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立陶宛事態背後之深層意涵

  台灣當局「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宣布,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代表機構,名稱爲「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各項籌備作業正陸續進行中。吳釗燮強調,這是繼索馬利蘭之後第二個以「臺灣」冠名的代表處,亦是繼斯洛伐克之後,相隔十八年再次於歐洲設處,更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邦交國中,目前以「臺灣」冠名設處的首例。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重申,中方堅決反對建交國和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反對建交國同台灣互設所謂「代表處」。「我們敦促立方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恪守建交承諾。我們也正告台灣當局,『台獨』是死路一條,任何妄圖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圖謀,都不會得逞」。
  隨後,趙立堅又針對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在推特發文表態,美方歡迎臺灣擴展國際夥伴關係與因應共同挑戰的努力,表示「我們贊賞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成立」,及美國在臺協會亦透過新聞稿表示「美國肯定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設立協議,所有國家都應享有與臺灣締結更緊密關係及拓展合作的自由。」等錯誤言論,指出美方應該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在涉台問題上謹言慎行,停止助台拓展所謂「國際空間」,停止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
  台灣民進黨當局此舉,固然是其「切香腸」式的「台獨」圖謀的大暴露,但基於立陶宛的歷史背景,而不應將之視為民進黨當局「例常」的「謀獨」行為及伎倆,而有必要思考其深層因素,及民進黨當局有別於其慣常的「謀獨」新動向。
  實際上,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信號。不要看立陶宛只是一個人口只有二百八十多萬的小國,但其背後的政治背景和現實卻是值得高度警覺的。
  其一、立陶宛曾經間接為民進黨的勝選作出了「貢獻」。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三日,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脱維亞等三小國,雖然人口總數僅八百多萬,卻有二百萬人手牽手,從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歌謠祭廣場,經拉脫維亞首都裡加的自由紀念碑,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鐘塔,牽起全長五百九十公里的「波羅的海自由人鏈」,要求前蘇聯撤離及獨立建國。隨後不久,這三個國家都先後宣佈獨立。因此,波羅的海三小國當時的行為,其實就是一項分裂國土的「顏色革命」行動。
  台灣地區的民進黨,在選戰過程中就曾仿效過立陶宛等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的這個經驗及做法。二零零三年「連宋配」組成後,氣勢猛烈,民調高漲,嚇壞了爭取連任的陳水扁。民進黨秘書長李應元就與幾個「獨派」團體及李登輝合謀,籌劃在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八日亦即「二二八事件」紀念日這一天,舉辦「二‧二八百萬人手護台灣運動」。具體形式是,在活動當天下午,組織一百萬人手牽手排成一列組成「人鏈」,北起基隆和平島,南到屏東鵝鸞鼻,在西岸公路沿線蜿延約五百公里。在沿線的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由當地政府民政局、教育局等公權單位出面,動員組織當地民眾、學生屆時參加該項活動。而在泛藍執政縣市,則由民進黨、台聯黨的當地基層及黨籍「立委」服務處出面組織,發動其黨員和支持者參與。每個縣市的具體執行機構,都被層層下達了指標。二時二十七分,由陳水扁、李登輝在苗栗市攜手主持啟動儀式,先向中央山脈高呼「台灣YES!」,然後在二時二十八分一齊轉身,面向中國大陸方向齊喊「NO!」該項活動變相成為有史以來最大型的造勢動員活動,而成為陳水扁的民調從谷底攀升的轉折點。
  在籌辦過程中,其文宣資料就更為露骨。該文宣資料聲稱,波羅的海三小國人口總數僅八百多萬,比台灣來得少,而其地形也不如台灣。例如立陶宛的人口總數只有前蘇聯的百分之一點五,土地只有千分之三。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自己的武力,也沒有海峽屏障,蘇聯戰車可以長驅直入。但他們不畏懼蘇聯,憑著一顆執著的心,以三國二百萬人的手,牽起全長五百九十公里的「波羅的海自由人鏈」,要求前蘇聯撤離及獨立建國。該文宣資料竟然囂叫﹕波羅的海三小國都敢不畏強權,勇敢的向世界喊出要求獨立建國,台灣的地理環境比他們優,條件比他們好,為何不敢勇敢的要求獨立?以百萬台灣人民的雙手牽結起來,藉此向大中國勢力表達台灣人民「要和平、反飛彈」、「要民主、反併吞」的意念。波羅的海三小國兩百萬人民手牽手結成「人鏈」抗議蘇聯佔領,並獲得獨立成功,已証明人民挺身而出對侵略與暴力的明確反對,是保衛家園最有力的一道防線,而台灣也正可藉「手護台灣」行動與「防衛性公投」,向中國說「不!」……云云。
  正是該項活動,不但是煽動起部分台灣民眾的「台獨」意識,而且也扭轉了陳水扁民調落後的被動局面,其後「陳呂配」的民調就一直超越「連宋配」,其功能軌跡就有如十六年後,蔡英文以販賣「芒果乾」扭轉其落後民調的情況一樣。再加上涉嫌「自導自演」的「兩顆子彈」事件,陳水扁終於以微弱多數票獲得連任。
  因此,民進黨當局拿立陶宛來說事,其「謀獨」的意向就更為明顯,而且爭取實現民進黨長期執政美夢的意願就更為強烈。
  其二、也要效仿立陶宛做「反中」的「領頭羊」。立陶宛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三國,二戰期間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一九九一年才正式脫離蘇聯獨立。因而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普遍都「反共」、「親美」,會更多地從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等方面來考慮問題。立陶宛近來就曾多次出頭針對中國,包括無理批評中國的新疆政策,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跨區域合作機制「17+1」,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機場使用中國企業生產的行李安檢設備等。顯然,民進黨當局是極為欣賞立陶宛的強烈「反中」態度,才選擇在該國設立首個打出「台灣」旗號的「代表處」,展示向其「學習」的意向。
  其三、民進黨當局籍此表達甘願充當美國「圍遏」中國的圖謀的「馬前卒」的心態。立陶宛决定打「反華牌」,主動跳到反華前綫,扮演美國「馬前卒」的角色,跟隨美國亦步亦趨的結果,更是美國要利用立陶宛分化瓦解中國「朋友圈」,讓甘做大國博弈的籌碼的必然。立陶宛退出「17+1」,就是針對中國的典型「退群」行為,有利於美國在中東歐地區構築「圍遏」中國的「高牆」。而民進黨當局則以在立陶宛建立首個以「台灣」為稱謂的代表處,就是表達也要做「反中領頭羊」的心境。
  看來,北京也得「出手」,挖走台灣當局的一兩個「邦交國」,才能發揮阻嚇及懲罰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