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促融

  「在以情促融方面,我們要不斷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强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促進同胞心靈契合。」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3月3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道。
  福建省依據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五緣優勢,長期以來在對台工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尤其在以情促融方面的成績居全國之首。據1926年的統計顯示,臺灣的漢族移民中,福建人約占83.1%。這些早年移民到臺灣的福建籍民衆,將其自身的民族風俗、宗教信仰也一幷帶至臺灣,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及與臺灣本土文化的融合,當前已成爲臺灣本土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響著臺灣青年一代的思想。
  打造閩南文化藝術中心,强化兩岸共同文化符號的情感連結
  大陸與臺灣血緣相親、文緣相承、文脉相通,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共同體,有著許多共同的文化符號。兩岸分享清明祭祖、中秋賞月等共同的傳統節日習俗,關公、媽祖等共同的民間信仰,中醫、針灸等共同的醫療養生理論。閩南文化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是移民文化的濃縮,是方言文化的展現,是海洋文化的投射,雜糅百態,最終培養成了這一兼具多重特色的特殊文化形態。閩南文化流播到大陸東南、臺灣地區、東南亞以及美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福建厦門是傳統閩南文化及其現代形態的中心載體。閩南文化在兩岸及國際的傳播可以成爲厦門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特色城市影響力的寶貴資源,而厦門的經濟、文化和在兩岸及國際的影響力具備了打造國際閩南文化中心的條件。
  近年來,厦門作爲閩南文化的中心地帶,開展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活動,如海峽論壇、閩南文化研習營等,在推動兩岸閩南文化交流層面取得不俗成就,奠定了兩岸文化藝術交往交流的堅實基礎。未來,福建可以厦門爲中心,輻射厦漳泉打造國際閩南文化藝術中心。重點突出閩南及兩岸文化史展覽與文化遺址保護。
  厦漳泉是臺灣文化播遷的源頭之一,留存有大量豐富的能反映閩南文化演變軌迹和兩岸文化傳播路徑的歷史遺迹,這些珍貴遺存就是兩岸同胞情感聯結最重要的證明,其深厚價值值得進一步發掘。
  除了莊重嚴謹的文化展覽及學術論壇以外,輕鬆活潑的現代文娛活動也是傳播閩南文化的重要手段。通過文化匯演、閩南語歌唱比賽、傳統戲曲展演等群衆喜聞樂見的方式,文化將在潜移默化間傳播開來。
  利用數字文化平臺,塑造兩岸青少年日常的共同情感經驗
  經過多年的交流,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已經逐步擺脫初期的「粗放型」交流模式,即以瞭解歷史現狀爲主,轉向側重情感心靈層面的「精緻型」交流,更加注重心靈層面的理解、包容與共識。
  從實際來看,兩岸青年在溝通話語、流行文化、現代價值等領域都具有很好的契合性,爲情感交流奠定了基礎。通過近年來實施的「體驗式交流」來看,兩岸青年不僅可以成爲好朋友,甚至能變成戀人、夫妻,構建出更加深刻的情感紐帶。凝聚親情、延續鄉情、共叙民族情是深化兩岸青少年交流的重要途徑。
  對臺灣青少年而言,於中華文化符號傳統傳播語境之外,他們還與大陸的同齡人一起共享著TFBOYS的歌曲、姜文的電影、《延禧攻略》的驚心和辣條的「勁爽」。兩岸文化符號的同構,飽含深厚的人文情懷,是「兩岸一家親」的情感連結,爲開展兩岸青年文化交流奠定了厚實基礎。要充分發揮好這些存在於臺灣青年日常生活中數量龐大的共同文化符號的情感連接功能,維護好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對台青年文化産品輸出和主題交流活動等渠道和平臺。
