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億國人命運轉折 中國如何破解城鄉難題

  伴隨扶貧攻堅行動的勝利收官,最近一部扶貧題材的主旋律獻禮大劇爆火,那就是《山海情》。這部劇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寧夏西海固地區幹部群衆響應國家號召,完成異地搬遷,在福建對口幫扶下,將飛沙走石的「金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
  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山區的統稱,不同於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平原,這裏山大溝深,長期乾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
  「鍋裏沒糧,鍋底沒柴,缸裏沒水,身上沒錢」,是當時西海固人的真實寫照,更一度被稱爲「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
  劇末的一個情節耐人尋味:村支書試圖勸服村裏的老人離開湧泉村,搬遷至新建的閩寧村以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但逍到拒絕。老人們拒絕搬遷的理由是,「根在這裏,先祖在這裏,要死也要死在這裏」。
  這個情節,可以說是當下扶貧工作極具代表性的一個縮影。傳統觀念中的「根」文化,與當代追求美好生活的價值觀發生碰撞,是當下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而中國減貧進程中發生的各種碰搲,抑或矛盾發生的場景,要更複雜廣泛得多。
  中新杜3月1日援引國家統計局數據稱,2019年末內地城鎮常住人口8.48億,鄉村常住人口5.5億,「難度絲毫不亞於脫貧攻堅的鄉村振興,直接關係到5億多人的幸福生活」。
  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是農村人口不斷流出的過程。現下立足回望,一邊是城市化的狂飈突進,另一邊却是農村的日漸雕敝。放眼看去,只有在一年當中的春節,外出務工的人群回鄉時,農村才有熱鬧的烟火氣。大部分時間,在鄉村道路上只能看到老人和孩童的身影。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中國的現代化,關鍵不在城市,而在更爲廣闊的農村。從這個角度講,鄉村振興應該成爲跟城市化同等地位的發展戰略,共同構成國家發展戰略之「兩翼」,而不是片面地將鄉村融入並最終消弭於城鎮化之中。鄉村作爲一種典型的人類社會生活形態,在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內不會,也不需要被城市所取代。
  但農村缺乏就業機會,青壯年只能外出務工,更年輕一代則通過接受教育,自然而然融入城市化進程。農村無法留住人,是最大的現實。如今,「鄉村振興」接棒「脫貧攻堅」跑入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賽道,對於廣大農村地區而言的確是一個機會,毫無疑問也充滿嚴峻挑戰。
  是長期戰略,也面臨嚴峻挑戰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中共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而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分析人士認爲,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是橇動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項長期發展計劃,也是嘗試破解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共同發展的新範式,但其面臨的挑戰也不少。在這場預想的改革大潮中,考驗的不僅是農民群體的魄力,還有中國政府的治理能力。
  該戰略的拋出,是順應中共十九大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以及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判定,也是涉及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大重要國家戰略。這一戰略,牽涉中國數億人的生存發展方式問題,也是關係中國整個現代化進程極爲重要的頃層設計。但由於其牽涉面廣,內裏問題複雜敏感,且環環相扣,如果處理不當,可能進一步擠壓中國弱勢群體,激化階層矛盾。
  2017年10月,「鄉村振興」概念在中共十九大上首次拋出,彼時這一戰略在中國現代化藍圖中的作用已經顯現,即是在承接中共第一個百年目標基礎上,開啓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首項任務,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國際環境複雜的逆境下,中央仍然要求如期完成脫貧攻堅,因爲從解決中國農村的絕對貧困問題走向鄉村振興,既是中國「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也是中共「兩個一百年」過渡時期的任務交接。
  根據中共中央的設想,要通過鄉村振興實現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補齊中國現代化的短板,爲「全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從這一點而言,鄉村振興將是貫徹中國未來15年乃至近30年的一項宏大戰略。
  相比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只是戰略性拋出一個概念,此番「一號文件」詳細給出了「鄉村振興」的執行方案。按照該規劃,未來的中國鄉村,將是一個集美式家庭農場與中式農業合作社的産業模式,能够保障中國糧食安全,並呈現出宜居宜業的新面貌。文件描繪的,是既區別於美國的大農場形式,又不同於日本的精品農業,也不完全等同於法國的農業合作社,而是「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中國特色鄉村場景。
  但解決積貧積弱的中國「三農」問題,遠比字而上描繪的要複雜得多,因爲這苜先意味著要對當前的人口、土地等生産要素進行重構。在鄉村振興的戰略方案堪.未來的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是「新農人」,是既具備一定文化素質,又掌握現代農業生産技能的職業農工。
  換句話說,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在推進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的雙輪驅動下進行,更直白地說,未來的農村將無法容納現有的農村人口,將有一部分人被城鎖化。當然,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意味著農村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生態改善;産業相對集約化、機械化甚至信息化。
  但中國的現狀是,有近40%的人口集中在農村,18億畝的耕地紅綫仍是以家庭單位爲主的小農耕種模式,廣袤的農村腹地更是嚴重的空心化,農民斷層,農業效益低下,農村雕敝是當下觸目驚心的現實。如何匹配新農村需要的人才,又如何留住他們並改變現有的生産生活方式?
