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長,夜未央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在美麗的中國詩詞裏,夜晚的景色較之白晝,總是蕩著別樣的溫暖,以及絲絲烟火氣,令人難忘。

從古至今,中國人的夜晚是熱鬧的,柔情的,詩意的,既充滿著浪漫精神與愉悅享受,又不失一縷清雅,一段風情。

歲月長,夜未央。中國人的夜,有詩有酒,有曲有茶,有美食,有情懷,更有說不完的故事。

夜市古已有之

早在殷周之際,夜市就已經有了雛形:《周禮•司市》上說:「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爲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爲主」。即是說白天做的都是商賈之間的「大生意」,而太陽落山後一般都是市民及個體小商販之間的零碎買賣。嚴格地講,夕市相當於今天的「晚市」,還幷非真正的夜晚。

顧名思義,夜市與「日市」相對,指從黃昏到黎明時間段的商品勞務交易活動。這一詞語最早出現在東漢桓譚的《新論》中,但漢代「夜市」比之後世的夜市,仍有相當的局限性,僅反映了中國夜市在萌芽時期的概貌。夜市真正意義上的發端與繁榮,還看唐代。

盛世繁華的大唐,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商品交易需求旺盛,全國各大中城鎮都出現了一定規模的夜市。北方,長安的夜市最繁華;南方,揚州是典型,「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近年熱播的影視劇《妖猫傳》《長安十二時辰》等作品中,經常出現大量長安夜市的場面,不僅花燈光耀如同白晝,商業更是發達,酒肆飯館、街巷集市、秦樓楚館、百業雜集……從普通的衣食住行到娛樂活動,應有盡有。

唐朝的夜市,幷不是任誰想去就能去的。當時的長安城宵禁極爲嚴格,城內的道路呈棋盤式分布,皇城外被劃爲東西兩市、百餘個裏坊,坊和市的四周都被墻封閉,晚間只要坊門關閉,坊內居民便無法出入。只有每年的上元節期間,官府才允許普通市民晚間盡情遊玩。但宵禁對貴族們却是毫無限制的,所以平時街邊各種酒樓仍舊會夜間營業,熱鬧非凡。

隨著貿易需求的擴大,各城鎮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夜市,但參與階層都僅限於貴族。市井間悄悄開啓了「鬼市」,在唐朝的「鬼市」多是胡人販賣進口商品的地方,稀罕奇怪之物應有盡有,充滿了异域風情。這一點,在徐克的電影《狄仁杰》系列中,也曾有充分的展示。

到了中晚唐,坊市內外夜間經營逐漸增多,夜晚消費場所多爲酒樓妓院,消費者多爲官僚士大夫、仕子及行商。西京東都夜市不絕,規模日漸隆盛,成爲值得關注與贊嘆的唐代社會生活風俗意象。

統治者廢除宵禁,明令允許開設夜市,則是北宋時期的東京,這也堪稱中國歷史上「夜間經濟」模式的典型代表。首先是夜市延長了經營時間,分爲不同的三個時間段,同時,夜市中以食物爲主的商品種類繁多且有季節性變化,在經營方式上,既有商鋪也有流動商販,幷涉及節慶娛樂活動等,參與面極廣。

夜市究竟啥好玩

兩宋時期夜市達到高度繁榮,以北宋東京、南宋臨安爲典型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夜市形成規模經濟。不僅有商圈夜市,還有流動夜市;有飲食服務夜市、傳統娛樂夜市,還有文化娛樂夜市、休閑旅遊夜市……夜市已然成爲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彰顯出宋代城市化進程和商品經濟前所未有的發達。

宋代的夜市究竟啥好玩?

