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了不起的時代,了不起的人民

  一個奇迹,令世人矚目。
  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8年後,全部脫貧。
  占世界近1/5人口的大國,徹底擺脫絕對貧困,是人類减貧史所未見。這個大事件,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發生於中國。
  泱泱大國,治國理政千頭萬緒。在輕重緩急間傳遞著黨的初心、國家的溫度。山脚下直通省城的路、搬出土坯房的家、家門口就能讀書的課堂,人們從點點滴滴的變化中,讀懂中國。
  「善爲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爲之哀,見其勞苦爲之悲。」
  習近平總書記和鄉親們的脫貧故事,是中國共産黨的故事,中國人民的故事,中國的故事。
  方略:「集中力量辦大事」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14億人擺脫貧困的?」這是外國政要時常在會談桌上主動提起的一個話題。
  習近平總書記娓娓道來。人間奇迹下是舉全黨全國之力、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自信和從容。
  2020年4月,總書記到秦巴山區陝西省平利縣調研。春雨淅瀝,他拾級而上,走進茶田。他的身旁,是陝西省委書記、安康市委書記、平利縣委書記和蔣家坪村黨支部書記。
  「五位書記同框」的照片,也是中國减貧成功的秘訣所在。這項任務,總書記帶領省、市、縣、村書記齊抓共管,這是怎樣的上下合力,這是何等的舉國動員!
  2015年11月,被外界稱爲「史上最高規格」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數出席。
  會上,22個中西部省(區、市)主要負責人,在脫貧攻堅責任書上鄭重簽名,向黨中央立下「軍令狀」。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軍令狀不是隨便立的,我們說到就要做到。」
  就在同一個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明確:「脫貧攻堅期內貧困縣縣級領導班子要保持穩定,對表現優秀、符合條件的可以就地提級。」安徽金寨的縣委書記也因此「離任」又「返崗」,這一案例讓各方面更加明晰黨中央的決心。總書記是這麼要求的:「得來點兒真的,貧困縣的縣委書記、縣長要穩在那兒,把責任擔到底,不脫貧『不能走』,一個蘿蔔一個坑,出水才見兩腿泥。」「沒有這一條,誰都能拍拍屁股就走,那就變成流水宴、流水席了。」
  何為「國之大者」?
  將脫貧攻堅事業放在更宏闊、更長遠的坐標上,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放在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中,打大算盤、算大賬。
  易地扶貧搬遷和東西部扶貧協作,這是空間大布局上的縱橫調度。
  2021年開年,一部扶貧劇《山海情》掀起熱潮,很多沒有感受過貧窮的年輕人也一邊追劇,一邊落淚。通過再現歷史,曾經的貧窮苦難,跨越山海的協作扶貧,再一次撼動人心。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曾親歷的一段時光。根據中央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決策部署,早在1996年5月,福建、寧夏就跨越3000公裏山海之隔「千裏結親」。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擔任幫扶領導小組組長,直接組織實施閩寧對口扶貧協作。
  1997年,習近平同志深入西海固進行了6天的考察。在這片聯合國認定的「全球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貧窮,還是讓他深受震撼,在一戶人家,真正體會什麽叫「家徒四壁」,唯一的「財産」是掛在房梁上的一團發菜。
  他說:「窮地方我見過也住過,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好多年了,仍有那麽窮、那麽苦的地方,我心裏受到了很大沖擊。」那時,他已經在東南省份任職多年,東西部發展的懸殊引發他的思考。
  西海固緊鄰六盤山,那是紅軍長征跨過的最後一座高山。前方,就是他熟悉的陝北。如何有效調動中國的東西部,跨區域協作脫貧,是一件改寫歷史的鴻篇布局。
  在調研西吉移民吊莊搬遷的玉泉營一帶時,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建設閩寧村的設想,還定了選址和村名。當時,那裏還是一片荒灘,初到的移民回憶,一場沙暴,除了懷裏抱的鍋、壓在身下的鋪,啥都刮跑了。但他看到了未來。1997年7月,「閩寧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動工,他斷言:「閩寧村現在是個幹沙灘,將來會是一個金沙灘。」
  2016年7月,當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回到閩寧鎮,他專程讓車繞著鎮子轉了一圈,仔仔細細把那裏看了個遍。那次,總書記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他感觸很深:「組織東部地區支援西部地區,而且大規模長時間開展這項工作,在世界上隻有我們黨和國家能够做到,這就是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
  看看這堪稱奇跡的創舉吧!在5年內完成近1000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這在中國的扶貧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
  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脫貧路,這是發展大戰略上的洞察入微。
  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不能長的很長,短的很短。」其中,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補齊短板。