  農村空心化是很多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出現過的現象,不過中國尤爲突出。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總量達2.9億,占到全國人口的24%,占農村人口的35%,其中「80後」占一半以上,而超過1.5億的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守農村。這導致農村缺乏活力,大量農地缺少靑壯年勞動力耕種,出現嚴重的拋荒,而留守兒童的成長和教育,老年人的養老、孤獨,家庭不穩定和精神苦悶,都成爲當前農村的突出問題。
  再者,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人才,但農民普遍文化程度低,現代化意識薄弱。2017年中國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農業從業人員小學學歷與初中學歷者占總人數的85.4%,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僅占1.2%,髙學歷人才嚴重不足。農業推廣人才,農業生産型、經營型和技能服務型人才也嚴重匱乏。
  還有,政策的强力作用,與農民本身的生産價值乂該如何平衡?未來的鄉村治理,在「不强迫農民上樓」的政策前提下,如何讓月人均收入1000元的農民自願集中起來,且能長久保障他們日後的生活?畢竟,不能忽視千百年來中國農民與土地直接的人身依存關係,雖歷經十餘年的農村土地流轉,農民仍然將耕種視爲其安身立命的最後一道屏障。
  不同以往的「一號文件」
  根據今年「一號文件」要求,到2025年,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將取得重要進展,農業越礎設施現代化邁上新臺階,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爲了實現這個目標,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對自身財政分配結構進行了調整,並將通過農村土地改革爲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可靠資金保障。
  有觀察人士指,與往年大而化之的「一號文件」不同,這次的文件不但要求具體、可實施性强,還是帶著「錢」來的。仔細分析《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的項目,會發現其大都來自於中國政府的各個部委、行業,甚至是具體省份、企業的_報項目匯總。所列項目也十分具體,且在「涉及資金,行業企業、考核時效」上帶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也就是說,今年的「一號文件」,不僅僅是中國政府的一個遠景暢想和政治承諾,而是帶有一整袞保障措施、一系列系統改革任務的完整行動方案,以及中國農村農業現代化一攬子解決方案。在扶貧攻堅任務完成之後,中國政府將進一步解決中國農村人口實現「共同茁裕」的問題,解決中國農業基礎薄弱和「城鄉二元」結構的難題。
  按照此前「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國政府將强化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强化城市對農村的帶動。「十四五」期間,中國中央政府財政將繼續按現行規定統籌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20%、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的30%,向糧食主産區、中西部地區傾斜,逐步完善糧食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
  再早之前的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還印發了《關於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的意見》。根據《意見》規定,到「十四五」期末(2025年),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爲單位核算,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要達到50%以上。這相當於對農業和農村經濟每年增加近1600億元的投入。
  此外,爲了從根本上釋放農村活力和土地財富,今年「一號文件」還接續了此前被新冠肺炎疫情打斷的土地改蘋和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思路。文件要求,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人市制度;規範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完善審批實施程序、節餘指標調劑及收益分配機制。
  而此前的2020年1月,中國就已經開始實施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産管理法》,爲整個土地改革和「農地人市」開啓了綠燈,只不過整個改革進程因疫怙的暴發而延後。2021年,政府顯然希望能够快速接續之前的改革任務。
  按照新的法律,農村土地轉爲城市工業用地,不僅僅有政府徵收拍賣一條途徑。農村集體將成爲供應土地的新主體。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農村集體在三分之二村民同意的基礎上,可以自行出租、出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並可以轉讓、贈予、抵押使用權,其將與國有土地同地同權、同權同價。
  這意味著放鬆了對於土地資源的壟斷,城市對於農村土地的掠奪式開發模式也將」變。
  根據之前從2014年到2018年的中國農村土地改革試點經驗來看,隨著農村集約化居住,大約有1/3的農村宅基地、農村集體非農用地將被釋放,並轉化爲工業用地重新估價。按照國家自然資源部相關測算,僅此一項,未來20年,中國全國新增工業用地價值就將高達9萬億元至17萬億元。
  一旦有了城市資金支持和土地改革的加人之後,中國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再也不是「無根之木」和「泛泛空談」。
