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參與鄉村振興的政策支持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决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其中明確提出,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持續出臺實施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讓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參與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作爲推進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具體舉措之一,2021年3月17日,國務院台辦、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等11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支持臺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農林22條措施」)。這與「惠台31條」「惠台26條」等一脈相承,都是貼近基層臺胞需求,助力臺胞升級發展,更好地融入到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來。
  政策支持帶來新亮點
  陸續出臺的「農林22條措施」等支持性政策聚焦臺胞台企關心的普遍性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更不乏諸多合作亮點,這些讓臺胞在大陸鄉村振興中可以大有作爲。
  一是發展「農業+」新業態。
  鄉村振興需要積極推廣「農業+」新業態,在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上,發揮兩岸各自優勢,提升農業生産、經營、管理與服務的現代化水平,協同建立現代農業産業體系。
  比如,在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基礎上,可以借鑒臺灣精緻農業是展道路,發展「農業+旅遊「農業+生態」「農業+旅遊」「農業+互聯網」等新業態,探索農産品精深加工、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領域,促進現代農業理念技術與市場供需關係的良性互動,充分催生市場需求,適時打造兩岸農業合作品牌,以互聯網技術延伸農産品的生産鏈條,積聚品牌效應,打開産品銷路,從而促進兩岸農業合作。
  「我們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台農弟兄在政府帶領下,有效結合大陸農戶百姓,將農業生産與綠色生態觀光、休閑旅遊度假元素相融合,讓農血多元多樣發展,讓農業發展更加可獲利、可持續。」(福建漳平市台創園台農)
  二是打造共同市場。
  臺灣目前的農業技術和理念居於領先地位,但自身地域狹小,種植規模、市場空間等都十分受限,加之自然灾害頻繁,市場前景並不樂觀。而大陸地大物博,勞動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兩岸農業各有所長,互補性極强,若能合作雙贏,前景無限。
  目前,農業農村部已經批准建立了15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28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經過多年建設,已經成爲臺胞台企到大陸投資農業的首選地,成爲兩岸農業融合的橋梁紐帶。尤其在福建省內,台商對農業項目的投資已經形成了一批優勢集中的閩台農業合作區,如漳州市漳浦縣和漳平市永福鎮的臺灣農民創業園成爲袓國大陸最大的臺灣高山荼生産基地。
  兩岸農業合作的核心是資源要素的流動與整合,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龍海市的農産品加工産業群、仙遊縣的甜柿種植基地、東山灣的漁業合作密集區、厦門市和南安市的臺灣農産品集散地……從最初良種的引進到新階段的項目投資,實質就是對兩岸農業資源進行重新整合。
  三是科技賦能農業。
  智能農業是集互聯網、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爲一體的新型農業業態。發展智能農業對於提高農業生産標準化水平,提升農業企業的標準化種養、現代化加工、電商化經營和專業化服務水平,促進農産品安全,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實現農業産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
  大陸智能農業步入發展快車道,尤其在物聯網技術應用、農産品電子商務發展等方面優勢凸顯。而臺灣智能農業在良種選育、良種技術推廣,植物工廠培育以及食品可追溯的發展與應用等方面先行一步。由此,兩岸在數字智能的農業技術方面大有合作空間。
  比如,在農機設備的科技創新上,福建省在《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産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中提到:加强與臺灣農機同業公會互聯互動,學習借鑒臺灣農機裝備發展先進技術經驗,積極創建閩台農業融合發展(農機)産業園,吸引臺灣農機企業來閩發展,支持台資企業在閩投資生産適宜丘陵山區作業的農機裝備。