  我們確實無法介入島內青年的成長和教育問題,但技術賦權打破了信息傳播的壁壘。數字文化給傳統文化和集體記憶帶來了保存、創造以及有效傳播的可能,也給兩岸青年的持續交流帶來了新的契機。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創造出更多産品去吸引兩岸青年參與其中,拉近彼此的距離,這些産品本身就是兩岸青年的共同生活經驗,對於未來的兩岸心靈契合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以情促融在數字文化時代,可以靠這些互聯網媒體平臺,新一代的青年文化具有强大的勢能,他們很有效。
  首先,可以利用好短視頻平臺。現在各地的愛國情緒都很高漲,可以結合抖音、快手等平臺,用短視頻凝聚熱情。其次,利用台青講好大陸故事。可以考慮依托湖南衛視或愛奇藝現有的節目去做細化。島內調研數據顯示,臺灣青年非常喜歡《嚮往的生活》等這類人文關懷突出的節目,《奇葩說》等趣味辯論性節目也有很大的受衆面,直接討論兩岸非敏感議題,也是不錯的選擇。再次,視頻網站可以跟島內好的文創廠牌合作,幫他們在兩岸做推廣,既開拓了市場也强化了島內青年的加入。
  發揮民間信仰的粘合作用,率先實現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回顧兩岸民間信仰交流,是在媽祖的信仰崇拜下推動臺灣媽祖廟屢屢挑戰當時國民黨當局政治禁令,由民間信仰的力量突破政治封鎖,自下而上向臺灣當局施加壓力,迫使臺灣當局不得不調整相關政策,最終才形成了「官不通民通,民通以媽袓爲先」的局面,此過程充分顯示信仰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和巨大社會力量。
  民進黨2016年再次執政後,蔡英文當局推行臺灣民間信仰「去中國化」,試圖在民間信仰層面切割兩岸文化臍帶、掌控島內民間信仰主導權、加强對臺灣宮廟的控制,謀求實現臺灣民間信仰的全面「獨化」,但遭到强烈的抵制。2017年環保署部門爲了環境保護推動「宮廟减香」政策,當時引發大批宗教界人士不滿,甚至激起全台宮廟上凱達格蘭大道集結抗議,這件事造成蔡當局執政以來面臨的最大危機。即便是2019年底强行通過的「反滲透法」也阻擋不了海峽兩岸媽祖宮廟連綫祈福共同抗「疫」、「兩岸同祈福神農佑中華」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綫上交流活動等。
  要實現以情促融和心靈契合,民間宗教信仰是重要的途徑。臺灣地區,媽袓文化的信仰者約有1600萬人,其中不乏廣大青年群體。臺灣同胞組團赴閩進香,也可以視爲是尋找群體歸屬的寄托,進一步升華,就可能趨向於閩台文化的認同和對中國、中華民族的認同和歸屬。即便在2020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銅陵關帝廟金身首次赴台繞鏡巡安,歷時77天,繞鏡21個縣市,210座宮廟參與其中,對臺灣信衆影響巨大。這些都體現了臺灣同胞强烈的「人同袓,神同緣」的祖籍之思、故土之念,這種信仰的認可無形中增强了儀式感。
  以情促融是福建的先行優勢,也是未來的努力方向,是實現兩岸融合發展最扎實穩定的人心基礎。閩台在多種宗教信仰上具有共同點和聯繫渠道,豐富深厚的宗教文化與民間信仰資源可以成爲兩岸宗教信仰文化聯繫的重要渠道。通過閩台相關民間基金會或媽袓文化融合發展協會,設立媽祖文化融合發展合作項目,把臺灣地區信仰媽祖的青年群體吸收過來。還可以福建省爲中心載體建設兩岸宗教文化與民間信仰交流平臺,具體形式包括兩岸宗教信仰實踐的交流、宗教學術文化研究、宗教信仰文化的旅游産業鏈、宗教信仰文化與兩岸共同價值觀傳播等。
  除了閩南文化,福建還可以細化文創領域,將紅色文化、茶文化和民俗文化注入文化創意産業中,在相關地區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以及産業園區。充分利用數字文化平臺,塑造兩岸青少年日常的共同情感經驗。要讓臺灣青年認識到伴隨他們成長的這些文化符號,臺灣有,大陸也有,繼而讓他們認知到這些都是屬於中華文化的範疇,本身就彰顯了中華文化。最終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就是中華文化圈中的一份子,體認到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
  「統一不是形式上的統一,而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心與心能够完全互相接受。」習總書記多次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在以情促融的過程中重塑兩岸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創造兩岸璀璨文化。
(晨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