,目標就是讓居住在這座城裏的人民能感受到城市的品質、城市的溫度,增强生活在這座城市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宏偉說。

(楊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