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務局日前在回覆李靜儀議員的書面質詢時表示,當局計劃整治亞馬喇前地,包括有意把部分巴士路線分流至下層。但改建工程仍處設計階段,局方會適時諮詢交通事務委員會,亦會持開放態度適當吸納社會各方意見。亞馬喇前地巴士站及停車場的改建工程預計會於今年內招標,施工前會訂定臨時交通安排和加強宣導。
澳門特區政府已不是第一次宣稱要改建亞馬喇前地。其實,面對前澳葡政府「賴」下的亞馬喇前地這「篤」「蘇州屎」,澳門特區政府也真是「冇佢符」。特區政府曾於二零零五年決定改造亞馬喇前地,將迴旋處提升為四線行車,並在迴旋處下方建設地下行車道、公共停車場及商業中心,及在迴旋處側興建巴士轉乘站。工程預算達六點六億元。改造工程於二零零五年四月動工,並在二零零六年九月至二零零八年三月分階段啟用各項設施。但在二零零六年十二月,時任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被揭發收受三千萬港元賄款,干預工程評標,令承建商通利建築置業工程有限公司得標,備受爭議。而亞馬喇前地改造工程完成後,被社會批評地庫路線指示不清晰,部份區域互不相通電梯及升降機沒有啟用,工程質量參差。而位於地面層的休憩廣場及地庫的商業中心一直閒置至今。
二零零九年七月間,交通事務局又計劃優化整頓亞馬喇前地的交通,因而諮詢澳門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該計劃的主要構思,是完善巴士站及分流巴士線,將現時行經亞馬喇前地超過四十條的巴士線,初步計劃把不超過三條的巴士線分流至地下停車場,並計劃把部分巴士分流到其他巴士站,減少進入亞馬喇前地的巴士數量,以解決該處巴士過多的問題。但相信變動不大,會兼顧實際需求,當局希望爭取在二零零九年內完成設計方案。
實際上,亞馬喇前地的巴士站和巴士線設計,及停車場的使用,不盡合理,也不盡如人意。由於亞馬喇前地巴士站有超過四十條巴士線路,每日約三十多萬人次會經過該處,相當擠擁;而且基本沒有上蓋,也不像街道的巴士站那樣,尚有樹蔭遮擋,而讓等候巴士的乘客遭受烈日暴晒或豪雨濕身之苦。而且,地下停車場的使用也有欠理想,部分電單車泊車位長期無人使用,而有時私家車卻無位可泊,而且兩者分隔互不相通。因此,交通局計劃優化亞馬喇前地的巴士線及地下停車場的結構,包括改善現時巴士站的擋雨設施,以及地下停車場空間的優化,希望把巴士分流後令巴士運作更為暢順,並改善市民候車環境,及方便及吸引市民停泊私家車,這也可算是符合「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
但畢竟亞馬喇前地廣場尤其是地下停車場是當年前澳葡政府出於政治功能的產物,並非是真正可為民所用的民心工程,往實用方面考慮得較小,而且也受到三十年前的技術及設計人員的眼界限制,而「賴」下這「鑊」「蘇州屎」。由於「先天不足」,難以改進,更遑論改善,不管怎樣設想都很難實施,使得特區政府「得物無所用」,未能發揮應有作用。尤其是交通局今次的改建構思,將三條巴士線引流進地下停車場,但地下車道「九曲十八彎」,而且彎道狹窄,巴士轉彎極為不易,除非是使用小巴。
亞馬喇前地及其地下停車場搞成這種「四不像」,是因為這是當年前澳葡政府的「政治工程」,實質上是以整頓亞馬喇前地的名義,來掩蓋其拆卸阿馬留銅像並將之運回葡國的政治意圖,當然就沒有真正為澳門居民利用及使用的切身利益著想。而且也是倉促之作,並非出於長遠之計,因而這才「賴下呢篤蘇州屎」。
實際上,一九九一年三月,曾經痛斥彭定康「三違反」是「千古罪人」的魯平,以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秘書長的身份,率團訪問澳門,為起草澳門基本法進行調查研究。當時他放了兩「炮」, 一「炮」就是「炮打」阿馬留銅像,另一「炮」是「炮打」台北駐澳門機構的名稱問題。這兩「炮」在當時引起極大震動。
魯平「炮打」阿馬留銅像的的神情,與痛罵彭定康是「千古罪人」時頗為神似。他指出阿馬留侵佔中國領土,將葡佔土地擴延到關閘,殘殺中國居民,拆毀中國清朝官衙,並為修建馬路而搗毀澳門原居民的祖墳。魯平質疑,不應將阿馬留的銅像矗立在澳門最繁華的位置,回歸後必須將之搬走。
前澳督韋奇立聽後慌了神,擔心澳門回歸後將會拆卸阿馬留銅像並淩辱之,就象在「一二‧三事件」時,愛國群眾拉倒在議事亭前地的美基士打銅像那樣。於是,就連忙將阿馬留銅像拆卸下來,連同置放在嘉思欄保安司令部倉庫已久的美基士打銅像一道,悄悄地運回葡國,以免遭到「侮辱」。但是,葡方又擔心直接拆卸阿馬留銅像,會在客觀上形成向中方「投降」的效果,因而「度」了一條「喬」,宣佈為適應葡京酒店前面廣場交通日益繁忙的需要,將會進行交通改造規劃,並成立了一個諮詢委員會,還委任了中國銀行澳門分行的代表為其成員,表面理由是中銀大廈也位於銅馬廣場,進行交通改造應當聽取其意見,實質上是要「中方代表」為其計劃「背書」。於是,阿馬留銅像就在「交通改造」計劃中,按照新的規劃圖則被拆卸了下來,並被運回了葡國。與彭定康的頑固對抗態度比,前澳葡政府對魯平的「炮打」,還是當一回事的,而且也以較為明智的方式,自行挑出了中方的「眼中刺」,總算是給了魯平很大的面子。
魯平所指的阿馬留銅像,就位於今日亞馬喇前地。其實,「阿馬留」與「亞馬喇」,都是同一個人,只不過是其人葡文姓氏的不同中文音譯而已。既然當時的「亞馬喇前地」改造工程,是為了掩護拆卸阿馬留銅象並將之運回葡國,而不是將重點放在改善交通方面(或許也有此意,但不是主要目的,因為當時此處的交通並不擠迫),因而就「求求其其」、不倫不類,搞了個「四不象」的畸形怪物。
既然如此,現在提出的任何改建計劃,都是治標不治本,因而即使是絞盡腦汁,都將處處受到制肘,難以完美,這也是交通局感到「老鼠拉龜」的根本原因。除非是「長痛下如短痛」,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及市民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推倒重來」。但工程量卻極大,費用也極高,在疫情衝擊下,政府財政似乎難以負擔,而且也因涉及面積較大,而為居民生活帶來不便。
當然,如果是禮聘內地高資質的相關建築設計團隊,由於他們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視野開闊,可能會因地制宜地推出較為適合的設計方案。實際上,從重慶的軌道交通「穿樓入室」,各城市的立體停車場等設計,及北京、上海的整體建築物平面移動工程看,借助內地的設計力量和智慧,是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達成交通局的願景的。
華澳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