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同胞支援祖國抗戰初探 ——兼談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澳門的活動

  澳門回歸後,筆者曾赴澳徵集史料和文物近兩個月,翻閱了抗戰時期澳門出版的《華僑報》、《朝陽日報》等報刊,在歷史檔案館、澳門日報社資料室查看了大量的史料和回憶文章:采訪了不少當年參加抗戰的老同志,他們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另外還搜集了許多抗戰時期的實物,圖片和文獻資料。根據筆者掌握的資料,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抗戰時期澳門同胞支援祖國抗戰這個論題做一初步的探討,以求教於方家。
  一中共在澳門的抗日統戰工作
  抗戰時期澳門的許多抗日活動均是在中共的領導下進行的。由於澳門與珠江三角洲緊密相連的地緣關系和澳門在葡萄牙統治下保持中立的特殊環境,使其成為抗戰時期中共黨組織對外聯絡的窗口和橋梁。故有人把澳門稱之為「革命者的走廊」。
  關於中共黨組織和葉挺的聯系。九一八事變後,因受黨內錯誤打擊而流亡法國、德國的葉挺,為了便於瞭解國內抗日形勢發展的動態。立即回到澳門。從1932年至1937年七七全國抗戰爆發期間。葉挺基本住在澳門(其居住的兩層小樓迄今猶存)。1935年至1936年間,從上海到香港工作的共產黨員宜俠父多次約見葉挺。向他介紹國內抗日鬥爭的形勢。之後葉挺應邀從澳門到香港。先後與潘漢年、張雲逸見面,聽取他們介紹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主張。全國抗戰爆發後,葉挺毅然從澳門返回內地。主動請纓參加抗日。中共中央同意和支持他出任新四軍軍長。他即率軍馳騁抗日戰場,殺敵救國。
  1935年,受潘漢年領導在香港從事黨的地下聯絡工作的柯麟到澳門開辟工作。潘指示柯麟「要保持醫生的名聲,防止暴露共產黨員的身份」。起初,柯麟在板樟堂街開了一個小診所作掩護。從事地下革命活動,後來又到鏡湖醫院工作。全面抗戰爆發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多次到澳門,指示柯麟利用在鏡湖醫院工作的機會。加強與群眾的聯系。並以此為基地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內地的一些遊擊隊傷病員經常被送到鏡湖醫院秘密救治。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博古的妻子劉群仙還曾先後到鏡湖醫院治病。柯麟爭取團結了一些工商界、知識界的知名人士。柯麟在下層群眾中也有良好的聲譽。為在澳門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7年11月,中共澳門支部成立。1938年1月澳門支部改為中共澳門特支。1938年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還曾到澳門指導過抗日救亡工作。
  澳門成立黨組織後,注意在各抗日團體、產業工人、學校中培養發展黨員,先後建立了一些支部。後澳門特支發展為澳門工委。澳門炮臺炮兵馬路2號共產党員梁鐵的家就曾是澳門工委活動的場所之一,在此曾舉辦黨員骨幹培訓班。澳門黨的工作「有了相當發展,到廣州失守時。有黨員50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共還利用澳門作中轉站。營救從香港撤出的文化界人士。日軍攻佔香港後,立即搜捕數百名由內地疏散到港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愛國人士。周恩來就營救工作兩次急電廖承志、潘漢年、劉少文。明確指示將被圍於香港的朋友先接到澳門轉到廣州灣(今湛江市),或先到廣州灣然後集中桂林。經澳門的為西線,廖承志安排他們分4批由遊擊隊護送到澳門,然後由澳門的中共秘密聯絡點一一鏡湖醫院協助他們經廣州灣或經中山、江門、臺山等地到桂林。夏衍、範長江、梁漱溟等近百人都是經此路線轉移的。
  中共地方組織和抗日遊擊隊。遵照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精神,還對澳葡當局進行統戰工作。香港淪陷後,澳門的處境十分困難,日、偽、海盜和土匪等勢力乘虛而人,屢向澳葡當局挑舋。因此,澳葡當局希望得到相鄰的中山縣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的幫助。中共黨組織和駐五桂山區的遊擊區指揮部。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利用澳門「中立區」這一特殊環境與澳葡當局建立了合作關系,以動員和團結澳門的廣大愛國同胞支援祖國的抗日鬥爭。由於黨組織與指揮部做了一系列維護外圍治安的工作,澳葡當局允許中山抗日遊擊隊在澳門采購藥品、彈藥等。「中山遊擊隊還在澳門設立了不公開的辦事處」。此外。中共黨組織還在澳門發動愛國學生運動。建立地下交通和情報工作站等。