  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感慨:「現在,許多貧困地區一說窮,就說窮在了山高溝深偏遠。其實,不妨換個角度看,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過改革創新,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産、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帶動貧困人口增收。」
  他曾3次到浙江安吉考察調研。餘村在上世紀90年代,依靠炸山開礦和建水泥廠成為安吉首富村,代價是「村民不敢開窗,山上連筍都不長」。2005年8月,習近平同志來到村裏,聽聞餘村從「賣石頭」轉向「賣風景」,頗有感觸,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堅定了當地繼續「靠一片白茶葉子致富」的信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些年,走過萬水千山,見過被污染的悔和痛,也看過轉型後的希望和欣喜。黑龍江伊春林場,過去砍一棵樹賣個幾千塊,現在發展林下經濟,貨品供不應求。習近平總書記看了以後說,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産力。
  挖石灰、燒磚頭那些短視之舉,少了。荒山禿嶺得以休養,原本黃土裸露的深溝旱原如今綠意盎然,雲嵐繚繞。「路子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黃金』儲存量就高了,就是金山銀山了。」
  以鄉村振興接續脫貧攻堅,這是時間大視野下的遠見卓識。
  脫貧攻堅戰越是到最後,越是難啃的硬骨頭。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强調不求速成,脫貧摘帽後還要穩一穩、沉澱沉澱,確保經得住歷史的檢驗。質樸的語言,充滿辯証法和科學的方法論,充滿哲理性的光芒。
  總書記談到了「遲到」和「早退」的問題。「脫貧『遲到』一點沒有關系,還可加大力度,但沒有必要强調『早退』。『早退』容易形成攀比,引起隊伍不安心,更容易弄虛作假,一定要剎住。我們定的是2020年全面實現脫貧,是要全力以赴、奮力拼搏、快速奔跑、急行軍才能完成的,但決不能急功近利去搶功、冒功。」
  他談到了「拔高」和「降低」的問題。聽到相關部委同志講危房改造,習近平總書記叮囑道,有兩個傾向要注意,一個傾向是一步登天式的,擅自拔高標准。脫貧是保障基本生活,跟富裕小康是不一樣的。另一個傾向是降低標准,爭搶早「脫貧」。尤其是一些地方易地扶貧搬遷的房子,層層轉包,落實不到位、不達標,住一兩年天花板就掉下來了。對降低標准的問題,一定要嚴肅整改、務必到位。
  畢節曾經是西部貧困地區的典型,這次在脫貧攻堅即將劃上句號時,習近平總書記到畢節去看了看。在少數民族同胞載歌載舞的村廣場上,他再一次談到鄉村振興,說起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萬千鄉親心中的「金扁擔」。2020年5月,在脫貧攻堅邁向決戰決勝的年頭,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他在陝北插隊時同老鄉的對話。
  「我那時餓著肚子問周圍的老百姓,你們覺得什麽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他們講了幾個心願。」
  從「吃飽肚子」到「吃『淨顆子』」,再到當年看來高不可攀「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
  「我當時和鄉親們說,你們再努力想想呢,將來還想到什麼境界。他們說,那就將來幹活挑著金扁擔!」
  「『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在總書記眼裡,脫貧連著一步更大的棋,那就是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農爲邦本,他的目光看向更深遠的未來。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不會忘記來時的路,不會忘記要抵達的彼岸。
  黨的十九届五中全會文件,關於「共同富裕」的表述有了新的變化。一位文件起草組成員透露,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文件起草工作時,多次強調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能含糊。
  溪流匯成江海。衆多扶貧路徑,放在更大的思想理論體系中有著更清晰的定位,也煥發著更大的時代價值。
  格局:了不起的時代,了不起的人民
  「每個人都了不起!」在辭別2020年、開啟2021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由衷地表達敬意:「我為偉大的祖國和人民而驕傲,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
  「了不起」三個字背後,是無數的時代面孔。
  在新成昆鐵路的建設工地上,20位青年黨員給總書記寫了封信。他們承擔的任務,是全線最長、難度最高的小相嶺隧道建設。五六十年前,他們很多人的父親或爺爺參加了老成昆鐵路的攻堅,同樣在難度最大的沙木拉打隧道建設中,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迹。新鐵路的築就,又將爲沿綫人民脫貧致富辟開一條新通道。一代代人熱血傳承,令習近平總書記感慨萬千。
  內蒙古赤峰市小廟子村是個不起眼的村莊。村支書趙會杰,從20多年前嫁到村裏的媳婦,成長爲脫貧致富帶頭人。村裏從種玉米到種胡蘿蔔再到種中草藥,從農戶自己摸索再到走上「黨支部+合作社+產業黨員+農戶」的路。趙會杰想不到,她能有一天作爲全國人大代表,和總書記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她發言時,總忍不住掉泪,她所在的村莊,「像中國千千萬萬個鄉村一樣」,正在這個時代蓬勃生長。
  彭藝是貴州畢節市黔西縣化屋村土生土長的苗家子弟。在烏蒙山腹地,群山阻隔、險流環繞,小時候,她是沿著「手扒岩」爬出去上學的。上大學,也是靠社會資助完成學業。研究生畢業後,她毅然回鄉創業,成了扶貧車間的蠟染老師。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化屋村時,正遇上她在扶貧車間忙活,她要帶著村裏人把傳統服飾賣出大山,讓鄉親們脫貧致富。走出大山,回到大山,改變大山,一方土地的命運正在被改寫。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始終關注著人。
