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天團」是如何煉成的? 巨大的考驗:爲國家領導人做翻譯

  「It’s a test for our interpreter﹗(這對翻譯是個考驗!)」
  3月18日,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發言,闡明中方立場,駁斥美方無理指責。
  長達16分鐘的脫稿發言,對翻譯張京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從楊潔篪發言開始,張京就在本子上做著記錄,發言過程中,張京記下了14頁的筆記。
  楊潔篪也是翻譯官出身,明白翻譯的難處,現場就對張京稱,這是一個考驗。美國官員緊跟著評價,「We’re going to give the translator a raise(我們要給翻譯加薪)」。
  憑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穩定的翻譯能力,張京以清晰準確的翻譯,展現出中國外交翻譯人員的沉穩大氣,一度登上網絡熱搜。
  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前,全國「兩會」閉幕後的總理答記者問環節,國務院總理李克强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坐在總理身邊的翻譯員張璐,也因翻譯金句頻出獲贊無數。
  張京、張璐等重要外交場合領導人的翻譯人員,都來自外交部翻譯司。這個機構承擔著中央領導人的翻譯工作,被譽爲「中國翻譯的國家隊」。每次翻譯人員走紅,「翻譯天團」的成團、訓練和工作,都會成爲社會話題中的熱門。
  三輪篩選進「天團」
  每年全國「兩會」以及其他重要外交場合,領導人身邊的翻譯人員都會成爲媒體爭相報道的題材,如何才能加人「翻譯天團」也成爲網絡上討論的熱點話題。
  據外交部翻譯司英文處參贊兼處長周宇介紹,大學本科以上的畢業生,經過國家公務員考試通過以後,還要參加外交部加設的人部考試。每年外交部會通過考試招錄200人左右,翻譯司會從中挑選十幾個人,參加2個月左右的「觀察培訓」。
  「觀察培訓」實質上就是「淘汰式培訓」外交部翻譯室前副主任任小萍解釋,培訓期間,翻譯司通過高强度訓練,觀察學員的翻譯能力、潜質、語言表達習慣、聲音狀態、承受高强度工作壓力的身體和心理素質等。
  培訓强度很大,每天收聽VOA和BBC,進行聽力訓練、記憶訓練、筆記訓練、口筆譯訓練。所用教材基本上都是當天新聞和評論或近期熱點問題,這是爲了培養學員跟踪時事形勢的習慣。經過觀察培訓後的「遴選考試」,還會有近半數的人被淘汰。留下來的人也不能馬上上崗,而是要參加爲期一年的翻譯司崗前培訓,才會上正式場合做翻譯。
  此外,據周宇介紹,進人外交部翻譯司的前三年,主要是學習熟悉業務,也會有一些新人被派遣到聯合國或歐盟等機構進修,瞭解國際會議的翻譯等。
  曾擔任外交部翻譯室主任的過家鼎接受采訪時介紹,如果不需要跟隨領導出訪,翻譯室每天上午8點和下午1點,雷打不動的工作就是打開電視或收音機,一邊聽BBC、VOA、CNN播放的新聞,一邊把播報的新聞完整準確地復述或翻譯出來。通過這種方式,瞭解最新國際熱點問題,鍛煉英語聽力和理解能力。
  過家鼎介紹,除了聽這些,翻譯人員還要熟悉帶不同口音的英語,熟悉不同音質的聲音和講話習慣,以及語法不淸甚至不正確的英語。這些都是外交場合的實際要求,也是外交翻譯必須具備的本領。
  翻譯工作,要準確記錄領導講話,同時還要翻譯出來,對翻譯人員的記憶力是一個極大考驗。
  在很多人印象中,翻譯人員需要快速記錄領導的講話內容。但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髙級翻譯學院的一位老師介紹,翻譯人員現場很難有’足够時間記錄下全部內容,他們只記錄一些不容易記住的東西,如專有名詞、關鍵點、數字等,「如果用速記符號記錄,還要在腦子裏翻譯速記符號,等於做了兩次翻譯,工作量太大。」
