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中東歐國家而言 習總: 開放創新合作原則

【中新社北京2月10日電】「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17+1大於18』。」9日,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以視頻方式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旨講話中的這一表述引起外界關注。

中國和17個中東歐國家一起,為何能產生這樣的效應?

首先是基於合作平臺的有效性。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於2012年創立,9年時間裡,各方都有收穫,成果惠及不同國家、不同人群。

一組資料可以直觀看出成果:同9年前相比,中國同中東歐國家貿易額增長近85%,其中中方進口增幅高出出口增幅22個百分點,雙向旅遊交流人數增長近4倍。

即便在疫情影響下,中國與中東歐17國貿易額達到1034.5億美元,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增長8.4%。不僅高於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增幅和中歐貿易增幅,也顯示出增長的可持續和強韌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劉作奎認為,雙方合作成果斐然有賴於平臺的有效性,許多國與國雙邊未能解決的事情,基於這一平臺都可以推動。比如許多橫跨多個國境的互聯互通專案、區域合作等,借此平臺推動的層次、效率都有提升。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使得多邊與雙邊相互促進,所以僅從合作內部看,『17+1大於18』。」劉作奎說。

二是基於合作具有的外溢性。在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抬頭的當下,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所奉行的多邊主義,在世界上產生了超出自身範疇的積極影響。

「共商共建、務實均衡、開放包容、創新進取的合作原則,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取得成功的關鍵,我們要堅持這一原則。」習近平說。

中國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認為,這一原則的核心就是多邊主義。作為跨區域合作的典範,多邊主義讓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取得成功,對世界也是一種啟示:「只有包容開放、推進全球化,各國的經濟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外界同時認為,作為中歐合作的重要部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也有助於推動中國和歐洲總體關係的發展。「對於中東歐國家自身提升、歐洲整體經濟發展,以及歐盟內部貿易的互動,都是良性促進。」王帆認為,這也是平臺開放性的吸引力所在。

三是在於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之間的「合作之道」。習近平指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形成了符合自身特點並為各方所接受的合作原則:有事大家商量著辦,讓合作方都有收穫,在開放包容中共同發展,通過創新不斷成長。

有評論認為,中國在開展對外合作時,不論合作對象大小、貧富、強弱,都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的理念,主動搭建平等互利的平臺,讓合作真正惠及每一個參與者。這是中國為世界帶來的新思路。

如何繼續讓「17+1大於18」?習近平也從四方面給出中方建議。

面對最緊迫的任務,習近平說,直面疫情挑戰,「中國願同中東歐國家開展疫苗合作」。謀劃長遠,習近平從聚焦互聯互通、堅持務實導向、著眼綠色發展方面提出,要暢通聯動發展的合作動脈,擴大互惠互利的合作成果,打造面向未來的合作動能。

專家表示,中方建議兼具「時」與「勢」,既著眼當前解決緊迫問題,又謀劃長遠打造創新動能,體現務實、誠意。

「尤其是與峰會配套的北京活動計畫,中方在表述時多次使用『感興趣的與會方』表述,顯示出這並不是做成『全家福』和『花架子』。」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朱曉中說,這正體現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務實性。

近觀中國:這場峰會,習近平為何兩次提及一條鐵路?

中新社北京2月10日電:一條全長350公里的快速鐵路,在2月9日舉行的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上,兩度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主旨講話中「露面」。

這條鐵路是連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和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的匈塞鐵路。作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專案,它也是中國在歐盟實施的首個鐵路基礎設施項目。在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眼中,這個三方合作專案「對未來的發展意義深遠,是留給子孫後代的禮物」。

如其所言,匈塞鐵路不只是三國合作完成的一次鐵路現代化改造,更旨在打造一條盤活中歐經貿往來的國際動脈。借由這條通道,中國出口歐洲的商品可以從地中海第一大港比雷埃夫斯港直接深入歐洲腹地,鐵路沿線國家對中國出口貨物,運輸也將更加暢通高效。

在此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上,這條距離不長卻影響深遠的鐵路被習近平兩次提及。他肯定匈塞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取得積極成果,又提出要「加快推進匈塞鐵路等大項目建設」。

事實上,過去一年,克服疫情影響逆勢「進擊」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專案還不只匈塞鐵路,克羅埃西亞佩列沙茨大橋、塞爾維亞E763高速公路、黑山南北高速公路優先段等重大項目均總體進展順利,折射出雙方推動合作落地的堅定決心。

9年來,正是這種互利共贏的合作氛圍,孕育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兩個「率先」:率先探索跨區域合作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接,率先實現「一帶一路」合作協定在地區全覆蓋。

相近的發展階段和契合的發展需求,成為中國—中東歐合作走在前頭的重要因素。正如亞投行波蘭前董事瑞德興所說,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同共建「一帶一路」互相補充,相得益彰,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方面有許多成功範例。這不僅有利於深化中國—中東歐之間的合作,更有助於沿線國家更好地和全球市場接軌,使整個區域受益。

在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的當下,宣導合作共贏的歷史大潮之中,也出現鼓吹保護主義、炒作「脫鉤」退群的「逆流」。

「無論是應對眼下的危機,還是共創美好的未來,人類都需要同舟共濟、團結合作。」面對「逆流」,習近平在不同場合闡明相同態度。此次中國—中東歐領導人峰會上,他亦強調,「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各國以前所未有的團結協作共同應對。」

如果說匈塞鐵路是一件「留給未來的禮物」,那麼「一帶一路」則是一條合作之路、希望之路、共贏之路。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203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作為中國向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

中國不僅搭建合作平臺,也注重找准「合作之道」。就中國—中東歐國家而言,習近平認為,合作形成了符合自身特點並為各方所接受的合作原則:有事大家商量著辦;讓合作方都有收穫;在開放包容中共同發展;通過創新不斷成長。在此前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他亦表示,要擺脫意識形態偏見,最大程度增強合作機制、理念、政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以一系列實際行動證明,中國始終是合作理念的踐行者。據統計,中國迄今已向150多個國家和13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為有需要的國家派出36個醫療專家組,積極支持並參與疫苗國際合作。中國持續發展和開放也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注入強大動能。

此番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再一次向世界表明態度:中國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擴大開放,更加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和區域合作,同各國實現更高水準的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