  二澳門同胞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澳門同胞是中華民族的同根兄弟,素有優良的反帝愛國傳統。在國難當頭的抗戰時期,他們以血濃於水的赤子情懷。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之中。
  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發動的九一八事變,震驚中華,澳門同胞也感同身受。對九一八事變。當時澳門的《新聲報》、《平民報》、《民生報》、《澳門時報》、《朝陽日報》等幾家中文報紙都及時做了報道。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徑,號召民眾參加抗日運動。
  當時澳門的十多所中文學校首先行動起來,包括澳華中學、崇實中學、漢文小學、宏漢小學、鏡湖義學等,紛紛以召開周會、時事報告會、唱抗戰歌曲等各種形式,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很多學校在課堂張貼「毋忘國恥」四個藍色大字。
  曾任著名的澳門(知新報)編輯的宏漢學校鄭穀詒校長,發表「澳門宏漢學校全體同學」的(致義軍書}寄往東北,並要求五、六年級同學人人背誦。文章鏗鏘感人。現摘錄如下:
  誓不與倭賤共生,定有非常偉劃。務望力排艱險,互相激勵,驅逐醜虜。還我河山!與其為奴隸於木屐兒。不如作鬼雄於沙場上,凡有血氣應抱此心。同人遠處天南。愧未能出身相助。惟對於有裨戰務者,如募捐宣傳之事,自當盡力服務,以盡微勞。
  當時的不少學校還反復高唱(松花江上)、(大刀歌)等抗日救亡歌曲。「九一八。血淚尚未幹。東三省,山河尚未還,海可枯,石可爛,國恥一日未雪不可忘……」歌聲回蕩在澳門半島校園上空。九一八事變後,澳門同胞迅速成立抗日救國大會。支援東北義勇軍的抗戰。
  1935年,北平爆發了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抗日救亡的怒潮激蕩全國。澳門同胞也積極地響應全國規模的抵制日貨運動,使日貨在澳門的銷量一落千丈。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在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的影響下。澳門同胞迅速成立了文化協會、婦女協會、劇社、音樂社和歌詠團等愛國團體,用各種方式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大眾歌詠團曾假座清乎戲院演唱(義勇軍進行曲)等救亡歌曲。激勵青少年的愛國熱情。不少澳門青年在當地發揮了先鋒作用。他們成立「吶喊」、「起來」、「前哨」、「炎青」、「曉社」等讀書會,閱讀和贈送各種進步書刊。愛國青年陳少陵還開辦了「小小書店」。專門介紹和銷售進步書籍。另外,他們還組建「綠光」、「曉鐘」、「前鋒」等話劇社。上演抗戰劇目。《大眾報》、《朝陽日報》等報紙。常以較大的篇幅報道澳門青年的救亡活動。
  1936年底,在澳門岐關車路公司工作的愛國進步青年廖錦濤與陳少陵等進步青年成立「澳門文化界救國會」,廖被推為理事爹。他們派員進入工廠、學校,在工人和學生中進行抗日宣傳工作。
  全國抗戰爆發前夕,黃健、杜嵐夫婦從內地來到濠江中學開展抗日救亡工作。使濠江中學成為掩護接送抗日人士的地下交通站。
  全國抗戰爆發後,澳門同胞抗日救亡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地竟相成立。1937年7月下旬在澳門工商界和上層人士中成立的澳門各界救災會。這是澳門當時最大的救災組織(需要說明的是。澳門當時的許多抗日救亡團體。都是以「救災」字眼出現的,這是受當時澳門地區的特殊性和時局所限,只能將救亡易名為救災。這裏的「救災」是泛指抗日救亡工作,並非自然災害)。在婦女界還成立了「婦女慰勞會」、「婦女互助會。」
  1937年8月,以廖錦濤、陳少陵等為首組織了「旅澳中國青年鄉村服務團」(簡稱「旅澳服務團」)。他們還有一首團歌。
  歌詞是:
  慨我中華,山河破不整;
  恨那日寇。獸行到處凶逞。
  我們願意,走遍祖國農村;
  我們立誓,推動全民抗戰。
  中國青年誓把祖國挽救,
  爭取民族的解放和生存。
  旅澳青年為我國服務,
  終有一天,我們得到凱旋!