  上述老師稱,在記錄要點之外,記錄領導講話內容,全憑翻譯人員的腦子。一般情況下,領導講到後半句的時候,翻譯就要開始翻。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現場,「十幾分鐘的講話有兩三千字,張京一口氣翻完,可以算是翻譯界的經典案例了」。
  提前一個月琢磨領導用語
  2013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强的首次記者見面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回答記者提問時,李克强頻用妙語,比如「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領導講「大白話」讓民衆拍手叫好,接地氣。但這些話,超出領導經常用語範疇,也給現場翻譯增加了難度。
  對李克强的那句話,周宇巧妙地借用了英語習慣說法: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外國人一下子就能聽懂,這也成爲這次記者見面會上最出彩的翻譯之一,專業翻譯人士也把這段翻譯奉爲經典。
  翻譯完李克强的答記者問後,周宇每次都會幫總理禮貌性地補充一句,「Thank you」,這吸引了不少媒體記者的目光,彰顯出他彬彬有禮的紳士風度。李克强在周宇翻譯完後,側頭對她笑道,「你代我把thank you給說完了」嚴肅緊張的現場一片笑聲成爲當年兩會報道的小花絮,也傳達出中國領導人的自信幽默。
  但翻譯並非像鏡頭中一樣,一直氣定神閑。尤其是第一次爲領導人做翻譯,他們的緊張也不會因準備充分而消散。1966年,毛澤東接見亞非作家代表時,唐聞生第一次給他做翻譯。據中國日報報道,在準備階段,唐聞生甚至因緊張一度暈厥。幸好後來毛澤東取消了講話。
  張建敏曾任外交部翻譯室副主任,先後爲江澤民、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英語翻譯。據他回憶,第一次做記者招待會的現場直播翻譯,是在全國「兩會」期間爲時任外長錢其琛做翻譯。張建敏非常緊張,會前上了很多次厠所。當站在台前,他聽到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詞語時,仍然抑制不住地小腿發抖、手心冰涼、嗓子發乾。
  做好領導人的翻譯工作,張建敏總結的辦法是,深呼吸、大嗓門、慢點說。「尤其是在活動開始的頭幾句話,一定要從氣勢上穩住自己。」除了心態調整,張建敏每次工作前都要做好充分準備。每次爲領導人做翻譯工作,張建敏甚至連圓珠筆是否好用都要反復檢查。
  承擔「兩會」翻譯工作,翻譯們會提前一個月左右接到通知,確定總理翻譯人員、外翻譯人員等等。他們還會提前準備,比如調研「兩會」熱點問題,琢磨記者可能提出的問題,猜測領導人可能用到的古詩詞等。
  2015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偕夫人彭麗媛出訪美國和英國,周宇被任命爲主席夫汩的隨行翻譯。她提前備課,研究習近平及夫人的生活習慣、語言習慣。習近平喜歡引用古詩詞,周宇就把外交中可能遇到的古詩同全部翻譯成英文,記在腦子裏備用。彭麗媛喜歡文藝,重視慈善事業,周宇也提前找到文藝和慈善中難以翻譯的詞彙練習。
  「需要的時候在身邊,不需要的時候看不見」
  即便事先有所準備,領導人們各具特色的鄉音,還是時常讓翻譯們「犯迷糊」。
  鄧小平和李先念等領導人會見外賓,經常沒有講話稿。除了事先準備之外,翻譯人員的現場判斷就格外重要。在領導人中,鄧小平的「四川普通話」口音獨特。四川話裏,四、士不分。原外女部翻譯室主任施燕華回憶,在鄧小平講到這兩個數宇時,她覺得是四,就說著四,同時伸出四個指頭,「如果不對,他(鄧小平)就會說『不對,是十』」。
