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一號」誕生記

  51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新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滿載著中國人民的夢想翱翔太空,奏響了中華民族向太空領域進軍的豪邁序曲;50年後的2020年4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在「向他們致以誠摯問候」的同時,對「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國建設向廣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50年時光荏苒,「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勛已經牢牢銘刻在新中國史册上」。
  在北京市海澱區知春路63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老廠區內,竪立著一塊「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地」的紀念碑,這裏曾是「東方紅一號」衛星本體結構部件研製的主要場地。「東方紅一號」衛星是由以錢學森爲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的、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强力起飛和穩妥運送下,衛星準確進人預定軌道,並向全世界播放樂曲《東方紅》,中國之音響徹太空。
  一波多折,「581」工程的上馬和暫緩執行
  早在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前,中央領導人尤其是周恩來總理,就已經預見到發展中國航天工業和人造衛星事業的重要性。1956年2月17曰,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錢學森寫出了《健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日理萬機的周恩來逐字逐句地審閱了意見書,並在標題下標注了「錢學森」的名字,2月21日,他將意見書送至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處審閱。
  4月11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提出在研製原子彈三人領導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以陳雲爲主任,郭沫若、李富春、李四光、宋任窮爲副主任的原子能委員會和以聶榮臻爲主任,黃克誠、趙爾陸爲副主任的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方案。周恩來的建議獲得中央政治局的批准。10月8日,中國第一個導彈火箭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航天工業部前身)正式成立,錢學森爲院長。這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創建、史無前例的衛星與火箭研製工作正式開始。
  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領導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白手起家。爲了切實解決組建導彈研究院的技術人才問題,周恩來總理對分管此項工作的聶榮臻副總理說,「凡是你要的人都給。你開出名單,然後按名單調人」。
  這一年的5月底6月初,聶榮臻將需要商調的380名中高級技術人員名單報送周恩來。周恩來看了名單後對聶榮臻說:「你們所需要的幹部同各部門商調就可以了。」就這樣,任新民等30多名專家被選調到研究院工作,與當年分配的100多名應届大學畢業生一起,組成了最初的導彈研究隊伍,加上隨後調入的蔡金濤等專家,成爲了中國導彈研製的第一批骨幹力量。
  對於頂尖人才的政治思想教育、生活服務和科研工作,周恩來總理予以特別的關懷,他曾對聶榮臻說:「錢學森是愛國的,在政治上要關心他,在工作上要支持他,在生活上要照顧他。」不只是對錢學森一人,周恩來總理對所有從事「兩彈一星」研製的科學家和科技人員同樣關懷、愛護和信任。他經常對「兩彈一星」研製方面的各級領導幹部說:「我們如果爲科學家服務好了,他們就會爲祖國服務得更好。」
  1958年5月17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共八届二次會議上做第二次講話,談到形勢問題時,他說:「蘇聯第一顆衛星上天,這是好事。」 「蘇聯人造衛星上天,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我們也要搞一點,要搞就搞得大一點。」會後,周恩來根據黨中央的決定,以中國科學院爲主,組建專門的研究、設計機構,撥出專款,研製人造地球衛星。周恩來指示聶榮臻,並委派張勁夫、錢學森以及當時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王錚負責衛星研製規劃。中國科學院黨組立即展開研究,並把衛星研製列爲當年全院第一項重大任務。不久,中國科學院成立了「581」研製工作組,專門研究人造衛星問題,由錢學森擔任組長,同時成立了3個設計院,分別負責衛星本體設計和火箭研製、控制系統研製、探空儀器研製與空間環境研究。
  中國科學院緊鑼密鼓地開展工作,很快就取得了成果:一是拿出了我國第一個上星規劃,並向聶榮臻報告。報告將衛星規劃分三步走:第一步發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射小衛星,第三步發射大衛星。規劃要求協同苦戰三年,也就是到1960年左右,實現我國第一顆衛星上天;二是做出了我國第一個衛星模型。中國科學院通過與院內外31個單位積極協作,「581」研製工作組很快完成了運載火箭本體結構的初步設計,以及載有多種高空環境探測儀器和動物艙的兩種探空火箭頭部模型製作,向自力更生發展我國空間衛星事業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然而,由於連續三年自然灾害、蘇聯撤走專家和停止工業建設援助項目,我國經濟陷人極度困難之中,衛星研製任務因此受到極大影響,後續工作難以爲繼。爲了集中財力確保原子彈的研製工作,「581」衛星研製工作只能暫緩執行。
  項目雖然暫緩,但研究人員的科研探索工作並沒有停下來,中國科學院自1960年開始,安排各相關單位爲人造衛星的規劃和研製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準備工作。1964年,我國經濟形勢逐漸好轉。同年12月,科學院學部委員、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主要技術負責人趙九章,在第三届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上書請願,要求加快推進「581」工程,加速發展我國空間技術研究。張勁夫和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裴麗生、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竺可楨等人迅速組織有關人員討論,在之前人造衛星基礎研究和火箭探空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報告並黨組建議方式上報黨中央。
  重振旗鼓,「651」工程重新上馬