  8月12日,以學術、體育、音樂和戲劇界為中心的「四界救災會」成立。該會成員實際還包括了澳門新聞、教育、美術等各方面的人士,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是全澳最活躍的救亡團體。成立宣言力陳日軍暴行:「自盧溝橋事件發生以後,暴敵乘其餘焰,陷我平津,更進而向我全國各地進犯,藉遂其整個併吞之野心。烽煙四起、炮火連天、村舍為兵、災黎盈野、屍橫遍地、血染通衢。其不死於槍林彈雨者,亦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吾人雖不能飛身拯難,亦當盡全力輸財……」四界救災會成立後。按期出版《救災特刊》。組織宣傳隊和慰問團到鄰近中山縣各區鄉村開展宣傳動員工作。極大地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當時中共東南特委組織部長吳有恆在總結澳門群眾工作時指出:「黨所能夠掌握領導的一個大的、公開的、合法團體是澳門四界救災會。」
  七七事變後,澳門同胞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抗日救災的宜傳工作。例如澳門婦女界救亡團體邀請著名的抗日愛國「七君子」之一的史良女士到澳指導工作。史良在平安戲院全澳婦女界為她舉行的歡迎會上,發表《抗戰與婦女》的演講,闡述抗戰意義,還在各界作報告。史良當時還把自己在上海八一三抗戰中受傷的照片送給杜嵐女士。這兩張照片現已贈送抗戰館。
  前鋒劇社組織下鄉宜傳,演出《放下你的鞭子》、《血灑盧溝橋》等抗日題材的劇目。不少劇院、戲院相繼上映反映抗日的電影《淞滬抗戰》、《最後關頭》、《前進曲》、《收復失地》等。
  1942年1月16日,以達用國語講習所第17屆畢業同學為中心成立了抗日團體「修社」。該社除開展國語運動外,還舉行演唱抗日歌曲、傳閱抗日書刊等活動。他們創作了修社社歌和一本抗日歌曲集。
  此外,澳門知行學校學生寫了200多封慰問信。慰問前方將士。1942年12月,澳門中華教育會會長梁彥明因積極推行愛國教育。宣傳抗日救國,被日本特務暗殺,為抗戰事業而獻身。
  澳門知名報人陳天心在30年代創辦的《大眾報》。「在抗戰前半段,以報紙作為宣傳陣地,盡力推動澳門同胞的救亡運動;到抗戰後期澳門處於惡劣的政治環境中。該報抗拒敵偽的壓力,始終穩守民族大義的立場,非常難能可貴。」
  除《大眾報》,還有《朝陽日報》、《華僑報》等,因日本在澳門設有領事館。澳葡當局又不願得罪日本人,新聞檢查較嚴,不允許有抗日字眼,凡涉及此,均用「××」號代替。有些稿件臨到出版時被撤了下來,被迫只有開「天窗」。所以在澳門查閱抗戰時期的報紙時,常常看到這種現象。就是開「天窗」也要出版,表現了報界人士不屈不撓的對敵鬥爭精神。
  三義賣籌款捐輸抗戰
  抗戰期間,澳門同胞積極開展義唱義賣、勸募、籌款、勇躍捐輸、獻金救國等一系列活動,支援祖國的抗日戰爭。
  1932年,發生了日寇武裝侵犯上海的一二八事變,駐防淞滬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澳門各界人士於2月中旬成立了「籌贍兵災慈善會」,以各種形式籌款捐輸。當時澳門的幾家中文報紙都相繼報道了平民百姓踴躍捐款。殷商慷慨解囊的愛國行動,例如殷商畢侶儉、許祥等各捐3000元,鏡湖醫院職工捐四成當月工資,岐關職工甚至捐一個月薪水助賑。一二八淞滬抗戰之時,正值寒冷季節。「鏡湖醫院勸各商捐棉衣食品。還帶頭捐,5000元,並捐助棉衣、食品、藥物等件,寄滬散賑」。
