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設國家鄉村振興局 中國啟動「新一號工程」

  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既是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個標誌,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奔向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一掛一摘,所體現的正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後的「新一號工程」,也是撬動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項長期發展計劃。鄉村振興將成爲中國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即在2049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的關鍵,也決定了中國何時能邁入發達經濟行列。
  作爲「國家扶貧辦」的華麗轉身,全新機構國家鄉村振興局2月25日正式掛牌。
  就在國家鄉村振興局掛牌的同一天,官方在北京高調舉行「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向參與扶貧工作的代表頒獎,並發表講話。習近平在會上宣布,在中共建黨百年之際,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而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任務。」習近平在講話中說。他還透露,脫貧進程中,共有1800多人「獻出生命」。
  儘管官方尚未正式宣布,但農村人口全而脫貧,意味著中共已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習近平在發言中强調,此舉「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册的人間奇迹」,是中國人民、中國共産黨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
  而國家鄉村振興局的掛牌,標誌著未來「三農」(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重心轉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此前的2月21日,中共中央發布的一號文件重點聚焦了鄉村振興戰略。該戰略下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會議上首次提出,意在解決積貧積弱的中國「三農」問題。
  外界分析認爲,這是承接中共鋝言脫貧攻堅後的「新一號工程」,也是撬動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項長期發展計劃。鄉村振興將成爲中共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即在2049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的關鋪,也決定了中國何時能邁入發達經濟體行列。
  十八大以來年均1000多萬人脫貧
  當天上午,中共政治局七常委都出席了這場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表彰大會,凸顯官方的重視程度。表彰大會上,習近平向20名被評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的個人和組織代表頒獎,共有1000多人和1000家組織獲頒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集體。
  習近平在會上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有7.7億農村人口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每年平均有1000多萬人脫貧,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脫貧。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作出關鍵性貢獻。
  中國自2012年開始施行「精准扶貧」,以解決中國的絕對貧困問題,並在2015年正式啓動爲期五年的「脫貧攻堅」行動。彼時中共中央要求,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按照官方的說法,中國的脫貧標準是一個綜合性指標,簡稱「一二三」。
  「一」是一個收入,國家的脫貧收入標準是2011年的不變價農民人均年收入2300元,按照物價等指數,到2019年底現價是3218元,到2020年是4000元左右。根據建檔立卡的信息,已經脫貧人口的收入人均都在9000元以上,剩餘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二」是不愁吃、不愁穿。
  「三」是「三保障」,即:義務教育有保障、基本醫療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
  今次總結表彰大會,宣示中國正式完成脫貧任務,這也是中國共産黨完成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建黨百年之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另一個百年目標,是到2049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
  觀察人士認爲,不同於以往歷次脫貧會議,對於這項歷經中共數代領導人的施政難題、且在建黨百年之際劃上句號的政治工程進行總結表彰,會議規格之高完全合埋。而這場大會之後,歷時8年的脫貧攻堅,乃至中國近40年的減貧行動將正式告一段落。
  中國消除絕對貧困,是經過幾代人接續奮鬥取得的結果。
  從1982年在「三西」地區(甘肅河西、定西和寧西海固)實驗了規模性的區域性「開發式扶貧」模式後,到1994年中國政府推出「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要求用7年左右時間,基本解決當時中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期間,中央政府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240億元,相當於年度財政支出的5%-7%。
  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繼續實施兩個十年的扶貧規劃,且兩次提髙扶貧標準。
  尤其是在中共十八大後,中國具備了實施「精淮扶貧」的條件,習近平總書記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在2012年末正式提出脫貧攻堅動員,且在2015年制定了爲期5年的脫貧攻堅計劃,確立了到2020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目標,並將苒列爲考察地方官員政績的評定標淮之一。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更將其作爲第二個任期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在表彰大會之前,官媒早已開始預熱,對中國近年的扶貧攻堅行動進行集中報道,習近平也在其2021年的新年賀詞中,重點提及「歷經8年,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在表彰大會上,習近平透露,8年間中國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6601億元。除了龐大的資金投入,中國政府還以政治任務、社會力量動員等方式,發起這項規模浩大的扶貧行動,並在2020年中國國內外環境複雜的逆境中要求必須如期完成。
  「8年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綫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發揚釘釘子精神,敢於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當天的表彰大會,習近平這樣回顧總結中國脫貧攻堅的艱難歷程。
  在部署下階段工作時,習近平要求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並稱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
  脫貧目標既已實現,完成歷史使命的「國務院扶貧辦公室」旋即改名爲「國家鄉村振興局」。
  據新華社消息,2月25日16時,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國家鄉村振興局的牌子正式掛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牌子此前已經摘下。
