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總主持國務院常務會 通過政府督查工作條例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1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做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實施有關工作,維護自由貿易,拓展合作共贏新空間。

會議指出,近日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上正式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對於成員國共同應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進一步推動區域內自由貿易、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增進相關國家人民福祉,對於促進中國高水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協定成員國,中國要以自身行動積極推動協定落地生效,這方面有大量緊迫的工作要做。

會議要求,有關部門要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部署,壓實責任,對照協定明確任務分工和時限,儘早完成協定生效實施的國內相關工作。一是加強部門間協同配合,加快完成國內核准程式,推進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自然人移動等領域開放,推進在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智慧財產權保護、貿易救濟、電子商務、政府採購、中小企業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實行更高標準規則。

二是針對協定實施後區域內貨物貿易零關稅產品數量整體上將達90%等,要在關稅減讓、海關程式簡化、原產地規則技術準備、產品標準統一和互認等方面,抓緊拿出實施協定的措施,對快運、易腐等貨物爭取實現6小時內放行。協定中服務貿易總體開放承諾顯著高於成員國間現有自貿協定水準,要按照中國對研發、管理諮詢、製造業相關服務、養老服務、專業設計、建築等諸多服務部門作出的新開放承諾,逐一落實開放措施。落實投資負面清單承諾,清單之外不得新增外商投資限制。兌現首次在自貿協定中作出的智慧財產權全面保護承諾,將著作權、商標、地理標誌、專利、遺傳資源等全部納入保護範圍。落實電子認證和簽名、線上個人資訊保護、網路安全、跨境電子方式資訊傳輸等條款。

三是抓緊梳理完善與協定實施相關的規章制度,確保協定規定的約束性義務執行到位,確保國內行政措施和程式合規。

四是面向地方、商協會和企業加強協定實施宣介培訓,使各方面尤其是廣大企業熟悉和掌握協定規則,全面認識更大範圍、更高標準開放與競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努力在市場競爭中拓展合作發展空間。

會議還通過《政府督查工作條例(草案)》,著眼確保中共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落實,依法規範督查工作,確定了政府督查工作的定位和職責邊界,規定了程式要求和支援保障措施,明確督查可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政府參事和專家學者等參加,以體現民主監督、客觀公正等要求,並嚴禁重複督查、多頭督查、越權督查,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為基層減負,保障政令暢通。

中國官方: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援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研究、應用研究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電:中國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從四個方面提出了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品質發展的具體舉措:一是做好重點領域服務保障。強化農業生產服務,加大重點區域、重要農事季節的抗旱、防雹作業力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支援生態保護與修復,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庫增蓄水等方面的作用。做好重大應急保障服務,完善應對森林草原火災火險、異常高溫乾旱等事件的人工影響天氣應急工作機制,及時啟動相應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二是增強基礎業務能力。提升監測能力,構建“天基-空基-地基”雲水資源立體探測系統。提升作業能力,發展高性能增雨飛機,推進作業飛機駐地專業保障基地和設施建設,加快地面固定作業點標準化建設,推進作業裝備改造和列裝。提升指揮能力,推進國家和地方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平臺建設,提升指揮調度和區域協同水準。

三是強化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援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加大重大科技攻關力度。改善科學試驗基礎條件,建設國家級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基地和重點實驗室,分類建設科學試驗示範區。加強人才和專業隊伍建設,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科技創新團隊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基層專業化作業隊伍建設。

四是健全安全監管體系。落實安全生產領導責任,確保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安全責任措施落實落地。加強重點環節安全監管,健全部門緊密協作的聯合監管機制,切實消除安全隱患。提高安全技術水準,加強安全技術防範和資訊化管理,推廣物聯網、智慧識別、電子晶片、資訊安全等技術應用。

《意見》要求,要強化組織領導,全面加強對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統籌規劃、政策指導和區域協調,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其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考慮。要完善聯動機制,加強中央與地方之間、部門之間、區域之間的溝通協調,建立上下銜接、分工協作、統籌集約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要切實加大投入,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相關經費列入政府預算,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援力度。要依法依規管理,嚴格執行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完善配套規章制度。要加強科普宣傳,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教育,提高全社會對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