  七七事變後,澳門同胞更是全力支援祖國前線,籌款方式包括:發動獻金運動、捐獻運動、「一仙(一分錢)救國運動」等。還通過舉辦遊藝會、體育比賽、義演、義賣,擦鞋者義擦、人力車夫義拉等方式籌款。「澳救會」的籌款工作做得最為出色,1937年11月7日,國民黨中央僑委曾致函該會,稱贊該會「同仇敵愾,踴躍捐輸,至足嘉佩」。
  從1937年到1940年三年多的時間裏,澳門同胞共進行大小募捐活動100多次。1938年和1939年,澳門各界舉行兩屆「八一三」救國獻金活動。其中1939年的「八一三」獻金活動,「三天就籌得國幣近十萬元」。四界救災會全力協助各界救災會開展獻金活動,曾派人到當時著名的花街——福隆新街等地發動妓女們(當時亦稱「歌姬」)參加獻金愛國活動。不少妓女熱烈響應,不僅捐出了金錢現鈔,還把戒指、金項鏈及首飾等物慷慨捐獻。當時的澳門報刊曾以《商女也知亡國恨》為題。報道了她們熱烈捐輸的愛國行動。《華僑報》還以《歌姬竟捐爭奪冠軍》的標題進行報道。
  筆者在澳門徵集到一張1938年的電影海報,在其背面印有澳門臘味行同仁義賣的消息:自九一八國難迄今,舉國同胞茹辛嘗膽,莫不水深火熱急若燃眉,而盧溝橋抗戰年餘,我國同胞東走西奔,到處皆慘罹煙彈,死者已矣。而生者方待救倒懸,是以僑海同胞深憂國難。發起義賣……」這段摯熱文字代表了澳門同胞的共同心聲。
  前方將士缺少什麼,澳門同胞就千方百計募捐什麼。他們響應李宗仁的籲請。積極募集雨衣,膠鞋等,以解決前方將士的雨季作戰之需。為此,李宗仁、白崇禧及廣西省主席黃旭初聯名寫信對此深表謝意。當時的澳門報紙還有澳門同胞募捐短衣短褲、蚊帳等送往前線的大量報道。
  1938年5月8日,盤踞於大小橫琴島一帶的日軍。乘坐橡皮艇企圖登陸中山洪灣,被中國守軍奮起擊退。澳門同胞慰問團攜帶著澳門熱心人士捐輸的大批食物和藥品等慰勞物資,冒著敵機空襲的危險。到前線慰勞抗日將士。並向他們贈送了「衛國為民」、「守土殺敵」兩面錦旗。珠江三角洲的抗日遊擊隊也曾得到澳門同胞在藥品等方面的支援。
  在抗戰爆發一周年紀念日的1938年7月7日,全澳飲食行業舉行素食籌募。出售印有「毋忘七七」字樣的素包子及其他素食,激勵人民奮起抗戰。
  9月3日至10月13日,全澳各行商舉行了一次為期40天的義賣活動,先後響應的店鋪達百多家,共籌集款項折合國幣9萬多元。在其中的一次義賣活動中,中央不夜天酒家別出心裁。製作有特色的「救國翅」、「救國點心」。以競賣形式進行,到場的紳商和熱心人士紛紛以高價議購。
  澳門同胞還踴躍購買各種救國公債。筆者徵集到1938年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澳門分會的公函信封。上面印有下列字樣:「暴敵侵淩,世界切齒。購債救國,抗戰到底。救國自救,勝利屑己。購債愈多.國防愈偉。同心制敵,何敵不靡。勸君購債.一洗前恥。愛國者。必須購買救國公債!要抗戰勝利者。必須購買救國公債!把購買救國公債的意義清楚地告知每一位同胞,澳門同胞積極響應。有一天晚上澳門中央舞場的舞女「義舞」籌款,將當晚收入全部用於購買國內發行的「救國公債」。
