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規劃落實青茂口岸周邊配套 鄒玖勝

  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建造工程已竣工,現正進行驗收程式,及後再展開移交程式。其將會成為澳門與珠海第五個陸上口岸,珠海端將連接珠海站,為乘搭高鐵的市民提供便利。惟另一方面,隨著新通道開通,將帶動青洲一帶人流及車流增加,但目前周邊交通、商業及民生配套似乎跟不上發展,或將成為社會一大「近憂」。
  據瞭解,為了實現廣珠城際軌道與澳門輕軌的便捷對接,有效紓解關閘-拱北口岸通關人流壓力,創新口岸通關模式,樹立粵澳邊境線全新的城市地標,推動粵澳、澳珠協同發展,促進粵港澳共建優質生活圈,青茂口岸應運而生。粵澳雙方在2012年5月召開的粵澳合作聯席會議上,簽署了《粵澳新通道專案合作框架協定》。粵澳兩地政府同意專案的整體建設採用由澳方出資、粵方予以全力支援協助的合作模式進行,並共同委託廣東南粵集團作為專案的建設及管理單位,負責協助兩地政府及中央有關部門推進專案落實及建設管理工作。
  新青茂口岸位於珠海拱北口岸西南側約800米處,定位為獨立開放的資訊化電子口岸,設計日通關流量20萬人次,兩地一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24小時電子自助專用通關,僅供行人通行,不設車輛通道。項目建設跨越粵澳兩地,占地面積約28,000m2,總投資造價約為50億元澳門幣,約合42億元人民幣。主要建設用地及建設內容位於澳門,少量設施架設於鴨湧河之上。
  粵澳新通道的建設專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鴨湧河上修建約400米長的全封閉旅客過境專用通道,實現廣珠城軌與澳門輕軌的便捷對接。二是綜合治理鴨湧河,包括清淤、截汙以及透過水閘的系統建造以改善鴨湧河水質達至不黑不臭,將其打造成為一河兩岸的生態景觀長廊。三是建設集出入境聯檢大樓、輕軌站、公交換乘站、的士站、停車場、公共房屋、社會設施、會展場地及配套設施和經濟型酒店於一身的綜合建築群。
  其中,澳門側聯檢大樓及鴨湧河綜合整治原合同完工期為2020年12月;珠海側聯檢大樓及連接通道原合約期完工期為2021年3月,受天氣原因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影響,三個項目延至今年四月完工,現正進行竣工驗收和移交等程式。澳門側聯檢大樓樓高20層及有兩層地庫,地面層及一樓用作的士站及上落客,二、三樓為出入境口岸,四、五樓為特區政府出入境部門的辦公樓層,六至八樓為粵澳名優產品博覽中心,將交由廣東南粵集團管理,九樓以上樓層將交由財政局分配其他政府部門辦公之用。地庫兩層為公共停車場,設有超過350個私家車位和200個電單車位。此前,當局指由於青茂口岸設計為輔助關閘口岸,故未有預留空間給旅遊巴士及賭場巴士停泊,兩者只能在大樓內即上即落,不准泊車。後來又提出在舊驗車中心和市政署苗圃地段設置旅遊巴停泊區,初步預計可提供約25個停泊位。
  另外,為配合青茂口岸落成啟用後的行人配套設施,特區政府也規劃興建一座行人天橋,由青茂口岸邊檢大樓接駁至舊驗車中心和前民政總署苗圃地段及青洲坊公共房屋地段,橫跨青洲何賢紳士大馬路。該行人天橋將設置升降機、扶手電梯及樓梯,工程已於2019年底展開,建設辦指行人天橋亦已於四月完工及移交。其後,保安範疇部門將開展設備的裝設和調試工作,並會聯同珠海相關部門進行聯調聯試及通關壓力測試,預料今年下半年啟用。
  說實話,作為目前全中國所有口岸中出入境人數最多的口岸,拱北口岸的客流壓力確實已經不堪重負了。無論是擴建也好,另建新口岸也好,都能夠緩解目前的狀況。但兩個口岸間隔距離最短僅僅八百米,投入資金於另建設一個新口岸是否值得,還有待時間的檢驗。惟就此刻而言,隨著新通道開通,將帶動青洲一帶人流及車流增加,但目前周邊交通、商業及民生配套似乎跟不上發展,或將成為社會一大「近憂」。
  有評論指出,青茂口岸與城軌珠海站相連,交通極為便捷,附近珠海拱北周邊更有地下停車場、巴士站、的士站,方便出入境人士選擇不同交通工具往返目的地。為配合青茂口岸,目前珠海拱北方面已經建有商場,內裡設置各類食肆、零售店,為迎接人流及商機可謂做足了準備。反觀本澳,青茂口岸周邊的商業、交通及民生配套似乎均「慢半拍」。其中作為主要商業元素項目的「粵澳名優產品博覽中心」,至今未見公佈將設置何種商業元素項目,遑論招標商戶進駐。政府上月底回覆議員質詢時,只談及貿促局將與相關部門及單位做好協調溝通,並因應項目建設實際建築效果、內部規劃安排、場地配套等綜合情況,更好開展合適的商貿活動,進一步滿足不同客戶群多元需求。既然已初步訂於今年下半年通關,期望相關部門亦能抓緊進度,盡快確定商業配套元素,趕及招攬商戶進駐。