  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出席了當天下午的掛牌儀式。他强調,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簽礎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作爲國務院議事協雕機構,國務院抉貧幵發領導小組成立於1986年5月16門,當時稱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12月28日改爲現名。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承祖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簡稱「國務院扶貧辦公室」。
  國家鄉村振興局由國務院扶貧辦整體改組而來,爲國務院直屬機構。從目前透露的信息看,新機構的人員編制、內設機構及行政關係,與國務院扶貧辦基本一致。國家鄉村振興局將成爲農業農村部代宵的國家局,行政級別爲副部級不變。
  新華社刊文稱,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既是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個標誌,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奔向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一掛一摘,所體現的正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鄉村振興開新‘局’,值得期待。」
  國家鄉村振興局官網顯示,目前國家鄉村振興局爲一正兩副格局。新機構首任局長王正譜曾在農業部工作超過20年,履新前爲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兩名副局長和四名司長都由原扶貧辦副主任和司長轉任。
  在此之前,國家鄉村振興局已經在媒體亮相。2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志鞞發表題爲《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迹》的文章,署名爲「中共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引發外界關注。
  2月18日,中央電視臺脫貧攻堅大型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開播,該節目披餺了多名國家鄉村振興局領導幹部任職信息。其中,原任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夏更生,分別以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的身份出鏡,兩人此前均擔任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
  與此同時,國家鄉村振興局多個內設機構負責人亮相。其中,包括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司長蘇國霞、國家鄉村振興局開發指導司司長左常升、國家鄉村振興局考核評估司司長楊煉、國家鄉村振興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陳洪波、國家鄉村振興局規劃財務司司長黃艶、國家鄉村振興局信息中心主任陸春生等。
  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釋放出諸多政策信號。
  「標誌著中國消除了絕對貧困,完成了前一個階段的歷史使命,同時也迎來了鄉村振興的新使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中,脫貧攻堅是中國的底綫任務,所以設立了國務院扶貧辦,現在國家鄉村振興局掛牌,意味著在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中,鄉村振興成了中國的底綫任務,中國有了更髙的發展目標和要求。
  「國家鄉村振興局掛牌,標誌著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也標誌著開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新起點,鄉村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只有迅速補上這塊短板,才能加速現代化建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表示。
  被各方反複提及的「有機銜接」.也是有機制保證的:由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領銜的普查小組,將對此次摘帽的832個縣脫貧的實際成效進行核查。具體到落實層面,對擺脫貧困的縣,還將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不過,根據中央的戰略規劃,「三農」工作重心將實現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
  「曾有人猜測,脫貧攻堅完成後,將會轉向對相對貧困和城市貧困人口的幫扶,但現在看來,整體政策比較穩健,決策層對問題認識非常淸楚,策略轉移非常慎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王曉毅分析,新設立的國家鄉村振興局,將繼續聚焦脫貧地區,短期承擔鞏固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過渡期的工作。
  至於如何銜接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洪天雲3月2日回應稱,會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綫,爲全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出新的貢獻。他透露,接下來將保持現有的幫扶政策、幫扶資金和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做好異地搬遷後續幫扶,還將就持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作出具體部署。
  中共「新一號工程」
  脫貧攻堅在中共執政中的重要定位,關係到中共中央制定的兩個百年目標。脫貧攻堅解決的是中國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問題,是中國全而小康建設的重要部分,也是接下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前提。因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繞不開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繞不開鄉村振興。
  中國的農村人口是一個龐大群體。按照戶籍計算,中國鄉村戶籍人口占比爲55.62%,人口總數高達7.78億人,占中國人口多數。只有這些人實現了現代化,中國才能稱得上進入現代化。換句話說,沒有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
  鄉村振興於中國崛起和現代化的覓要性,不言而喻。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積累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實力和財富,但中國社會也積聚了許多社會矛盾。其中,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以及貧富差距日益突出的矛盾,是最爲突出的兩對矛盾。而中國城鄉的差距,曾被一些學者定義爲「世界第一」。
  中國國務院原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曾在去年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到2020年現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也只是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扶貧任務,並不意味著我們解決了貧困問題」。可見,貧困不是一個可以一勞永逸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永遠沒存可以自滿停歇的時候。
