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帥的哥廷根足迹

  德國中部小城哥廷根,似乎沒有柏林、科隆、法蘭克福那麽著名,但在很多德國人心目中,它因其優秀的教育環境而備受推崇。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此學習、任教或從事研究;在這個城市,每4個人中就有1個是大學生。
  1923年,朱德來到這裏求學生活。
  見證了軍閥混戰、國弱民貧、列强欺淩,在那個覺醒年代,朱德試圖探尋一條新的救國救民之路。他在海外夯實了自己理想信念的基石,在馬克思的家鄉德國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歷經數十年艱苦革命的洗禮,他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中國十大元帥之首。
  在中共建黨百年之際,《環球》雜志記者專程前往哥廷根探尋朱德在德國留下的足迹。翻開古城的檔案,走訪故居,仍可依稀還原這位開國元帥彼時的風發意氣。
  初到哥廷根
  哥廷根大學圖書館至今仍保留著朱德的注册簿,紙張微微泛黃、字迹仍清晰可辨。1923年的學生注册簿中,其中一頁的下方是朱德用德語親筆填寫的注册信息,包括「姓名朱德」「住所普朗克街3號」「來自中國四川省」等相關內容。
  在哥廷根市檔案館,歷史學家羅爾夫•科爾施泰特在一大摞有關中國留學生的材料中,也翻出了一張泛黃的登記卡。
  登記卡左下方是朱德的照片,騎縫蓋著「哥廷根警察局居民登記處」的藍色印章。朱德身穿西裝,系著領帶,濃眉下雙目炯炯有神。
  不同於一般的留學生,遠赴重洋前,朱德已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清朝光緒年間生人,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參加過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
  科爾施泰特說,上世紀20年代,不少中國留學生來到哥廷根,租住在市區。朱德留德時已從戎多年,年届四十。他在這裏拓展了視野,瞭解了西方工業國的情况。
  朱德的登記卡上記錄了兩處住址。初到哥廷根,他住在文德•朗特路88號,約5個月後遷至普朗克街3號。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原居留地」一欄內,寫的是「柏林,維爾默斯多夫」,這是周恩來曾在柏林居住的地區。
  1922年,朱德在柏林與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前身)的負責人周恩來相見。朱德表達了加入共産主義組織的强烈願望。在周恩來的幫助下,朱德於當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朱德找到黨組織後,雖然松了口氣,但語言不通的痛苦一直困擾著他。朱德最初不懂德語,既不能直接同德國人會話,又無法閱讀德文書籍,而當地所能看到的馬克思等人的著作多是德文版的。於是,年近不惑的朱德下决心要攻克語言關。
  學德語,朱德幷不靠死記硬背。他喜歡拿著地圖出去走走,在一路見聞之中學習語言。朱德後來回憶,自己因爲語言不通不敢搭乘電車,就拿張地圖到處轉。他訪問議會、遊覽公園、參觀教堂、走訪普通人的家庭。他還去看歌劇、聽音樂會。這樣幾個月下來,朱德的德文學得很快,認識街道也快。
  當1923年5月朱德移居到哥廷根時,他的德文程度已經達到可以獨自買東西、旅行和坐車了。閱讀德文書籍比掌握一般會話更困難一些,但他借助字典,慢慢地也能讀了。
  學習和開展革命活動
  履歷豐富、社會聲望較高的朱德尋求加入黨組織,一方面是他的歷史自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共産黨正如磁石一般吸引著進步青年。
  今日回到哥廷根城東的普朗克街3號,仍可以看到朱德居住過的二層帶閣樓的紅色磚房。墻上嵌著一塊精緻的大理石紀念牌匾,上面用德語鐫刻著:「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23~1924」。
  1986年,朱德100周年誕辰之際,哥廷根市在這裏舉行了隆重的掛牌儀式,市長親自爲紀念牌匾揭幕。
  這裏或是朱德彼時生活的圓心,也是朱德的「革命辦公室」。據檔案記載,朱德在課業之外組織、參與了不少社會活動。
  1986年12月1日朱德誕辰100周年之際,哥廷根檔案館前館長庫恩女士寫了一篇題爲《哥廷根的中國客人》的總結文章。文章提及,朱德在哥廷根期間更多地是與當地中國同胞討論政治和軍事話題,而不是僅依賴在大學裏的學習。
  在哥廷根期間,最讓朱德受益的是黨小組活動。參加每周三舉行的黨小組會是朱德此間的一項重要活動。那一時期,德國社會正處於一戰戰敗後的動蕩期,社會主義思潮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書籍很容易得到。
  朱德等人學習、討論的內容,是馬克思的《共産黨宣言》、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梅林的《唯物史觀》,以及布哈林的《共産主義ABC》等。同時,他們還學習《嚮導》《國際通訊》等刊物上登載的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章。
  他們討論的問題,有的是理論問題,如什麽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有什麽區別,社會主義制度具體是怎樣的。有時,他們在一起分析國際形勢和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幷且認識到中國革命問題是同國際問題聯繫在一起的。
  1925年5月30日,上海發生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旅歐學生組織集會聲援中國人民的鬥爭。
  朱德等在《明星》雜志上寫文章批評帝國主義的野蠻行徑。他組織中國留學生上街遊行,聲援國內,發表演說,散發傳單……
  當時的駐德公使魏宸組對留學生的這種遊行活動恨之入骨,他要求德國政府驅逐相關留學生。朱德的名字赫然列在第一名。
  記者從哥廷根市檔案館中調出了哥廷根中國學生會向警方申請一次遊行示威的相關文件,包括哥廷根市警察局當時對傳單審查後的存檔。傳單是一份藍色封皮的小册子,題爲《中國發生了什麽事情?》,介紹了「五卅慘案」及其發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中國工人階級悲慘的生活狀况,闡述了中國人民反帝反殖民鬥爭的意義。
  在德期間,由於參加聲援「五卅慘案」後上海罷工等革命活動,朱德曾兩次被捕。1925年,因形勢變化,他被迫離開德國,前往蘇聯學習軍事。1926年,他返回中國。
  留學生必談的故事
  如今,在哥廷根大學中國學聯的網頁上,還可以看到朱德在哥廷根留學的簡介。「他是(哥廷根)學聯的第二任主席。他向哥廷根的人們介紹中國,努力讓德國人理解和支持中國革命。」
  這也是今日哥廷根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在介紹自己母校時必談的故事。中國哥廷根學聯主席王佳雯說,在學生活動中總是會提及朱德的故事,他一直在激發著留學生愛國、報國的情懷。
  不少到哥廷根旅遊的中國遊客會特意前往朱德的故居參觀,這裏已成爲德國的紅色旅遊點。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名譽院長、漢學家餘德美有多篇論文專研中共在德的早期革命者,也曾帶領不少中國學者一同回訪這些革命者居住過的地方。
  她告訴記者,在孔子學院的課堂中,現在仍會涉及這些中國革命者在德國、在歐洲求索的相關內容,這是中國革命珍貴的歷史片段。
  余德美說,朱德留學期間是德國魏瑪政府時期,各種政治思潮在德國激烈碰撞。通過在德國的學習生活,朱德瞭解了當地政治組織的鬥爭策略、宣傳技巧以及一些德國軍隊的相關知識,這對他日後的革命生涯有不小的影響。
  德國柏林普魯士協會名譽主席福爾克爾‧恰普克說,朱德留學時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積貧積弱,在世界舞臺上沒有什麽地位,正是如朱德一般的革命者一代一代的奮鬥,成就了新中國,成就了今天富强的中國。「他們在把一個國家向前推進。」
(張遠、任珂、張毅榮、劉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