首先是觀燈。古代沒有電燈,照明完全依靠火燭。火燭最初在意驅魔祛鬼,以求來年平安豐收。唐宋以降,在上元燈節這天,觀燈賞月的熱鬧場面可謂是盛况空前,上至宮殿樓闕,下至長街閭巷,無不張燈結彩,焰火沖天。若是趕上瑞雪飄落,在華燈朗月下紛紛飄灑。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便能體會「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幽幽古意。

除了觀燈,古人在夜間還會進行放天燈的活動,放天燈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爲互報平安的信號。由於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這一天,人們放飛天燈來慶祝。其後逐漸演變爲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人們心裏的各種祈願,希望天燈能上達天界,讓自己的願望被上天看到幷得以實現。除此之外還有河燈與水燈……迄今爲止,無論是元宵燈會還是天燈祈福,作爲傳統民俗文化的代表,這一習俗保留至今,生生不息,甚至影響到了泰國、緬甸、柬埔寨、越南等周邊國家的夜生活與民俗習慣。從這點上來看,幾百年前的古人,與今天的我們,不僅抬頭望見的是同樣的一輪圓月,眼中之景,心中之情,也是亘古未變,一脉相承。

夜市的另一大作用,是給青年男女見面、約會,甚至相愛的機會。在古代,年輕女孩多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却可以出門遊樂購物,這也給未婚男女相識相戀創造了條件。且不論自古至今無數詩詞歌賦描寫過夜晚相會的情人,湯顯祖的《紫釵記》裏更是把男女主角的相遇安排在了上元燈會……單就影視作品來說,《大明宮詞》中少年太平公主與日後夫婿薛紹在夜市上的首度見面,就曾引起多少觀者的感動與羡慕!

除却民俗與感情交流的作用,古代城市夜生活最核心的主題自然還是經濟。夜市上店鋪林立,攤商雲集,不僅有紡織品、金屬器皿、文化器材、漆器,也有茶、酒、糖,乃至陶製品……以及各類生熟美食,五味雜陳,豐儉由人,充分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此外還有百戲雜耍、絲竹彈唱、參軍滑稽等各種文藝演出。據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記載,市集上衣帽扇帳、盆景花卉、鮮魚猪羊、糕點蜜餞、時令果品,應有盡有,不僅如此,甚至夜市接早市,通宵達旦,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提到宋朝夜市的美食文化,首先要說的是酒樓。其中「樊樓」是汴梁城的「頭牌」。樊樓位於宋都禦街北端,又名礬樓,高三層,據說在它上面能俯瞰皇宮。《水滸傳》裏宋江等人來逛汴梁的夜市,就選擇去了樊樓。

除了酒樓,民衆常光顧的小吃街也比比皆是。宋朝人喜歡吃羊肉,其中最喜歡的一種吃法叫做批切羊頭,是將嫩滑爽口的羊頭肉細細切了,肥瘦相間,紅白分明,佐以陳醋、辣子,乃是佐酒的最佳小菜。關於羊肉的熱愛讓宋朝人研究出了各種美味的羊肉料理,有直接將羊肉放入爐內烤熟的炕羊,還有炭烤的炙子骨頭(羊脅排),煎熬的酒煎羊,慢燉的鼎煮羊羔,用外皮包餡卷成條狀的羊頭簽、羊舌簽等。夜市的肉食當然不止限於羊肉,還有鵝鴨鶏兔、肚肺鱔魚、包子鶏皮、腰腎鶏碎(雜碎)等。

肉食之外,蜜餞點心自然也是不能少的,宋朝人當時就已經掌握了從牛奶中分離奶油的技術,有種叫做滴酥的蜜餞,就是一種用奶油做裱花的小點心,先將奶油攙上蜂蜜,混入蔗糖,待其凝結以後,擠到盤子上,一邊擠,一邊旋轉。奶油坨底下圓,上頭尖,還有像螺紋一樣的紋理,又被叫「滴酥鮑螺」, 咬一口奶香醇厚,欲罷不能。《金瓶梅》裏西門慶想念死去的李瓶兒,就是看見案頭有一盤「鮑螺」。此外還有夏日專屬的麻腐、鶏皮麻飲、細粉素簽、砂糖冰雪冷元子、淹水木瓜、砂糖綠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鹹菜、杏片、梅子薑等開胃小菜和清凉甜品,無不是綿密香甜,清爽舒適。