  1965年1月8日,錢學森致信聶榮臻副總理,建議將暫緩研製的人造地球衛星工作重新啓動並列人國家任務,這一建議得到了聶榮臻副總理的支持。同年2月,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了中央專委會第十次會議,討論「兩彈一星」結合、統一領導、各方協作以及專委會擴大等問題。3月2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領導國防尖端事業的最高決策機構——中央專委會,不僅要管原子彈,而且要管導彈,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要增加成員,七機部、四機部、五機部等有關人員都要參加。周恩來總理進一步指出,要以毛澤東思想作爲指導,統一領導,大力協同,一竿子到底,要領導、群衆、專家「三結合」。緊接著,中國科學院召開了第一次專題會議,確定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地面觀測系統方案論證的人選,確定了衛星地面測控系統的創建工作。
  1965年5月,周恩來總理指示中國科學院拿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和發射的具體方案。負責衛星本體組工作的錢驥帶領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很快拿出了初步方案——《關於發展中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東方紅一號」衛星本體組全體研製人員通過討論提出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任務書(草案)》。
  1965年8月2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會議,原則上批准了中國科學院上報的《關於發展中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對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是:「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必須考慮政治影響,要比美國、蘇聯的第一顆衛星先進,技術要新,重量要重,發射機的功率大,工作壽命長,能聽得見聲音。」會議還確定中國發展人造衛星研製的方針是:「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從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確定將人造衛星研製列爲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還確定整個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雕,衛星本體和地而檢測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負責,衛星發射場由國防科委試驗基地負責建設。因爲是1965年1月份正式提出建議,國家就將人造地球衛星工程的代號定名爲「651」任務。
  1965年9月,中國運載火箭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科學院開始組建由趙九章任院長的「651」衛星設計院,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研製工作正式開始。經過緊張研究論證,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委委托,於1966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召開了歷時42天的「東方紅一號」總體方案論證會,會議確定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爲科學試驗衛星,主要爲發展我國對地觀測、通信、廣播、氣象、預警等各種應用衛星獲取基本經驗和設計數據,並確定「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時間在1970年3會議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明確了檢驗「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與否的標準,其總體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上得去」就是首先要保證衛星成功發射上天並進入預定軌道;「抓得住」就是衛星上天以後地面設備能對衛星實施追踪測控,不能消失在浩渺的宇宙中;「聽得到」就是衛星要能播送音樂,且可以被地面接收和讓人民群衆聽清楚;「看得見」就是衛星在軌飛行時能讓地面上的群衆直接用肉眼看見。
  196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前身)成立,錢學森親自點將38歲的留蘇學生、火箭專家孫家棟擔任「東方紅一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還負責組建總體設計部,負責衛星系統工程的頂層設計。後來,戚發軔等18人相繼加入第五研究院,他們就是後來人們口中的「航天十八勇士」。
  「東方紅一號」是中國精神的象徵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2顆「東方紅一號」衛星和1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列抵達中國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前,周恩來總理要求「東方紅一號」衛星和「長征一號」火箭的發射準備工作必須有詳細的彙報。4月2日下午,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專委會,聽取即將發射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及其運載火箭情況的彙報,錢學森作了運載火箭和衛星總體情況的彙報,另一位專家彙報了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具體情況。周恩來問:「這次衛星發射,預計要飛經哪些國家城市上空?」錢學森回答說:「要經過也門、烏干達、贊比亞、坦桑尼亞……」周恩來在筆記本上記下這些國家後說:「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飛經以上各國首都,要事先預報出時間,這件事要做好,做淮確。」周恩來最後又特別關切地說:「各項工作一定要做到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
  4月14日晚,周恩來總理和李先念、余秋裏等多位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聽取剛從發射中心返回北京的錢學森、李福澤、楊國宇、任新民等同志對發射前技術準備工作的彙報。周恩來一邊聽著彙報,一邊提出問題:「衛星能不能準確人軌?能不能清晰地播放出《東方紅》樂曲……」專家戚發軔回答說:「還不敢打包票,凡是能想到的、在地面能做的試驗我們都做了,都沒有問題,就是沒有經過空間環境考驗。」這次彙報會從晚上7時一直開到深夜零時,整整5個小時,中間沒有休息。周恩來自始至終精神飽滿,邊聽邊問邊記錄。在這次會上,周恩來總理指示,「要謙虛謹慎,注意搞好協作」。他還鼓勵大家說:「如果這次成功r,還要繼續前進,不要驕傲自滿,這次試驗也可能搞不成,這不要緊,失敗是成功之母。」
