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到廣東來看鳥

冬季的廣東濕地迎來了一波又一波「飛行俠」:12月5日,工作人員在廣州南沙濕地發現了52隻黑臉琵鷺,陣容之龐大,創下了南沙濕地歷史上的新紀錄。近年來南沙觀察到的黑臉琵鷺數量不斷攀升,2014年有10只黑臉琵鷺到訪;2015與2016年都各觀察到了約20隻黑臉琵鷺的踪迹;2017年1月,南沙濕地拍到了20多隻黑臉琵鷺;2018年發現黑臉琵鷺39隻;2019年數量有所減少,僅觀測到21隻。在2020年是數字大爆發:繼1月8日發現25隻,12月5日發現52隻,爲近十年來之最。

大灣區成候鳥「中轉站」

作爲全球鳥類遷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轉站」,包括廣州南沙和深圳深圳灣、福田紅樹林等地最近頻頻登上熱搜——在春秋兩季,它們吸引大量南來北往的候鳥。專家介紹,廣東的生態環境爲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沿海濕地成爲候鳥樂園。

據南沙濕地工作人員介紹,每年冬季,成千上萬的候鳥在這裏停息和覓食,數量最多時能達到10萬隻。目前,在南沙濕地發現的鳥類已經超過200種,其中冬候鳥占到總數的72%。南沙濕地日前開放了2個觀鳥平臺,開放時間將持續至2021年3月31日。

據廣東省林業部門初步監測估計,目前飛臨廣東省的候鳥總體數量超過20萬隻,種類超過300種。專家預測,在明年1月中到2月初這個時間段,飛臨廣東的候鳥數量將更加攀升,數量會達到峰值。

明星鳥種來襲

「難道是斑尾塍鷸?現在它們應該早就到新西蘭了啊。」 在深圳灣公園觀鳥時發現了不確定的鳥種,我在內心自言自語。

此時是一天中的低潮時刻,褪去海水的淺灘裸露出底部的泥濘。這會兒也是深圳灣水鳥最多的時候,它們以灘塗上的魚蝦蟹爲食,從大隻的不同鷺鳥到身材玲瓏的各種鴴、鷸,加起來有至少二十幾種。遠處一隻鳥提起我的興趣,它的體型特徵有點像斑尾塍鷸——它可是長途飛行能手:兩個多月,一隻被科研人員裝了跟踪裝置的斑尾塍鷸前從阿拉斯加出發,歷時11天到新西蘭,總共12200千米的不間斷飛行距離刷新了2007年它同伴創造的世界紀錄。

研究者認為它應該也沒怎麼睡覺,畢竟11天飛12200千米。這是我在意這種鳥的原因。體重只有300多克的斑尾塍鷸是飛行健將,除了少數一口氣飛抵南半球越冬地方,它們中的一些也會選擇迂迴路綫,在途中停留補充能量,深圳灣是這樣的地點之一。作爲全球鳥類遷徙通道——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綫上的重要「中轉站」,深圳灣在春秋兩季吸引大量南來北往的候鳥。

觀察許久,我終於可以肯定了它的身份,黑尾塍鷸。它飛行時露出的黑色尾羽是它與斑尾塍鷸的區別。

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黑臉琵鷺。除了短暫停留繼續南飛的鳥類,深圳灣也是很多候鳥的冬日家園。這其中,包括剛剛看到的黑尾塍鷸,以及這裏的明星鳥種黑臉琵鷺。每年秋天開始,黑臉琵鷺在深圳的出現總會上幾次新聞和熱搜。黑臉琵鷺是世界級瀕危鳥種,全球只有4000多隻,已成爲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黑臉琵鷺還被稱為「濕地熊貓」,而它們中超過10%會在深圳灣露面,並在這裏度過冬天。