酒樓茶坊滿足了舌尖上的誘惑,對於娛樂的追求自然也不能少。當時,勾欄裏的文化娛樂節目也是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影戲、雜技、散耍、說史書、講故事、談經、舞番曲、諸宮調等等,多講述歷代名人故事,傳奇演義,或是兒女情長的「愛情偶像劇」。這一傳統,也直接影響了民國時期的戲園文化,不僅風靡全國的大小角兒輪番上演,戲園更是交流感情,欣賞藝術甚至品嘗美食的「大觀園」,當時京城大大小小的戲園,每天晚上笙簫管笛,胡琴鑼鼓不斷,從譚鑫培、余叔岩到梅蘭芳、楊小樓……文武昆亂不擋,好戲連台,精彩紛呈,往往演到角兒登場的「大軸」,早已是午夜時分,可越是夜深,戲迷的精神越好,角兒的狀態也越棒,臺上台下,此時此刻完成一場共同陶醉的藝術盛宴,至今這一盛况依舊令人留戀、嚮往不已,也促進了京劇成爲國劇,自宮廷貴族到販夫走卒,無差別無代溝的共同痴迷狀態與大繁榮、大發展的藝術境界。

穿越古今的人間畫卷

經元代的低迷之後,明、清夜市再現繁盛。除傳統夜市經營外,還出現了主要用於商品集散的城外夜市,增加了更多的屬於生産性的經濟活動。清人宣鼎的《夜雨秋燈錄•古泗州城》記載:泗州城「人物往來貿易若夜市」、「夜市三條人似蟻」。夜市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脉絡前行,不斷發展壯大,成爲一種激活城市經濟和生活的催化劑,演化成一種特殊的城市經濟形態。

不僅如此,在蘇州、杭州等地,更是出現了許多風雅至極的「夜文化」活動。在其中,袁宏道《虎丘記》一文中記載的「中秋曲會」,成了明代至今依舊清雅的一輪明月。明代嘉隆以後,戲曲藝術活動分外繁盛。每年中秋,在蘇州虎丘山舉行的昆曲大會,是以演劇與唱曲競賽爲娛樂的民間節日。這種曲會從明代中後期至清代中期持續了一二百年。其間數輩文人有很多咏唱這個節日的詩文,袁宏道之文,寫來最爲傳神——「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爲尤勝。」該文記述了中秋夜蘇州人遊虎丘的情景,其中寫得最精彩的是有關唱曲的場面。從開始「唱者千百」,到後來「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淩亂,則簫板亦不復用,最後「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爲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泪矣」,層層深入,情景交融,把讀者引入到一個若有所失,但更有所得的境界裏。短短一篇文章,不僅寫出了姑蘇當年的繁華熱鬧,也充分印證了餘秋雨所說的昆曲鼎盛時期曾經擁有整整兩百年的「全民審美高潮」,全文聲、色、景、情的渾融一體,讀之令人難忘。

無獨有偶,關於虎丘中秋夜曲會的風雅盛况,被譽爲「明末第一才子」的張岱也曾著力描寫過。張岱之筆,猶如攝影機鏡頭,把虎丘中秋的情景盡收眼底——「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弦迭奏,聽者方辨句字,藻鑒隨之。二鼓人靜,悉屏管弦,洞簫一縷,哀澀清綿,與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爲之。三鼓,月孤氣肅,人皆寂闃,不雜蚊虻。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抑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爲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此時,表演者與觀衆的神情契合無間,却又不知其所以然,「不敢擊節,惟有點頭」八個字傳寫出了那種不可言傳的意境。

張岱是品賞昆曲的大行家,因此行文落筆,以戲曲行家的那種晰毛辨發功夫,在袁宏道大作之後百尺竿頭更進一尺,至妙至絕,也爲明清時代「夜之風雅」,勾勒出一幅絕妙絕精的傳神畫卷。

自唐及宋,由明入清,中國人的夜生活伴隨著美食、美酒、美器、美樂、美景……一抹烟火氣,一絲清雅氣,無不體現了中國人「萬物皆備於我」的境界與哲學。如今,各地的夜市熱鬧依舊,特色鮮明,仿佛與古時繁華重叠,也成爲一道穿越古今的人間畫卷。

(王悅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