  1943年1月,《華僑報》有一篇《馬萬棋捐婚筵席金濟貧》的報道。文章中說:「馬萬祺先生,平素熱心慈善,除捐助各項善舉外,並於去年結婚時,將筵席金大洋五萬元。移作替費。」這筆款項捐獻 廣東戰時婦女兒童教養院。救濟在戰火中受難的兒童。馬萬祺、羅柏心夫婦將婚事從簡,支援抗戰的事跡.在澳門傳為美談。
  四 接濟難民為國分憂奔赴前線報效祖國
  廣州及其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相繼淪陷後,澳門遂成為避難地之一。澳門政府與澳門同胞在青洲、路環等處合辦難民營.收容丁大量逃難到澳門的內地居民,使澳門這個當時僅22.5平方公裏的彈丸之地,從1936年的12萬人,到1939年激增到24.52萬人。澳門同胞想方設法、傾其所有接濟難民。
  澳門救濟難民委員會、婦女慰勞會、同善堂、鏡湖醫院等團體.先後在難民營籌辦難民小學,設保育部、托兒所.還採取施粥和派員慰問等方武,使難民得以維持基本的生活,當時澳門各中文報紙都有大量的報道。例如,各愛國團體經常派人前來慰問。「四界救災會」慰問路環難民時,還送給難民營一幅題寫「國仇家恨」的鏡屏。著名畫家高劍父、關山月先後在澳門舉辦畫展、義賣募捐,接濟難民生活。
  因澳門屬於「中立區」,廣州當局還將澳門列為戰時學校疏散區。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自內地遷入澳門的中學就有30餘所。澳門天主教會等還與流寓澳門的教育界人土積極創辦各類學校,收容內地人澳的青少年入學。「至139年,澳門共有中學和中專學校36所,學生3萬餘、小學140所。學生約4萬」。
  澳門原有的一些學校,例如黃健、杜嵐夫婦執教的漳江中學,積極創造條件擴班招生,還招收夜校學生,想方設法使內地來的學生人校學習。並鼓勵他們學成後回內地服務。1939年7月26日的《華僑報》還登載這樣一條消息,在澳門的中學生中招生.然後把他們送雲南、貴州等後方的軍事學校培訓。為部隊輸送軍事人材。
  日本侵華期間,不少澳門同胞還直接回國參戰。馳騁於戰火彌漫的抗日戰場上。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澳門柿山結義堂的開山祖師李福五,是武林高手,身懷絕技,他雖年過40,卻毅然報名從軍。他化名李達,參加了十九路軍的大刀隊,在鄭維揖部當教頭,開赴上海前線殺敵。大刀隊在當時名震四方。使日寇聞風喪膽。李福五經常帶領大刀隊夜半三更出動,摸進敵營殺敵。與日本鬼子進行肉搏戰。
  1938年10月12日,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向廣州進犯,華南局勢空前嚴峻。為保家衛國,四界救災會於15日立即召開全澳青年團體聯席會議.協商發動青年回國參加戰地服務。10月21日,澳門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正式成立。由廖錦濤任團長。澳門的教師、學生、工人、職員等報名參加服務團者十分踴躍年齡最大的只有24歲。最小的才13歲,他們當中不少人是拋開優裕的生活環境。毅然參加服務團的。當時的《華僑報》有篇《遺書父母,六青年投軍去》的報道,其中寫到有位鐘少卿的生得兩木蘭。都參加「回國服務團」,並為此感嘆道:「民氣如斯,中國複興可期矣。」到1939年9月為止。「回國服務團」前後共派出7個隊赴西江、東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參加抗戰工作。