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中國金融監管改革迫在眉睫

  「十四五」時期,中國金融改革將走向何方?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黃益平看來,金融改革的方向和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息息相關。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型走向創新驅動型,過去行之有效的金融體系不能適應新的經濟模式,需要開展金融創新,通過發展資本市場、運用數字技術及創新銀行業務等,改善對創新型企業、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
  2021年全國兩會前夕,黃益平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專訪時指出,「中國的金融改革要繼續往前走,從大的方向來說,就是要完成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進程。」
  從長遠來看,風險主要出現在金融創新領域
  中國新聞週刊:在你看來,「十四五」期間,中國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黃益平:實際上,中國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務,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已經明確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於「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部分,提出了11項改革內容,我理解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其目的是讓金融更好地為創新活動服務。
  二是要開展市場化改革。簡單地說,將來無論是金融資源的配置或者是定價,都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更為重要的是不同市場主體之間能公平競爭。
  三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底線,摒棄過去靠持續高增長和政府兜底來防範和化解風險的辦法,而是靠高效的監管。現在的問題是監管框架已經搭建,但對於某些潛在風險,還是沒有管住。
  所以,我認為下一步金融改革主要有兩大任務:一是改善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二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底線。要完成這兩大任務,就要求金融體系完成市場化改革,這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中國新聞週刊:在「十四五」期間,金融風險主要會在哪些領域出現?
  黃益平:我認為,最容易出金融風險的地方,就是現在已經看到風險,但沒有太多處置手段的地方。從短期來看,我最擔心的首先是中小銀行。過去一年多時間裏,經濟本來就受到衝擊,加上政策性貸款較多,中小銀行向小微企業發放信貸大幅增加,今年不良率會上升可能會是大概率事件。同時,債券違約也可能會增加。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風險,去年歐洲央行和美聯儲重新回到零利率,貨幣政策極度量化寬鬆,大量資本流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使得我們的流動性充裕、人民幣升值、利率下降、資本市場繁榮。一旦歐洲央行和美聯儲開始調整貨幣政策,屆時資本回流,本國貨幣升值,利率回升,資產價格下調,就會造成中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這是未來兩三年內,我們需要高度關注的兩個風險。
  從長遠來看,第一,風險主要出現在金融創新的領域。金融創新其實是可以管住的,現在的監管體系儘管做了很多工作,卻並沒有真正管住,甚至可能會對金融創新造成一些衝擊,這將是一個潛在的風險。
  第二,房地產市場已經變得很不確定,宏觀數據來看風險已經很大了,但很多城市的房價還在瘋漲,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拐點。如果房地產市場出現大的回調,也可能是很重要的金融風險。
  中國新聞週刊:金融市場化改革提了很多年,現在再次提出,是否意味着這個問題變得更為迫切和突出?
  黃益平:為什麼會感到更加迫切,因為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巨大改變,導致兩大問題的出現。
  第一個問題是,金融為什麼不支持實體經濟?在由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之下,中國的資本市場相對較為欠缺,政府的干預較多,而監管相對較弱。過去,由於是粗放式的增長,藉助低成本的優勢,無論產品、市場、還是管理,風險都不太大。所以,過去這套金融體系在支持中國經濟增長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到了現在,創新變得很重要,這套體系能不能有效地支持經濟創新,將是一個新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如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過去幾十年,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作為全球主要的新興市場,中國可能是唯一一個沒有發生過大的金融危機的國家。儘管也曾出現過一些問題,但在高速的發展中解決了一部分,加上有政府兜底,一些風險沒有爆發。但是現在,這種模式已經難以持續,我們需要靠監管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底線。
  去年,中央提出對資本市場的三條監管原則,「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我認為這是很大的進步。作為監管,首先關注的是規則,而不是市場價格。如果有問題,監管一定要下得去手,也就是「零容忍」。
  中國新聞週刊:過去幾年,中國的金融科技和金融創新發展很快,相比之下,監管顯得略為滯後,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黃益平:首先,金融科技確實解決了一些問題,與此同時,金融科技也帶來了一些風險。但任何金融交易都會有風險,這就是金融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麼所有金融交易都應接受監管的原因。
  金融科技的創新肯定是市場遠遠快於監管,監管永遠跟不上市場,這是全世界的普遍規律。但這並不意味着創新可以不受任何約束。任何一種金融交易出現,不管能不能看得清,不管認為好或不好,監管都應該有一個態度。如果認為風險很大,就不能給予許可。如果一時看不清,但預計有一點好處,可以在監管的觀察和監測下,給予部分的許可,也就是現在各國推行的「監管沙箱」。
  因此,任何金融交易,無論是用新技術手段還是傳統手段,都必須納入監管。同時,金融監管改革就是要從過去以機構監管為主,向功能監管轉變,只要有新的金融業務出現,就必須納入監管。
  中國新聞週刊:如何建立一個和金融創新相適應的金融監管模式?
