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書法始終如一——臺灣姑娘蕭琬融在大陸的華麗「轉身」

  蕭琬融,臺灣高雄人,現居成都。現爲成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蜀都書畫院理事、蓉台書畫社理事、成都海外聯誼會會員、中華文化管理協會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會會員、成都廣播電視大學特聘書畫教師。
  蕭琬融師從臺灣院體派工筆畫家蔡顯裔先生、臺灣標準草書學會常務理事蘇見來老師、蜀中書法大家謝季筠老師等。
  她的作品《蜂舞芙蓉圖》入選第十三届全國美展,書法作品連續入選第三、四、五届「兩岸一家親」書畫交流展。2019年8月於崇州白塔寺碧落書舍舉辦個展「一輪明月耀天心:蕭琬融弘體書法作品展」。
  「18歲時我去了一次北京,當時就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來大陸發展。」11月中旬,成都天府新區「知遇齋」書畫工作室內,蕭琬融正爲一幅工筆荷花上色。眼前這位溫婉的臺灣姑娘,5年前是高雄市的口譯員,如今是成都小有名氣的書畫家。
  蕭琬融今年31歲,臺灣高雄人,自幼學習傳統書畫。她與四川的緣分始於2010年,在高雄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中結識了一位四川書畫家,並成爲其弟子。2016年,蕭琬融決定將書畫愛好變成職業,買了一張到成都的單程機票。
  蕭琬融說,孔子雲:「『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如果說在臺灣的20多年我追求的是書法中『文』的一面(或者叫書卷氣),那麽來大陸這3年多我開始不斷豐富的就是書法中的『質』(或稱金石氣)。
  由於兩岸歷史、文化上的一些差異,海峽兩岸對於書畫的審美標準上亦略有不同。最爲典型的就是大小問題,臺灣書畫展廳相對較小,各種展覽作品一般也沒有比較大件,手卷、册頁、條屏等小而精緻的作品比較受歡迎,四尺以上作品比較少見;而大陸的展廳大多高大氣派,六尺、八尺整張作品幾乎是常態,巨幅作品懸之髙堂氣勢恢宏。尺寸大小不同也導致兩岸書法風格或者若眼點的不同,小幅作品看的是精緻與細節,而巨幅挑高的作品必備的就是整體的氣勢與强烈的視覺衝力。
  來大陸之前我從未寫過超過四尺的作品,當時很喜歡用精緻的小楷寫手卷,記得寫過一卷《金剛經》,拿去給謝老師看,謝老還專門在前面給我題了『琬融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幾個大字鼓勵我。然後謝老指出我作品裏面的『文氣』是夠了的,但雄強之氣不足,讓我著重如强這點。於是乎我就背上背包,北上訪碑。在一年多時間先後去看了陝西西安碑林諸碑、山東鄒城四山摩崖、萊子侯刻石、泰山經石峪、北齊映佛岩縻崖、曲阜漢魏諸名碑、河南殷墟、袁安碑、嵩高靈廟碑、新安千唐志齋等等碑版刻石,還觀摩了大設的金石拓片,回來之後眼界大開,在藥寫《顔家廟碑》時融入了篆籀筆法,得到了了謝老師的認可。我自己也感覺自己的書法從文弱嬌嫩逐漸走向朴拙健壯,這都是來祖國大陸之後見過大山大河、吸取金石碑刻精華之後眼界與格局逐漸打開的結果。」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探訪山東徂徠山映佛岩。「沿著沒路的荒山往上爬,皮膚被樹枝劃破也顧不上。」看到山頂岩石上的北齊摩崖刻經那一刻,蕭琬融回憶,「覺得一切都很值得,爬這麽遠的山路很値得,從臺灣來大陸很值得。」
  來到成都後,蕭琬融最功將工作室布置在浣花溪畔,緊鄰杜甫草堂。在她看來,成都充滿詩意,擁有千詩碑的杜甫草堂更是詩意厚重。「成都的書畫家特別喜歡詩詞,城市氛圍也很包容,我在這裏汲取了很多能量。」
  平日裏,簫琬融喜歡靜心抄經,對弘體書法研習頗深,也擅重彩工筆花鳥。在成都書畫朋友的指點下,她開始向大陸各地展覽投稿,這樣漸漸闖出了名堂。
  「我贊同古人『師法自然』的創作理念,重視寫生,注重傳承。」蕭琬融說,她是「實戰派」,要看古人看過的書,走古人走過的路,親眼看到碑刻和真迹,親身感受文化脉絡,「這些只有在大陸才能實現。」
  四川是張大千的故鄉,許多臺灣書畫家都曾來川交流,但像蕭琬融這樣直接定居成都的却極少。對此蕭琬融告訴記者,也有臺灣的書畫界朋友想到大陸定居,「我鼓勵他們來,大陸書畫界强調創新,能够開闊眼界。」如今,蕭琬融已來成都5年,早已適應這裏的生活。大部分時間裏,她都待在工作室創作書畫,偶爾也給當地小朋友教書畫,或去外地參加書畫展和文化交流活動。
  在成都,這位臺灣姑娘實現了華麗「轉身」,收穫了事業和友誼。
(川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