  做翻譯無論是詩詞還是專業術語都一定要翻譯出來,「只有聽不到,沒有翻不出」。周宇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當時沒有聽到就一定要問,要讓耳朵保持足够的敏感,但也不能多問,否則別人就對你沒信心了。
  遇到翻譯不準確的情況,領導人有時也會當場糾正。張建敏就曾因翻譯失誤被朱熔基「搶白」。當時,朱熔基在新加坡演講後回答聽衆提問,有人反映在中國打官司時遇到的困難。朱熔基回答,「你反映的問題,我會告訴法院,由他們處理。」張建敏將這句話翻譯爲,「我會指示高級人民法院處理此事」。話音未落,朱熔基就用英語做出糾正,「我不能指示法院,他們是獨立辦案的。」
  領導人經常脫稿發言,引用的詩同典故以及富有中國特色的詞語,成爲翻譯們面臨的新挑戰。張璐的「成名之戰」,也是在記者招待會上,快速準確譯出溫家寶總理引用的古文,引起一片贊譽。
  翻譯領導人引用的古文時,周宇表示,神似比形似更重要。比如「韜光養晦,有所作爲」,翻譯時不需要講這個典故,領導人的真正所指是中國要低調,不當頭兒,不當世界霸主。
  翻譯是外交活動中的隨行人員,據一名外事工作人員向本刊記者介紹,尤其是國家領導人的隨行翻譯,行爲舉止和衣葙打扮都要精心考慮。此次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美方翻譯人員的染發行爲就被很多人視爲不專業。在外交場合,中方對翻譯的衣著服飾也沒有明確規定,但基本上是灰色或者深色小西服,不會顯得過於呆板,也相對正式幹練。
  此外,該工作人員介紹,在爲領導做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一般選擇站在領導人身後側方,保持適當距離,避免遮擋領導人的視綫,又能隨時回應領導人的翻譯需求。「需要的時候在身邊,不需要的時候看不見。」
  翻譯吃飯「一口吞」
  除了正式談判,在外交活動中,國宴也是兩國領導人交流的重要場合。參加國宴時,翻譯人員隨領導人人席。面對國宴上的頂級美食,翻譯往往無福消受,要隨時準備翻譯。
  吃飯耽誤翻譯,往往會造成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尷尬。斯大林私人翻譯瓦列金•別列什科夫就在回憶錄中講述,1943年,斯大林同丘吉爾、羅斯福會談,別列什科夫一天沒吃飯,有人遞給他一塊牛排,他就塞了一大塊到嘴裏。恰巧丘吉爾向斯大林提了一個問題,別列什科夫嘴裏滿滿的,尷尬地坐在那兒,說不出話來。
  爲了避免宴席上的失誤,外交部翻譯司英文處參贊兼處長周宇接受采訪時稱,翻譯人員都掌握著「一口吞」的吃飯訣竅3喝湯要一口吞下,吃菜要切成小塊保證能一口吞下,「不能國家領導人說完一句話,還要等你細嚼慢咽後再去翻譯」。
  很多領導人都曾有外交翻譯經歷]除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外,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瑩、國務院港澳亊務辦公室前豐任王光亞等,也都曾在外交部翻譯司工作過。他們對翻譯人員的工作頗爲瞭解,在外交工作中對翻譯人員也格外照顧。
  鄧小平喜歡在宴會上與外國領導人私下交流,施燕華作爲他的翻譯,經常顧不上吃飯。一次在國內招待外賓,鄧小平在宴席中對外賓做了個暫停手勢,「讓翻譯吃點東西」。上甜食後,鄧小平把自己的那份推給施燕華,讓她吃雙份,「女娃子愛吃甜的」。
  做外交翻譯工作,上洗手間都是個難題。爲了減少上洗手間,翻譯們往往要忍著口渴不喝水。一名外事工作人員向本刊記者介紹,她曾參加一次日本大使館的非正式宴請,擔任臨時翻譯,宴會全程不敢放開吃,敬酒時都只是象徵性地抿一口。
(聶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