  4月20日,周恩來總理對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再次提出要求:一定要做到「安全可靠,萬無一失,準確入軌,及時預報」。他還指示將這16字要求傳達給全體研製和參加發射的人員。很快,書寫著16字要求的紅色巨幅標語,便高高地、醒目地懸掛在了發射塔架上。周恩來總理提出,所有參加研製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要「認真地、仔細地、一絲不苟、一個螺絲釘都不放過」地進行發射前的準備工作。在得到準備工作圓滿完成、在檢測中發現的問題全部得到解決、確保萬無一失的報告後,周恩來親赴中南海毛澤東住處將衛星發射工作情況作了彙報。4月23日下午,毛澤東批准於4月24日夜間發射。當天下午,周恩來總理打電話告訴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毛主席已批准這次發射,希望大家鼓足幹勁、過細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爲祖國爭光。
  4月24日,甘肅酒泉風和日麗,春風拂面。發射場的人們精神抖擻,期待著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4月24日晚8時,發射衛星的工作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著,發射指揮員下達了發射前「一小時準備」口令,21時15分,周恩來總理給導彈發射場打電話,關切地指示:「不要慌張,不要性急,要沉著,要謹慎,一定要把工作做好,爭取一次成功!」發射時間定在21時35分,只聽一聲巨響,火箭一級的4個發動機同時噴出橘紅色火焰,「長征一號」火箭托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徐徐升起,發動機噴出十幾米長的火焰,光亮奪目,照亮了整個酒泉夜空。「東方紅一號」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動機的轟鳴聲和强勁的推送中攀升向上,直刺蒼穹。18秒鐘後,火箭按預定程序轉彎,朝東偏南方向飛去,火箭越飛越遠,越飛越高,亮點越來越小,最終消失在浩瀚的星空中。21時48分,現場指揮所傳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的喜訊,「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在發射中心觀看衛星發射的人們頓時沸騰起來,他們歡呼雀躍,激動得熱泪盈眶。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了「東方紅一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洪亮。
  當晚22時,周恩來總理接到羅舜初從現場打來的電話:「運載火箭—、二、三級均工作正常,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正常,衛星入軌,並已收到《東方紅》樂曲。」周恩來聽後激動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大聲說:「準備慶賀!」並立即打電話向毛澤東報告這一特大喜訊。毛澤東接到電話後髙興地連聲說:「好,太好了!」
  4月25日,周恩來總理飛抵廣州,主持招待出席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級會議的柬埔寨、老撾、越南南方共和陣綫、越南民主共和國「三國四方」領導人的盛大宴會。在會上,他以激昂洪亮的聲音宣布: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話音一落,會場上立刻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各國領導人紛紛爲中國取得的成功表示由衷的祝賀。這天晚上,新華社受權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衛星遨遊太空爲當年歡慶五一國際勞動節增添了光彩。1970年5月1日,夜幕剛剛降臨,天安門廣場燈火輝煌,群情激蕩。19時05分,播放《東方紅》樂曲的「東方紅一號」再次經過首都上空,人們抬頭仰望無際的夜空,突然有人喊道:「快看,衛星在那兒,過來了!」頓時,整個天安門廣場一片沸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親切地接見了參加研製和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錢學森、任新民、孫家棟、戚發軔、陳克明等17名科學家代表。周恩來向毛澤東介紹說,「這都是發射衛星的功臣」。
  「東方紅一號」衛星與核彈、導彈一起,被稱爲「兩彈一星」。從原子彈、氫彈到衛星的自主創新製造和實驗成功,宣告「兩彈一星」的完全自主技術可控和研製運行的成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不僅開創了中國航天事業新紀元,也毫無疑問地向全世界彰顯了中國核技術、航天技術的迅猛發展。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各個行業領域共同努力、共同奮鬥的結晶。在艱苦的研製過程中,黨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對科研人員竭盡全力愛護、保護。周恩來總理當年對科學研究提出的「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指示,至今仍是航天科技工作者遵循的座右銘。
  「東方紅一號」衛星,體現了當時中國經濟、科技、社會和軍事能力的發展水平,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是中國不懼困難、自力更生創新發展昂揚精神的展現,國外評論說:「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體現了中國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爲人類幸福和進步進行宇宙開發,表明中國科學技術和工業進步達到了新高度,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國掌掘了先進火箭技術和製造發射大型火箭的技術,是中國20年來在科學技術上前進的新高峰和里程碑。
  「東方紅一號」孕育了中國獨特的衛星文化,這就是「兩彈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在「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過程中,中國依靠自己力量,發揮舉國體制凝聚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大協作,建立了比較完善和健全的航天科學技術研究、設計、試驗、製造及質量保障和管理體系,鍛煉和造就了忠於黨、忠於國家和人民、技術水平高、能打硬仗、善於攻關、專業配套、老中青相結合的航天技術隊伍。「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上」「不僅要幹出來,更要幹好,確保成功」是當年第一代衛星研製工作者的工作口號。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科研團隊和配套製造的工人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攻克了大面積鍍金、儀器艙罩焊接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打破了一個個不可能。從1958年立項到1959年暫停,再從1965年重新開啓,到1970年初完成研製、準備發射,扣除中斷的五六年時間,「東方紅一號」的研製僅用了短短5年時間。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我國首顆返回式遙感衛星於1975年11月26日成功發射和返回,中國因此成爲繼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能獨立研製和發射返回式航天器的闡家,標志著中國衛星、運載火箭、發射、測量控制和應用五大系統取得新突破,中國衛星工程幵始進入應用階段。
(蘇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