「回國服務團」還編輯《戰訊》刊物。報道隊員們的戰鬥生活。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出身於澳門一個貧苦的漁民家庭,先後到廣州、北京、上海和巴黎學習音樂。1935年。他投身到火熱的抗日救亡運動之中,創作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救國軍歌》、《保衛盧溝橋》、《黃河大合唱》、《延安與八路軍》等。他用歌曲來與日本帝國主義作鬥爭,用音樂為抗戰吶喊,成為時代的號手。
  當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在中國上空肆虐時,曾參與研製「樂土文」號飛機的機械師吳勢,立即應召從澳門到南京,出任中央航空委員會運輸大隊機械長,日日夜夜搶修飛機。澳門青年蔡志昌、林耀等。紛紛投考航校學習。還直接駕駛飛機參加戰鬥。後兩人在與敵機交戰時均不幸犧牲,血灑長空。
  澳門青年李壽南先到滇緬公路服務。後到十四航空隊做地勤工作。柳志彬開車穿梭於滇緬公路.參加戰時運輸。何少初到昆明呈貢機場開車……
  1942年,鄰近澳門的中山縣五桂山成為抗曰民主根據地。中山抗日遊擊隊在這裏利用熟悉的地理環境狠狠打擊曰寇。一批批的澳門青年來到五桂山。參加抗日鬥爭。遊擊隊專門為這些青年開辦訓練班。當時任一支隊隊長的歐初常去給他們上課,參加的青年較多,其中有李成俊、賴冠威、李鐵等。李成俊當時化名李加。他曾率領10多名男女同學投奔五桂山抗日遊擊隊。至今李成俊還保存著當。年的學習書籍和宣傳材料。李鐵在澳門鏡湖醫院畢業後。在黨的指引下.投奔五桂山抗日遊擊隊。在二支隊任衛生組長。她現在仍保存有當時用的湯匙、綁腿帶、軍帽等物品。當時與她前往的還有曾還同學,她在第一支隊衛生隊任副隊長(以上兩人均健在)。
  進步青年林鋒,1936年初,曾隨包華同志到廣州創辦《南國青年》刊物,後因經濟困難停辦,返回澳門,曾任四界救災會理事。1938年5月參加中國共產党,11任澳門工委書記。1939年5月到廣東參加遊擊隊,曾任珠江縱隊獨立第三大隊大隊長。
  抗戰時期,劉幗趨醫生在中山縣三鄉,選擇水陸交通方便而又較僻靜的地方開設平嵐博愛醫局(醫院),五桂山區遊擊隊的同志們負了傷。染了病,都到這裏來醫治,使其成為遊擊部隊的秘密後方醫院。這位優秀的愛國民主人士,無私地幫助我抗日遊擊隊,贏得了五桂山區抗日根據地指戰員們的尊敬和愛戴。稱她為崇高的白衣戰士。
  有許許多多澳門同胞在回國參戰中,英勇地犧牲了。例如在五桂山遊擊戰中犧牲的有青年學生柳兆懷、青年教師陳衡葆等。紀中學生鄭誠之。1945年5月間在中山縣三鄉被敵偽軍包圍。戰鬥到彈盡糧絕。最後高唱義勇軍進行曲,慷慨捐軀。賴冠成(又名賴達),曾參加五桂山遊擊隊,後到東江縱隊。在戰鬥中被俘。死於獄中。行易中學學生胡兆基參加澳中縱隊。1944年在戰鬥中犧牲。青年教師馮劍青在反擊敵偽的戰場上殉國。夜校學生陳君芝在抗日遊擊戰爭中獻出了寶貴生命。還有廖錦濤、陳少陵、李靜山、歐日良……這些澳門同胞,都倒在了抗日的戰場上,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濠江兒女報效祖國的絢麗篇章。這些為祖國捐軀的英雄志士,將永遠受到祖國人民的懷念和敬仰。
(張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