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補習社監管需完善立法規範 陳觀生

  近期,內地針對媒體曝光和群眾舉報的校外培訓機構(相當於澳門的補習社)違規線索,政府部門迅速行動,查處多個校外培訓機構。並針對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市場監管總局重拳出擊,已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處以頂格罰款共計3650萬元。據內部人士透露,澳門補習社、校外培訓機構同樣存在各種黑箱操作,而近年也陸續發生過一些性侵兒童的惡劣事件,但事後的處理並不能零社會滿意。
  補習社暗黑操作的幾種表現
  內地近期被查處的校外培訓機構存在哪些問題?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執法檢查發現,15家校外培訓機構均存在虛假宣傳的違法行為,主要包括虛構教師資質、虛構執教履歷、誇大培訓效果、誇大機構實力、用戶評價不真實等五種類型。
  澳門補習機構非常普遍,很多是「家庭作坊式」小機構,而有曾經任職本澳補習中心的人士揭露,澳門補習社有很多暗黑的操作。
  其一,教師資質參差。大多補習老師是外地勞工,甚至有些補習中心除了老闆和接放學的大媽是澳門人外,其他的都是外勞。而這些老師也不穩定,老闆經常把他們調來調去,這是違反相關法律規定的。這些老師的資質各異,難以要求對學生盡責,而且作為外來打工者,有各種因素影響其積極性。
  其二,雖然每個中心都會有收生的限額,但是基本上每家中心的學生數目都超出一倍以上。教局每半年會派人來檢查和點算人數,不過教局每次來的時間都是下午3點到5點,這個時間段根本是沒有人,所以他們永遠都不會知道哪家中心都是違規。學校沒有提供中餐,所以中午是每家中心最多人的時候,每次補習社接學生時,學校老師都會跟中心的人員交接學生,因此學校基本是知道在每個補習社的學生人數的,但因為他們沒有提供中餐所以只好當作看不到。
  其三,不少補習社學生的吃住環境較差。家長最關心的是有沒有足夠的位置,怎樣吃?吃什麼?其實所謂的中心,可以說環境相當惡劣,能參觀到都是最好,實際是只有員工才會知道,所以每家中心是把窗和玻璃貼到密不透風,在中午坐滿的時候好像坐公交一樣。什麼防疫要用膠板把人隔開,根本是笑話。至於通風連員工自己都覺得很悶,這樣的環境存在不少補習社。有些學生不吃就硬生生強行喂,不吃就罵,再不吃就乾脆忽略,原因是太多學生壓根控制不了,只好放卡通來控制。甚至吃的東西報名時說自家煮,其有些食物都是由不知明住宅單位煮然後送過來,沒有收據,沒有任何保障。
  其四,接送秩序混亂,部分兼職的接送完全是不用負任何責任,有事就往勞工老師身上推,至於排隊進學校,根本是亂糟糟的,學校視已不見。另外,走失學生沒有接到學生甚至是學生去錯其他中心是常見的事,不少是其他中心遺漏,也有的是給其他中心的人拉走。原因是接送人手是不足夠,學校要求要送到課室,所以每天都是亂,下雨天可以說更亂。
  其五,行業之間競爭激烈,甚至不擇手段。有部分補習社老闆在疫情時打算合謀強逼學生不來也要交錢留著學位,最後因為有中心出了通告被家長批鬥後行動失敗告終。而補習社老闆亦要老師提防接學生不讓其他中心的人拉走,也教老師如發現有學生迷失方向,帶回給學校要說在學校外發現,即使是學生在校內迷失方向亦要這樣告知。
  其六,不少補習社老闆不是教育出身,他們經營是單純一盤生意,補習是否達到教學成績提升是大問題。家長以為中心可以幫到很多,實際上也是把學校的舊試題無限複印,補習社要的是速度和成績,不是學生學不學到知識。如果學生成績不好就把責任推到學生身上,因為一名老師要對很多學生,學生不懂,老師不是五頭六臂,很難兼顧到每一個學生,所以統一的口供都是向家長表示學生很懶。如果學生行為不好,為了不影響聲譽,補習社就把他趕走,這些都是冰山一角。有離職的補習社老師曾公開表示,希望經營這些補習中心的老闆們可以用良心去做事!
