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預報儀器為主 系統開發空間很大

  【本報訊】氣象局局長梁永權稱,過去二十年氣象系統有大進步,主要在監測上,例如衛星雲圖的解像度越來越高,但在預報系統開發上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不是硬件能否運算的問題,而是系統要如何編寫,這也是全球面對的問題。
  他指出,氣象局過去已引入一套由鄰近開發的暴雨預報系統,該系統已獲世界組織認可。然而,該系統的準確率仍只有2成至3成,7成是虛報或報不到。重申氣象局不只靠機器和系統,如果有相關設備的協助,在作出決定時會更有把握,不會被人質疑某同事在預報方面較進取、某同事較保守的問題。
  有“氣象迷”指出,當局不能過分依賴儀器,預報員要有其專業性。其每日返工前都看雷達圖,上月22日於珠江口西面,有明顯的對流雲團吹向澳門,質疑當局在上午7時50分才改發紅色暴雨警告。
  梁永權表示,預報員除使用和解讀儀器外,十分認同氣象預報或局方的領導須有主觀的專業判斷。但在遇到極端天氣情況下,儀器評估可能會更加客觀,強調儀器在現今的氣象預報上仍佔主要角色。
  當局在上月22日清晨6時20分發出未來2小時狂風驟雨提示。22日和23日雖然都是紅色暴雨、雨量相若,但每次成因各有不同,23日的數據較前一日好,不能一概而論。
  近年經常有數十年一遇的天氣狀況。梁永權稱,根據過往記錄,由天鴿、山竹、海高斯等,4年內發出3次十號風號,過去未曾出現這般頻繁情況。強降水的數次亦較以往頻密。預測極端天氣有增加趨勢,居民要有心理準備。
  有意見稱信自己隻眼仲準過預報?梁永權指出,夏季的對流雲面積較細,他以周一自身上班途中為例,經過高士德有密雨,但到了外港碼頭無雨,之後過友誼橋就很大雨,到達氹仔後無雨,再望向舊橋和西灣橋又好好天。降雨的時空分佈,好難說某一個區份會下雨。
  有意見認為不如用香港或者珠海的預報數據?梁永權回應稱,當局與港珠氣象部門交流相當頻密,亦會利用他們的數據。至於邊度較準?他指出,是經過長期觀察或是印象式,都有進一步討論空間。
  氣象局氣象處處長曾秀樺表示,澳門與世界一樣有持續暖化情況,本澳過去數年的平均氣溫屢創新高,今年2月、3月和5月的平均溫度較正常高。她提到,本澳出現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其中1月沒有雨是異常,但6月1日全日總雨量達已遠超過去6月份平均的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