  又如,可以擴大和穩固民間科技交流協商機制和共建機制,兩岸農業科技合作領域已發展到農業生産、深加工、銷售流通等環節,既有技術引進,又有技術合作研發,既有農業貿易投資,又有科技人才的培養交流,海峽兩岸農産品博覽會、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等活動的連續舉辦,爲兩岸農業科技合作提供了有力、高效的技術支撑。
  四是合作打造文創産業。
  臺灣在文化創意旅遊方面發展得比較成熟,已經有不少臺胞將這方面的經驗帶到大陸,對大陸的鄉村進行改造和保護。
  「在閩台青已經在福建的鄉村建設中開始大展拳脚。我認識一些來福建的臺灣青年,他們到福建已有幾年的時間,專門從事鄉村建設方面的工作。他們將臺灣先進的理念、方法和技術,同福建當地鄉村的一些特色相結合,受到當地政府和百姓的歡迎,做得很成功。我還認識一個做民宿的臺灣團隊,他們在福建的很多鄉村搞民宿,不僅將這些民宿做成了網紅民宿,而且還把當地的民宿經濟帶了起來。」(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台聯副會長梁志强)
  傳統文化的繼承是鄉村文創産業發展的前提,兩岸可以携手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價值,借助鄉村文化的力量,賦予三農新內涵。比如,組建兩岸文創産業專業策劃開發團隊及機構,將臺灣文化創意與大陸鄉村文化資源相結合,打造具有兩岸特色的鄉村文化産業園區,優化鄉村文化産業布局,對現有的優勢文化創意品牌進行整合營銷與品牌推廣。還可以將現代元素與傳統元素相結合,不斷改變傳統的經營與管理思維模式,打造具有濃厚鄉土味的品牌,發展特色農産品。
  政策性支持的優勢
  「農林22條措施」最重要的是給臺胞台企參與鄉村振興指明方向,並鼓勵臺胞台企抓住機遇、升級發展。
  細看條款可知,支持臺胞台企發展鄉村特色農業、林草生態產業,參與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參與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友面的研發創新、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政策內容基本涵蓋了臺胞台企在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各個方面,並就涉農涉林資金補助申請、深化台企與農墾企業合作、加强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爲臺胞台企提供有力支持。
  「農林22條措施」一經公布即受到臺胞台企的紛紛點贊,他們充分肯定措施的接地氣、有針對性、涵蓋面廣、支持力度大,爲臺胞台企參與大陸農業林業高質量發展及鄉村振興創造更好條件、提供更多機遇。
  「非常感謝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出臺『農林22條措施』,這可以營造寬鬆的經營環境,讓臺灣農民弟兄安心投入、全力發展,並爲促進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動『三農』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福建某台農)
  「大陸出臺『農林22條措施』,對臺灣農業的支持讓我們看到了更好的前景,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有政策上的鼓勵,臺灣同胞帶著農業方面的經驗來大陸這個大市場發展,會有更好的機遇。」(廣東某台農)
  政策性支持的完善
  在合作參與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兩岸青年充分發揮了創造力與協作精神。一些臺灣鄉村建設的理念通過臺灣建築師在大陸得到實踐,而大陸的鄉村建設爲他們提供了廣闊空間,這於雙方來說都是好事。
  「臺灣地方發展的理念强調以人文故事延續空間生命力,大陸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讓我有靈感去勾畫美麗鄉村。我們在大陸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找到完美契合點。」(福建某台農)
  但是,臺胞的薪酬待遇機制、溝通交流機制和個人成長機制仍然存在一定障礙。若能進一步完善,則可以滿足臺胞參與鄉村建設中的生存需求、關係需求和成長需求,促進他們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實現全面成長,並長期參與鄉村公益事業,幫助鄉村實現振興。
  例如,政府可以在資金支持、平臺建設、機制創新、提升技能_、改善創業環境等方面給予臺胞相應的支持。發動各部門針對人才制定需求清單及配套激勵政策,實施精准施策、精准引進。吸引、支持臺胞較多的企業在高校建立涉農基地、機構,依托開展各類培訓。企業以社會團體的形式設立服務鄉村建設的平臺,政府給予資金支持,再依靠此類平臺去支持更多的臺胞參與鄉村振興。
  未來,鄉村振興領域將會成爲兩岸融合的新舞臺,這是一個巨大的利好,也是時代賦予的好機會。臺胞可以結合大陸市場優勢,對接大陸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把握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新機遇,成爲大陸現代化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晨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