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題澳門經濟

大三巴牌坊前響起激昂的鼓聲,「2019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拉開序幕。

此時,距離澳門回歸20周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個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主辦的活動已經歷時8年,今年的主題是「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和地區文化。

熱情地投入「一帶一路」倡議,同時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對於回歸20周年的澳門來說,都是一個十分主動的行爲。但博彩業「一業獨大」,再加上土地、人力資源限制和基建條件欠佳等客觀條件,澳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仍然面臨挑戰。

「新一届特區政府會努力將資源轉化爲相關産業,推動經濟結構持續調整優化。」澳門特別行政區候任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接受媒體集中采訪時進一步表態稱,澳門經濟多元化是適度的多元化,哪些産業適合在澳門發展需要政府思考。「加大科技方面投入、培育具有高附加值的産業,才是適度多元化的正確方向」。

12月20日,候任行政長官賀一誠將宣誓就職,他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明確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發展定位及方向,澳門作爲四個中心城市之一,迎來歷史發展的新契機。賀一誠表示,這一規劃《綱要》讓澳門進一步認清了自身定位和發展機遇,對澳門未來進一步發展起到强大的促進作用。

探路適度多元

澳門博彩娛樂業在澳門開埠之初就已經存在。2002年,澳門特區政府結束了有65年歷史的澳門博彩專營制度,以賭權開放破解經濟困境,澳門經濟自此迎來關鍵轉折,但也帶來了另 一個問題。

轉型成爲以博彩旅遊業爲主的單一經濟結構,爲以後發展埋下了隱患。到2006年,澳門博彩收益超越拉斯韋加斯成爲全球收益最多的賭城。

當年,國家「十一五」規劃對澳門未來五年的經濟發展,提出了兩條指導思想——一是支持澳門發展旅遊等服務業,二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2011年的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則明確,「支持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加快發展休閑旅遊,會展商務、中醫藥、文化創意等産業」。

「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初見成效。」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在2018年11月的立法會辯論經濟財政施政方針時如此總結。

梁維特表示,博彩業務收益份額上升,新興産業增加值總額上升兩成。澳門博彩企業2017年非博彩業務收益306.74億澳門元,占整體業務收益的10.36%,較2015年增加28.3%,占比上升0.97個百分點。此外,澳門會展業、金融業、中醫藥産業及文創産業的增加值總額達320.83億澳門元,占所有行業增加值總額的8.07%,與2015年相比,增加值總額上升23.61%,占比增加0.79個百分點。

在新興産業中,會展業發展尤其迅速,2017年的增加值總額35.48億澳門元,約占所有行業增加值總額的0.9%,與2015年相比,增加值總額上升近147%。

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主席劉關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16年澳門特區政府確立「以會議爲先」作爲會展業發展策略,主要考慮到有利於澳門本地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參與,會展業在活動數量、質量、國際化和市場化上都有所進步。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給企業交流和新興産業的區域合作帶來機遇。2019年3月,澳門貿促局推出「粵港澳大灣區九市商事登記便利服務」,便利有意在九個城市開業投資的澳門企業。

在劉關華看來,澳門與廣東省相關部門往來較多,但實際澳門企業和內地企業對各自的市場、商機幷未太熟識,「爲了推動業界與大灣區的合作,正在研究‘一會展兩地’的區域會展合作模式,期間舉辦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論壇,借助澳門中葡平臺的特色和多元文化優勢,促進澳門企業、葡語系國家企業、海外華商和內地企業的交流合作」。

經濟適度多元化推行多年,如何衡量經濟多元化的成效?實際上,「經濟多元化」的概念在國際上沒有量化統計的標準。

澳門統計局局長楊名就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解釋稱,2015年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建立《新興産業統計指標體系》,但是在建構指標體系時發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內涵不應局限於新興産業,因此擴大了指標體系的範圍。

事實上,在澳門活躍在市場空間各處的是澳門本土的中小企業。根據社保統計資料,占據企業總數九成以上的中小企業,2018年吸納了45.4%的本地就業人口。

澳門特區政府將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列爲長遠施政方針,多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形成一種共存的生態圈,澳門中小企業要趕上經濟發展的快車,需要有充足的營運資金,進行有針對性、多層級的金融支撑。」澳門經濟局局長戴建業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道,中小企業在市場中的優勢在於靈活變通,要營造寬鬆的營商環境發揮中小企業的特性,這需要涉及多個行政部門的協作。

金融業成爲重要突破口

今年10月,廣州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何曉軍在嶺南論壇透露,「澳門證券交易所的方案已經呈報中央,希望能够將澳門證券交易所打造成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納斯達克」,立即引發輿論關注。

對此消息,澳門特區政府幷未予確認。

但澳門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隨後澄清,「已聘請一家國際知名的機構研究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他表示,不僅研究澳門市場,也正在對周邊的金融機構進行瞭解研究,同時必須與國際規矩接軌。