  他相信,脫貧攻堅的深遠影響,是激發出人民群衆强大的內生動力,將是未來中國行穩致遠的堅强根基。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講,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要匯集和激發14億人民的磅礡力量。而脫貧攻堅,將形成一場當代中國最廣泛的社會動員,凝聚起各方參與的强大合力。
  扶貧,造就了一批改寫命運的奮鬥者。
  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村,劉克瑞一家8年前從西海固「窮山窩」搬到這兒。在刮起風來「一碗飯半碗沙」的荒灘上,移民群衆硬是利用黃河揚水滋養出一片綠洲。習近平總書記來家裏時,老劉熱情地請總書記看他的牛、他的田、他的房子、他的花,這些是在8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好光景。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四平市梨樹縣八裏廟村合作社場院,同一群農民朋友「嘮嗑」。過去揮汗操勞的農戶,如今抱團成了一群創業者。「一年分紅8000多元,逢年過節發福利」「握鋤頭的手變成了農機手,還領固定工資」「過去一些貧困群衆『揣著手等』『背著手看』,現在擼起袖子加油幹」……
  扶貧,感召了一批勇於追夢的實幹家。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河村。村裏的洛古有格告訴總書記,他的兩個夢都實現了,一個是大學夢,改變命運﹔一個是致富夢,擺脫貧困。大學畢業後,洛古有格到重慶一家企業工作,每次把家鄉的臘肉帶給同事都廣受好評。他由此下決心回鄉創業,組織了上百戶鄉親做起臘肉生意。
  2016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一碗面」引起他的興趣。他詳細詢問情況,聽說現在青海有2.8萬家拉麵店,18萬人憑借拉麵闖全國,打造出了一個遍布全國的産業網。「總書記這一問,讓青海拉麵火了!」
  扶貧,鍛打了一批同群衆魚水情深的領路人。
  把「扶貧路」當作「長征路」的黃文秀,絕壁上鑿天路的毛相林,把信仰種進石頭的周永開,深山裏走出的感動中國的張桂梅……動人的扶貧故事,因爲有一個個負重前行的人。
  2019年新年賀詞,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講到了他們:「我時常牽掛著奮戰在脫貧一綫的同志們,280多萬駐村幹部、第一書記,工作很投入、很給力,一定要保重身體。」
  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總書記仔細聽了六盤水市大灣鎮海嘎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楊波的故事。當駐村第一書記8年、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他對每一戶鄉親的家底如數家珍。
  總書記的心中,好苗子要到一綫去歷練,讓脫貧攻堅主戰場變成鍛造幹部、淬煉人才的大熔爐、大學校。他強調:「要愛護基層一綫的扶貧幹部,讓有爲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犧牲者流芳」。
  扶貧,還召喚著更多塑造未來的先行者。
  人的成長,是對未來最好的投入。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掛念著貧困家庭的孩子們,希望通過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他對教育數據信手拈來,「全國有60多萬義務教育階段孩子輟學」。
  2019年4月,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小學,習近平總書記遇到了一位鄉村教師。她從這所小學畢業,大學畢業後又回到這所小學,已任教17個年頭。總書記動情地說:「我就希望看到有這樣扎根這裏的一批鄉村教師,爲我們的國家、爲我們的家鄉培養這些優秀的後代。你們做的工作很有意義。」
  湖南常寧市塔山瑤族鄉中心小學副校長盤玖仁在教育一綫工作了近30年。2020年9月,長沙,他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基層代表座談會上坦言:「教師數量不足,結構性缺編﹔條件艱苦,留不住好老師。」總書記回應道,「我們基本解決了義務教育普及化的問題,但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又突出出來。『十四五』時期要著力解決這個問題」。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貧窮不是不可改變的宿命。早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體悟到,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跳出老框框看問題,首先要「擺脫」頭腦中的「貧困」。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聲音久久回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即將離開西柏坡之際,毛澤東同志意味深長地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趕考,這是中國共産黨人面對飽經滄桑的泱泱大國,懷有的堅定而清醒的態度。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柏坡。他在紀念館內久久凝思:
  「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擺脫貧困,幾代人接力奮鬥,揮就這份縱貫千年的歷史答卷。
  建黨百年之際,恰是脫貧攻堅交卷之時。時間的巧合,蘊含著一脉相承的使命擔當。
  爲了誰,依靠誰?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這份答卷裏,有億萬人民匯聚起的磅礡之力,有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杜尚澤、王漢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