  外界分析認爲,2020年中國全而脫貧完成之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既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更是中共定義的社會主義本質中「敁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因爲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其本質都指向中國社會主義的性質,指向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曾在1992年初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他還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富不均更不是社會主義」。從2000多年前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如今的「共同富裕」,中國人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一直有著內在的精神共性,或許脫貧攻堅體現的正是這樣的意義。無論是當時的「先富帶後富」,還是後來的「精准扶貧」,其背後都是習近平所稱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還有分析人士認爲,脫貧攻堅,可能是習近平在內政治理上最重視,投入精力與國家行政資源最多的工作。在表彰大會上,習近平自己也回憶,「8年來,我先後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堅持看真貧,堅持瞭解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的實際情況,而對面同貧困群衆聊家常、算細賬,親身感受脫貧攻堅帶來的巨大變化。」
  雖然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著力增加對一直處於弱勢的農村地區的資源投放和扶持,以縮減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但正如2020年12月3日,習近平在政治局常委會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彙報時所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證實中國距離真正的「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月21日,2021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這是中共對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頂層設計。文件指出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表明鄉村振興已然成爲中共在農村工作上的「新一號工程」。
  早在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上,中共高層即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同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的七大戰略之一寫進中共黨章,賦予其突出的重要地位。《人民日報》刊發文章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新時代推進「三農」工作的新旗幟。
  2020年12月,中共召開七常委出席的高級別農村工作會議,討論鄉村振興文件。習近平在會上說,從民族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須振興。與此同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還被寫入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下來的農村工作戰略重心。
  按照中共中央部署,中國政府不僅要接續2020年被新冠肺炎疫情打斷的農村改革、土地改革,還要在完成農村全面脫貧攻堅任務後,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最終實現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城鄉協同發展。更關鍵的,這不僅僅只是遠景暢想和政治承諾,而是已經成爲從資金到土地、從組織到項目的實際行動。
  國家智庫解讀減貧「密碼」
  各國在擺脫貧困的努力中,普遍而臨的一個難題是如何有效解決扶貧的「最後一公里」。中國的精准扶貧、扶貧扶智、「造血」幫扶等思路,爲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重耍參考。外界評論稱,中國消除絕對貧困令世界驚嘆,中國取得的減貧治理經驗,也爲全球減貧祺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2月28日,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發布《中國減貧學》報告,解讀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以政治經濟學視野闡釋中國減貧實踐,稱中國減貧實踐超越了現有經典教科書既定理論的闡釋能力。
  報告指,「中國減貧學」的核心要義,即:錨定共同富裕目標、依托精准手段,構建政府、市場和社會協同發力的「益貧市場」機制,解放貧困者的生産力,使他們不僅成爲分配的受益者,也成爲增長的貢獻者,推動實現整個社會更加均衡、更加公平地發展。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一直是世界難題,中國減貧實踐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報告詳細分析了中國政府的政策創新,認爲中國「有爲政府」這一「看得見的手」並非「閑不住的手」,而是必不可少的「賦能之手」。
  報告以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指出有效的「益貧市場」並非是對市場的扭曲,而是對市場的再造。中國則以創造性實踐拓展了「益貧市場」機制,參與「益貧市場」運作的各個行爲主體形成有機互動,有利於更好地把握住公平與效率的關係,實現社會公正、發展與穩定。
  報告指出,習近平有關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是「中國減貧學」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內核。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堅持黨的領導。
  報告舉例稱,在習近平總書記直接指揮部署下,中國形成了「五級書記」抓扶貧的管理體制。8年來,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千部和數百萬村幹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綫。
  報告總結提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4述中,堅持黨的領導是核心要義,堅持人民至上是根本宗旨,堅持合力攻堅是制度保障,堅持精准方略是基本方法,堅持自立自强是鮮明特色,堅持共享發展是價值理念,堅持求真務實是工作準則,其中精准方略這個方法論尤爲關鍵。
  「如果把中國減貧行動比喻爲跳動的時間指針,有條不紊的精准扶貧則如同鐘錶後蓋裏精准咬合、精密運轉的齒輪。」報告這樣解釋「精准扶貧」方略指引下的中國減貧實踐。
  作爲世界減貧經驗的學習者、受益者和創新者,中國正日益成爲世界減貧的倡議者、踐行者和推動者。報告認爲,中國蕊於本國國情進行的大規模減貧實踐和對減貧規律的理論探索,可以爲其他國家和地區探索自己的減貧之路提供新的視角和有益的參考。
  報告認爲,這在某種程度上可概括爲「5D」要素:堅强領導(Determined Leadership),細繪藍圖(Detailed Blueprint),發展導向(Development Oriented),數字管理(Data-based Governance),以及分級實施(Decentralized Delivery)。
  報告引用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的「涓滴理論」,分析減貧領域的「涓滴效應」衰減現象,即減貧到達一定階段,經濟增長帶來的減貧效應逐漸弱化。而中國將減貧上升爲國家戰略,以舉國之力,在發展利益對貧困人口「自然滲透」的蕊礎上注重「主動澆灌」,有效對沖了「涓滴效應」衰減,令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持續提升減貧效能,形成發展軌迹與減貧軌迹的「共進綫」。
  報告指出,各國減貧實踐者和研究者觀察到一個普遍現象:減貧越往後越步履艱難。而中國通過精准爲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建立起龐大而精准的數據庫,根據動態更新的信息分類施策、精淮幫扶,使資源供給與減貧需求有效銜接,實現精准脫貧、穩定脫貧。
  報告認爲,貧困個體與貧困區域的重犄,使得貧困人口難以通過福利救濟和個體努力改變窘境,導致出現「貧困板結現象」。這是世界減貧面臨的共同難題。而中國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爲區域貧困治理重點,以832個貧困縣作爲具體的推進單元,通過加大蕊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激發區域經濟活力,消融了橫亘千百年的「貧困板結現象」。
  報告最後說,減貧是世界難題、千年難題。希望以對「中國減貧學」的闡述,激發更多的創意思考與學術交流,共同探索世界均衡包容發展之道,促進各國進一步携手合作,向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邁進。
(張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