實際上,中央和澳門特區政府在積極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中,金融業成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突破口。自2016年起推動包括融資租賃、中葡人民幣清算平臺和財富管理在內的特色金融産業發展是澳門特區堅持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關鍵舉措。

從數據上來看,澳門金融業發展具有一定的規模。截至2018年年末,澳門金融業總資産規模已經接近2萬億澳門元(銀行業占九成),金融業增加值占澳門GDP比重的6.5%。

澳門金融管理局主席陳守信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澳門金融業的定位是要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業的優勢在於澳門是資本完全開放的國際化市場,未來在基建方面,希望債券托管系統都能够與國際市場接軌;此外,澳門與葡語系國家的往來密切,推動中葡經貿、投資使用人民幣結算,能够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事實上,澳門是最早建立人民幣清算行的地區之一,人民銀行最早分別於2003年、2004年授權香港和澳門的中國銀行擔任香港和澳門的人民幣業務清算行。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澳門人民幣清算行(即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爲葡語國家銀行同業提供人民幣清算服務,配合澳門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2018年,澳門人民幣清算行加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借助CIPS系統的快捷優勢,爲境外市場提供更便捷的人民幣清算服務。

作爲面向國際化的大灣區,發展金融市場、建設國際金融樞紐,是粵港澳發展中應有之義。作爲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澳門在金融領域被賦予更加清晰的職能。按照《綱要》計劃,澳門將打造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設成爲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發揮中葡基金總部落戶澳門的優勢,承接中國與葡語國家金融合作服務。研究探索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

在《綱要》發布實施後,銀行業在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動作頻頻。11月15日,中國銀行粵澳兩地分行首發「粵澳共享貸」,爲135家澳門科創、青創企業現場提供投融資支持。此前,中國銀行發行了18億美元等值的「粵港澳大灣區」主題債券,支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重大項目。

「支持澳門發展特色金融,把培育澳門債券市場作爲特色金融發展的突破口之一。」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副行長陳曉平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發展金融産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澳門需要不斷豐富和發展金融業業態。具體而言,需要在澳門大力支持建設離岸債券市場、探索發展人民幣計價的證券市場、支持澳門融入大灣區普惠民生金融業務發展多方面制度推動等。

《綱要》在澳門「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産業」部分中有明確發展方向,「支持澳門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探索與鄰近地區錯位發展,研究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綠色金融平臺、中葡金融服務平臺。」

「澳門鄰近已有多個成熟的金融中心,澳門要在此領域有突破,實行 ‘錯位發展’,要充分結合自身優勢特色和定位,與周邊城市形成互爲補充而非競爭的關係。」陳守信表示,目前澳門特區政府更多地根據《綱要》中提出的産業分工和發展定位,結合澳門中葡金融服務平臺的優勢,豐富「特色金融」的內涵,比如發展債券市場、金融基建的互聯互通以及加强與內地的投資合作等方面。

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與澳門金融管理局5日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根據《協議》條款,互換交易最高累計額度爲300億元或350億澳門元,支持澳門發展人民幣業務及構建「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在陳曉平看來,澳門建立金融中心,一方面要看澳門的交易體量能否支撑起一個成熟的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另一方面取决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破解政策壁壘

2019年初印發的《綱要》將澳門列爲大灣區四個中心城市之一。

在澳門特區政府候任行政長官賀一誠看來,大灣區內城市間絕非零和博弈,而是彼此優勢互補,共同建設創新能力突出、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

《綱要》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撑、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成爲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不可否認,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强的區域之一,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覆蓋約7000萬人,區域的融合發展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框架下的融合試驗。

但兩地金融基建的互聯互通,仍需面臨政策突破和風險管制的平衡。「澳門本身在金融方面沒有太多的管制,而內地在資金流動、跨境支付系統等方面有較多限制,需要政策突破,這一澳門與內地的合作才更加通暢。」陳守信重點提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帶來市場風險,需要在監管防範風險上引入合作機制,澳門金融管理局已與大灣區內地和香港的監管機構分別簽訂了多份監管合作協議,建立監管合作機制。

《綱要》中給澳門的精准定位是「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即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爲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在各城市明確定位的基礎上,《綱要》提出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要求。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認爲,澳門參與粵港澳科技創新中心要明確優勢,澳門多年經濟發展已經有較好的經濟儲備,有很多科研項目得到歐盟的科研基金贊助,科研團隊也積極在研發,下一步要推進澳門的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的相互合作,促進科研成果的産業化,尤其是推動澳門科研成果在大灣區實現轉移轉化,爲大灣區原先一些工業製造的城市的轉型提供科技支撑。

「澳門是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一年有3000萬的旅遊人口,有高端的現代旅遊、服務業,現在是一個灣區的概念發展,要考慮優勢互補,比如如何把澳門的人氣、好的營商環境帶到橫琴,澳門如何借助橫琴地區的土地等資源發展。」葉桂平提出,各地不能單方面做規劃,要符合大灣區建設區域對接、區域融合的要求。

(姜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