鷺鳥很喜歡聚在一起:最容易分辨的是毛色特別的蒼鷺和臨近的大白鷺,大長腿的黑翅長腳鷸也一看便知。黑臉琵鷺也很好認, 最特別的長嘴黑臉,頂端圓形的嘴很符合它們英文名字「Spoonbill」的描述,像極了一把勺子。它們喜歡以靜制動——將水攪渾,然後尋找機會捕食,而風雅的古人們,把鳥嘴想像成樂器中的琵琶。這就是它中文名字的來由。

不知受到什麽召喚,整群的黑臉琵鷺——包括水中的和樹上的,幾乎同時起飛,在空中盤旋一圈後飛向遠方。此刻,灘塗上留下的鳥多數依然屹立不動,它們背後的遠處,是深圳密布的摩天大厦。

觀鳥小屋,離鳥更近

深圳灣公園因為鄰近市區常常人流不斷,生性機警的水鳥總遠離岸邊。稍遠些的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裏因為少人打擾,鳥也會離人更近。就在生態公園門口,迎面一群至少20隻紅耳鵯就出現了。

紅耳鵯和更常見的白頭鵯,白喉紅臀鵯都是深圳「常客」。紅耳鵯的最大特點就是像塗了濃重腮紅的鮮紅色面頰以及高高隆起的羽冠。特別的造型加上此起彼伏發出的高聲鳴叫,就像是一個鬧哄哄的朋克樂隊正在露天演出。

深圳是全國鳥類保育和觀鳥活動做得很出色的城市。深圳灣公園在候鳥季的每個周末有嚮導帶領的觀鳥活動,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裏甚至還有一個常設科普館,用標本和內容生動的文圖視頻向人們普及關於紅樹林和鳥類的知識。公園中還有跨越湖面的通道:在墻面到屋頂的弧面空間下,碧水藍天和飛在天上、藏身樹上或落在水中的鳥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都是深圳常見鳥類。這過個橋的功夫,就算是鳥類知識小白也能獲得不少鳥類知識。叢林小徑和剛走過的鳥類通道無縫銜接。一隻池鷺剛才還在壁畫中,此刻就活生生出現在前方,也不怕人。

這是只個頭還不大的池鷺亞成鳥,它體型修長,眼神呆萌地不時直勾勾與我對視。它黃白斑紋的羽毛,完美隱匿在了長草裏。不光有科普館,鳥類畫廊,穿過小湖的公園西側岸邊,一排觀鳥小屋剛剛建成投入使用。深棕色小木屋讓觀察者可以隱藏其中,並在完全不驚擾鳥類的情況下近距離觀察。

觀鳥小屋所在位置是半個多世紀前的沙嘴碼頭,這個當年漁民前往香港元朗的水道,在廢弃後因爲常年被潮汐滋養而沉寂肥沃,豐富的魚類和微生物,讓它變成了鳥類天堂。剛站在小屋的窗口前,我就有所收穫。一隻藍翡翠橫穿水面飛過,鮮紅的嘴和頭頂的黑色特徵鮮明,像戴著一頂小黑帽。順著藍翡翠才飛去的方向找,沒有再發現它,却意外觀察到岸邊樹上高處枝頭一隻白胸翡翠。

白胸翡翠個頭是翠鳥中較大的,它嘴裏叼著一隻還在掙扎的小魚,正準備享用自己的美餐。小屋的隱蔽作用明顯。眼下不遠的沼澤中,青腳鷸、大沙錐等生性敏感的鳥接連近距離現身。而空中不同高度還有林鳥和猛禽,黑耳鳶高高在上盤旋時,斑紋鳥、黑臉噪鶥和黑領椋鳥在樹冠上下出沒。就在我不斷扭頭,觀察在沼澤、水中、枝頭不同位置的鳥兒時,第三種翠鳥出現了,普通翠鳥雖然身材較小,但飛行時羽毛髮出的金屬藍色讓人很難忽略。

這裏是它的領地,這從翠鳥飛來後徑直落在那艘廢弃木船上,並以此爲據點來回起落捕食就可得知。扎入水中、返回、再次出動……隨著漲潮,木船船底漸漸隱沒水中。這麽精彩的一幕幕候鳥南遷,還不趕緊抓住機會去溜達?

(王琦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