  其後在「一號文件」中,進一步對使用和運營這些資金的單位和組織形式也給出了方案。按照《意見》要求,2021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金融體系建設方面,農村金融服務將成爲未來5年的發展重點。《意見》要求,將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越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重點支持鄉村産業發展。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實施最優惠的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對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的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並且,中國政府將支持市縣構建域內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
  最後,在「給錢、給地、述組織、建體系」之後,真正的基建「大餐」和農業現代化投資項目才正式登場。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只有具備了交通、電力、寬帶網絡、給排水系統、垃圾處理、醫療衛生保障、教育文化保障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基礎,真正的現代化産業才能在農村落地,農業的現代化生産和加工産業才能發展,農村的環境才能得到保護,最後更多的人口才能留在農村,從貧窮走向共同富裕。
  這些項目都相當具體。例如,對於南方繁育科研育種基地,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公益性農産品流通骨幹網絡建設,500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農村千兆光網、5G移動通信、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還有3年建成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邊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等工程和項目,就分別涉及育種.工程基建、物流越地、電商快遞、通信甚站、農村金融等行業,對於所涉及的企業,就差具體點到名稱。
  「爲農民而建」很重要
  按照既定的部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分三步走: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强、農村美、農民茁全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己並行3年多,一方面爲兩者的銜接提前做了准缶,另一方面也在尋求銜接之前,在鄉村振興模式方面先行探索。
  有分析人士指,今天中國同時生活在三個時代,分別是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而村主要屈於前現代,能否實現現代化,直妾決定整個國家現代化的成敗。作爲中共「新一號工程」的鄉村振興,是繼脫貧攻堅戰之後的一項世紀工程,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整體中的重要一環。目的是要在全面脫盆的越礎上再往前邁一大步,徹底扭轉中國農業與農村長期落後的不均衡發展狀態。
  雖然目前看來困難重重,結果如何,現在談爲時尚早,但以中共此前在脫貧攻堅上展現的決心,加上其獨有的强大社會組織與動員能力,只要能直面問題,尊重規律,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完全有可能補上現代化建設這砬簿弱的一環,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農村的落後面貌。
  事實上,在官方宣布完成脫貧攻堅後,各地已經對鄉村振興提出了新要求,包括「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等。
  人民網梳理稱,各地因地制宜,如黑龍江、河南、山東、吉林等産糧大省,明確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設高標淮農田;海南則提出要以鄉村産業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旅、農商融合,培育高素質農民5000人以上;雲南提出完成農房抗震改造10萬戶;此外多省都提到展開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教授孫文凱撰文稱,鄉村振興是精准扶貧的後續延伸,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基礎,「當前脫貧成功是建立在解決絕對貧困的基礎上,而達到緩解相對貧困等更高標準,還要繼續不懈努力。」
  「雖說脫貧攻堅戰已經收官,但由於歷史欠賬較多,貧困縣摘帽後仍然面臨相對貧困」,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很多地方,在「雙基」建設、産業發展等方而依然存在著短板;剛脫貧的群衆,生活還處於相對較低的水平,缺乏抵禦風險的能力,、工作稍有鬆懈,就有可能重返貧困;一些地方收入水平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體,因缺乏政策支持,也面臨著各種複雜的致貧因素。
  趙皖平表示,在農村,普遍存在「空心村」現象。這是因爲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吸引大量「新生代農民工」涌人城市尋求發展,留下不少「空心化」的鄉村。同時,也亟待破除脫貧攻堅政策上的「懸崖效應」,這是造成「爭當貧困戶」現象的根源。統籌推進貧困村與非貧困村、貧困戶與邊緣貧困戶脫貧攻堅工作,打好政策補丁,防範待遇上的「懸崖效應」,這是亟待破解的現實課題。
  在2月22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下一步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任務依然很重。我們要求,今年和「十四五」期間,要把鞏固拓展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擺在首要的位置,繼續壓緊責任,一定要確保工作不留空當,政策不留空白。
  談及鄉村建設,唐仁健說,「爲農民而建」這個字非常重要,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强調的,也是這次「一文件」的明確要求。鄉村建設,不是爲你,也不是爲我,是爲農民而建的,一定要考慮他們的需要,照顧他們的感受,一定要從農村的實際出發。「十四五」期間,我們在這方面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幹那些主觀意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事兒,最後把好事辦壞、把好事辦砸,這點非常重要。
(張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