  有議員表示,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料於八至九月通關,可預期口岸開通後,為區內增加大量人流,惟按照現時區內的交通配套,社會普遍憂慮是否有能力承擔未來的人流車流,倘若出現交通擠塞,很可能會加大北區的交通壓力。目前青洲巴士總站路線較少,只有30號、34號、16號及16S號巴士,難以及時分散人流,亦沒有巴士路線直達中區或下環區,不便居民及旅客出行,有關當局有必要評估及優化現時青洲區的巴士路線,方便旅客前往本澳各區旅遊景點、酒店等。在步行設施方面,青茂口岸只有一條行人天橋連接青洲坊大廈附近區域,可考慮有條件的情況下,研究在青茂口岸附近增設其他行人天橋。此外,若要由青茂口岸沿路步行至關閘口岸,現時需要通過何賢紳士大馬路旁邊狹窄的行人路,十分不便,政府早前計劃青茂口岸前面的原市政廳苗圃及工場地段作為口岸廣場及綠化休憩區,疏導人流,但該地段至今仍是一塊空地,可能未能趕及與口岸同步開通,期望有關部門加快落實該地段的建設,並藉口岸的開通儘早優化鴨湧河公園,適當增加行人路面積,增設無障礙設施,完善關閘至青茂口岸以及鴨湧河公園一帶的步行環境。當然,為應對人流和車流問題,政府部門還可以參考新加坡已使用多年的智慧交通系統,通過實施動態組織管理策略並提供及時、全面的交通資訊來引導交通流的合理分佈,最終優化系統運行效率,提高交通服務水準。以及參考使用「多方交通模擬工具」系統等,研究如何改善城市運輸系統,並模擬出市民真實出行習慣和車輛流動狀況。
  更進一步,在青茂口岸方圓一公里範圍內,還包括青洲、筷子基、林茂塘、黑沙環及祐漢等區域。從青茂口岸步行,途經筷子基北灣、綠楊花園休憩區、蘭花前地前往提督大馬路與鏡湖馬路交界則只需1.1公里,步行時間約16分鐘。該步行路線能吸引市民往來新橋與林茂塘、筷子基、青洲與青茂口岸之間。單是林茂塘、筷子基及青洲三個分區的人口已超過七萬人,約佔全澳1/9人口,其中林茂塘是澳門人口密度第二大分區。早在1995年,澳葡政府曾提出林茂海邊大馬路都市道路規劃,要求在區內建設大廈時,必須在閣樓層預留公共行人走廊,並興建行人天橋及公共樓梯,利用空中走廊連接該區多座大廈,貫通筷子基南灣至內港一帶。但由於各地段的發展步伐不同,直至2020年10月,該空中走廊僅有一座行人天橋開放予市民使用,各大廈之間連接通道時間表亦遙遙無期。故此,當局應加緊推動空中走廊的建設,盤活整個區的步行系統,並以北區歷史文化及美食為主軸,研究制定北區步行旅遊路線,美化社區增設「打卡點」,吸引居民旅客逗留,帶動社區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青洲區人流增加,治安環境相對變得複雜,加上青茂口岸毗鄰關閘口岸,居民憂慮水客問題會延伸至青洲,政府理應未雨綢繆,增強巡查力度,持續打擊水客活動,並於青茂口岸附近增設天眼及照明系統,維護社區治安環境。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及早落實城市總體規劃,並根據總體規劃的內容以及青洲的實際情況重新修訂過去的《青洲都市發展整體規劃》,長遠解決區內各項民生問題,提高社區承載力以應對未來的發展需求,尤其盡快解決長久以來存在的石油氣中途倉搬遷問題。畢竟青洲臨時燃料中途倉「臨時」了快要十年,加上危險品散落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倘若不幸出現類似天津危險化學貨品倉庫和江蘇化工廠大爆炸這些意外事故,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及財產損失。
  有城市規劃師認為,在城市規劃角度分析上來看,拱北口岸是功能結構鞏固的「口岸商業經濟」紐帶,在口岸500米半徑內有購物廣場、酒店、餐飲、交通運輸站、旅行社及銀行等多元商業,過關後對接便利。在短期內拱北口岸本身的核心功能,不會因為青茂口岸或其他口岸的落成而被替代。但是青茂口岸確實有分擔關閘拱北口岸客流的功能,如按原計劃針對服務城軌客源及自由行客源,若周邊配套無縫,效果才會顯著。可是,若討論具體要如何建立口岸配套,關鍵在於當局持續收集數據並作出分析,以及兩地政府相互協調,才能深入理解客流的需求,逐步分擔關閘口岸長期面對的擠擁問題和規劃帶動片區的經濟。目前青茂口岸附近主要為居住區,包括公共房屋,周邊大多為服務本區的食肆和商店,未來如何在不影響該區基本生活條件下,結合發展,刺激該區的經濟,需視乎政府對口岸長遠的規劃定位和取態,它是否純口岸設施,只作為交通轉乘設施功能?還是作為帶動片區發展的口岸?定位不同,需要作出的短中長期規劃設計及安排自然不同。因此政府應多分析各口岸人流特徵,掌握真正使用人流群數據,才適合對口岸其他配套措施作出調整。
  此外,青茂口岸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的重點推進項目,建立之初是以連接澳門輕軌和珠海城軌作為賣點,並計劃利用「輕軌東線」連接青茂口岸,做到粵澳城軌無縫對接,大大提升市民出行的便利性。雖然政府一再強調未有條件規劃將輕軌延伸至青茂口岸,但期望未來能認真考慮促進兩地輕軌對接。路通財通,不僅有助紓緩交通壓力,更是澳人融入灣區以至大灣區聯動發展的必要舉措。
  總之,青茂口岸非一朝一夕建成,當局應有前瞻考量,加大力度去處理青洲的整體規劃,讓青洲區成為澳門規劃中一個宜居宜遊的地點,帶動澳門北區的經濟民生發展,亦有利於推動粵澳協同發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共建優質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