  黃益平:1992年以來,我們一直在建立一套現代的金融監管體系,現在框架都建立起來了,都會管流動性、管資本充足率,也開展現場檢查和場外監管,但實質性的監管還比較弱,對於很多風險尚未關注。
  所以我認為,金融監管改革,首先是要有明確的監管目標,就是維持公平交易,維持金融穩定,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金融監管是一個專業化的工作,如果只是跟在宏觀調控的指揮棒後面轉悠,一定是會出問題的。所以要簡化工作目標,讓金融監管專業化。
  第二,要給監管足夠的權限。我一直認為,監管部門一定要有「牙齒」,發現問題後能夠有手段懲罰或者維持金融秩序,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三,要開展問責。現在暴露的一些金融問題,除了直接責任人受到問責和懲戒之外,監管部門很少會被問責,使得監管部門在管與不管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壓力和動力。在明確目標和擁有權限的前提之下,如果還是監管不好,監管部門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將更有利於創新
  中國新聞週刊:在你看來,中國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黃益平:中國過去的金融體系主要是由銀行主導,如果資本市場既不能為企業提供有效的融資支持,也沒有成為老百姓的有效投資渠道,那麼離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還很遙遠。
  我認為,當前中國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最主要的問題是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從投資方來看,很多都是散戶行為。從融資方來看,對於企業造假、信息失真等行為,並沒有採取強有力的制裁措施。這些都表明中國的市場機制尚未有效地建立起來。
  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誰來融資,誰來投資,在市場中如何運作,監管部門如何規範市場行為、保障市場的公平交易等。去年中央提出資本市場監管「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9字方針,我覺得是切中要害的,如果真能落地,可能是將來形成好的資本市場機制的重要基礎。
  中國新聞週刊: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你看來,重點應在哪些領域率先發力?
  黃益平:從政府的角度,重點還是金融市場化改革和金融監管改革。在開局之年,金融市場化改革方面可以做一些具體的事情,比如風險定價的問題。過去幾年,政府要求商業銀行每年下調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利率,其出發點是很好的,但不可持續。
  我覺得,無論是銀行還是數字金融機構,要能持續大量地為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融資,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做好風險控制。既要鼓勵和支持創新,也要實行市場化的風險定價。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較高,利率水平也應該相對靈活一些。短期內監管部門可以要求金融機構壓低利率,但如果已經壓到市場水平以下,將不利於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還可能帶來風險。二是鼓勵公平競爭,但這個問題不能一蹴而就,可以朝着那個方向努力。
  現在迫在眉睫的是金融監管改革,要明晰監管的責任,一旦有風險,監管部門應該想辦法去識別、去化解,一定要讓監管部門承擔起責任來。
  此外,金融開放在「十四五」期間的金融改革中也非常重要。「十四五」期間的重點,一是應該實現資本項下人民幣可兑換,二是人民幣國際化再出發。通過金融開放,為中國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提供助力。在這兩個方面,今年開始應該會有明顯的加速。
(賀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