  依法監管補習社仍存漏洞
  上述只是補習社內部揭露的問題,而最受社會關注的是:幾幾年來,陸續有補習社導師涉性侵學生的事件,每次都引起社會嘩然。
  最近的事件,2020年10月本澳揭發某補習社一導師涉嫌性侵數名未滿14歲未成年人案件。案情顯示,嫌犯借於補習社為學生提供輔導之機,多次蓄意用手撫摸或觸碰數名未成年女學生身體的隱私部位。即使被害人躲避或明確拒絕,嫌犯仍繼續實施有關觸摸行為。其後,經相關被害人向補習社負責人投訴致事件揭發。
  教青局在回應事件時表示,為確保學童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教青局向來關注補習社的運作,一直嚴格按照第38/98/M號法令(私立補充教學輔助中心之發牌及監察制度)的規定,對補習社的設立、發牌、運作、續期以及違法行為的處理進行監管。
  隨著社會的發展,提供學童託管及接送服務的場所近年有所增加,其中部分場所兼有補習服務。為此,教青局局近年努力加強相關場所的巡查工作,鑒於原行法規僅監管補習社,教青局於2002年修訂了”私立補充教學輔助中心執照發出和監察制度”的法規,新修訂的法規把託管中心及接送中心納入監管的範圍,以更充分地保障學童的權益。教青局重申,對於已取得執照或作登記的補習社,除繼續在每年執照續期時作巡查外,亦會作不定期的檢查,對有不良紀錄的補習社更會增加複檢。若在巡查過程中發現有違規情況,會即時要求修正和跟進,甚至展開獨立的調查程式,以確保有關情況得以糾正。
  教青局在新修訂的相關法規中,對有關行為採用定額罰款處理,對屢犯者則會進一步加重罰款,以便加強處罰及監管的力度。 另外,教青局多年前已將本澳依法設立的補習社以及正在申請登記中的補習社名單及詳細資料上載至所屬網頁,教育暨青年局在此呼籲家長在為子女報名參與補習前查閱該補習社是否合法,以保障自己的權益。
  教青局表示,會因應社會的發展需要,以及補習行業的運作情況,加強及進一步完善巡查機制,強化對補習社的監管與巡查工作,使本澳補習社能更適合社會的需要及更健康地發展。
  澳門教育的法律法規都是回歸後逐漸豐富完善的,每一項法律法規的出臺都基於社會現實,有著極強的實踐指導意義,也對現在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2006年《澳門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2012年《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2014年《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2015《幼稚教育基本學力要求》和《幼稚教育課程指引》等,加上之後對部分法律法規的修訂,構成了比較完整澳門教育法律體系。但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法律規範,基本還是以第38/98/M號法令(私立補充教學輔助中心之發牌及監察制度)為主,並且已經多年未做修訂,在監管補習社、持續教育機構等校外培訓機構方面仍存在漏洞。
  對澳門教育歷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長期以來,私立學校教師的收入和社會地位極其低下,「不窮不教書」幾乎是社會的共識。八十年代澳門教育界出現第一波離職潮,據統計,當時三年之內,流失了八百多名老師,大都流向工廠、製造業、針織業等。回歸後賭權開放,博彩行業興起,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和教師相比,荷官18000的工資顯然更有優勢,教育界也迎來了第二波離職潮。而連私立教師都不算的補習社老師,社會地位也高不到哪裡。
  切莫以校外培訓代替家庭教育
  回歸後政府對教育的重視、澳門政府財政收入的提高、私立學校教師長期的呼籲、優質教師的流失,種種因素的推動下,教育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尤其是2012年頒佈的《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簡稱《私框》,規定了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回歸以來,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都有所提高,澳門政府也抓緊培養本澳的師資力量,鼓勵優秀高中畢業生就讀師範院校。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本澳的老師數量慢慢多起來。尤其在中學,教師數量基本飽和。甚至因為人口出生率的問題,澳門的一些幼稚園可能要殺班。現在澳門在內地也招老師,但是不會像前幾年數量那麼多,每間學校招收本澳居民和外地雇勞都有比例限制。
  補習社補習老師的主要工作:有單純的督課,即只輔導工作,更多的是全科補習。一般都是督促學生做功課,檢查功課後根據學生進度和學習程度,出工作紙查漏補缺。每次學校每一科目的quiz,test之前會自己出一份相應範圍的模擬卷,讓學生完成,提前瞭解學生程度,方便查漏補缺,講課一般集中在週六。
  有內地補習老師就指出,澳門的學生學習基礎真的沒那麼好,幫高中生補習數學要從初一的知識開始,原因是澳門的學生沒有升學壓力,也就自然不存在篩選。但是一些學生學習壓力也是非常大(澳門在疫情後才取消了一年級到三年級的留級制度。)學生壓力在於功課非常多,主科副課都有測驗,而且測驗非常滿。學生基本上都是在學習和考試中度過,有時候一個星期有三四個測驗,所以很多補習社的老師壓力也很大。
  教育是一個複雜的事情。家長觀念的轉變和對校外培訓的理性選擇,是影響校外培訓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幫助家長對校外培訓做出理性選擇並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
  很多家長要求孩子參加校外培訓並非出於孩子學習發展的真實需要,更多是在「群體壓力」的影響下產生了對校外培訓的需求。當所有家長都將校外培訓作為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手段時,家長之間的「內卷式」競爭由此引發,「劇場效應」不斷加劇,非理性的校外培訓需求持續激增,從而導致校外培訓亂象愈演愈烈。
  家長應當認識到,用校外課後輔導填滿學生所有課餘時間並不科學。家長要相信學校和教師有能力為學生提供健全的知識儲備和全面的發展機會,避免盲目跟風行為,尤其要避免出於「面子」等原因而讓孩子參加大量校外培訓。
  家長們應根據孩子的個人興趣和實際需求,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基礎上適當選擇藝術特長類、體育運動類、勞動技術類的課外培訓,激發孩子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天賦,培育孩子的強健體魄和健全人格,引導孩子樹立崇尚勞動、尊重創造的價值導向,逐步幫助學生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和個性化成長。
  從特區政府政策法律角度來看,應制定一定的規範,對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借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機構,要嚴肅查處。要明確培訓機構收費標準,加強預收費監管,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不能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