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體育運動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鄒玖勝

  四年一屆的奧運會落幕,國家隊獲得三十八面金牌、三十二面銀牌、十八面銅牌,圓滿收官。這輝煌成績無疑是值得全國人民包括澳門市民驕傲和自豪的。另邊廂,香港代表隊亦在東奧會上取得一金、兩銀、三銅的歷史佳績,可謂可圈可點,惟同為特別行政區,由於歷史因由,澳門運動員至今從未能踏足奧運舞臺,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根據資料顯示,澳門的體育發展已有頗長時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反殖民主義成為全球的一大潮流,很多殖民地紛紛獨立。新加坡、牙買加、英屬圭亞那等英屬殖民地甚至率先參加了1948年的倫敦奧運會。順應這個趨勢,國際奧會在1950年通過決議,接受殖民地以獨立身份加入成為會員。英屬香港也在1951年2月提出申請,3個月後就獲得了接納。不過,同樣屬於殖民地的澳門就沒有把握好申請加入國際奧會的「黃金時機」,直到1974年才得到葡萄牙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批准,以獨立名義參加國際體育組織及賽事,但那時本地的體育組織體系尚不成熟,也未跟風申請加入國際奧會。
  隨著社會發展及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數增加,澳葡政府在1987年5月18日成立了澳門體育總署,同年10月22日,澳門奧林匹克委員會(葡萄牙語:Comite Olímpico de Macau,簡稱澳門奧會,C.O.M.)正式成立。
  1989年12月,在印尼巴里的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會員大會上,澳門奧林匹克委員會正式獲接納成為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成員。1991年,已成為亞奧成員的澳門奧會正式向國際奧會提出了入會申請,然而當時澳門的宗主國葡萄牙和國際奧會的反應都不積極,最後並未成事。1996年國際奧會修改章程,訂明只有獨立的國家才能夠成為會員,澳門就這樣失去了申請入會的資格。
  回歸後的2000年,澳門改以「中國澳門」之名義參與國際體育運動,但一直未成為國際奧會的成員。2008年,第29屆夏季奧運會在北京舉行,北京奧運會火炬的火炬傳遞過程也包括了澳門。而在此之前,中央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想幫助澳門特區加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大家庭,但至今沒能獲得成功,澳門「奧運夢」始終難圓。
  雖說如此,在此期間,澳門特區政府還是不斷加強推動體育運動發展,不止曾舉辦如東亞運動會、葡語系國家運動會和亞洲室內運動會等大型體育盛會,還舉辦了武術、跆拳道、羽毛球、排球、壁球等國際性單項體育賽事,體育公共服務水準不斷提升,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競技體育成績顯著,為澳門的體育產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當然,如今擺在澳門面前的問題也確實棘手——澳門不被奧運會所接納,意味著澳門運動員就算表現再好,也無法參加直接奧運會。而這也帶來了地區公平性問題——港澳同受「一國兩制」的保障,擁有在國際上以獨立名義參賽的權力(且這是一把「雙刃劍」——港澳籍運動員在不放棄港澳籍的前提下就無法加入中國國家隊,所以澳門運動員也不能直接以融入國家隊的方式參與奧運,相當於陷入了「奧運真空地帶」)。當中國香港在奧運會玩得越來越好的同時,中國澳門卻因為「當年沒趕上」而只能在外面眼巴巴看著,確實令澳門運動員的權益受到了損害,也打擊了澳門體育發展的動力。但由於此事終究牽扯頗多,澳門特區政府和市民只能繼續不懈努力,相信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未來會找到一個良好的解決辦法。
  另外還有一個隱憂是,2014年特區政府推出「精英運動員培訓資助計劃」及「退役精英運動員進修資助計劃」,本澳的精英運動員皆可根據自己所獲得獎項級別及平日的訓練情況申請不同等級和類別的培訓資助,精英運動員在退役後,亦可透過進修資助計劃持續進修,自我增值,參與計劃的運動員可獲發全額學費津貼及進修期間生活津貼。然而,社會有意見認為政府對全職運動員的支援仍然不足,加上精英運動員門檻過高,現時只有比賽拿到名次才能有津貼,全職運動員退役後的就業及職涯發展未有較好的保障,導致願意全職投身體育運動的人仍然十分有限,亦難以讓一個業餘運動員下定決心成為全職運動員,不利行業發展。
  由此可見,澳門體育運動發展前路仍困難重重,未來需要澳門各界的共同努力去突破障礙。首先政府應從幾個方面擴闊職業運動員的前景和出路,包括建立完善的全職運動員合約制度,平等對待個人和隊際項目,加強薪酬、福利、運動醫學服務、退役保障,特別是推動退役運動員進修深造、繼續服務於體育界不同崗位,或轉型重投就業市場。其次是爭取更好的城市體育設施用地規劃(除了傳統項目,也適當配合世界體育發展推動新興項目),並善用運動員培訓及集訓中心,既舒緩代表隊與公眾競逐運動空間的困境,更能有效提升運動員專業能力。另外,為了有系統地從少建立和培養青訓梯隊,體育界與教育界應共同為青少年投入專職訓練創造更友善環境,同時善用全國和世界學生賽事的練兵機會,讓他們的體育潛能拾級而上。
  而不久前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明確至二五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各類運動項目參與人數持續提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38.5%,帶動全國體育產業規模達5萬億,即維持年複合增長9%。其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當中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達到百分之六十,其涵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的銷售、代理或出租、場地和設施管理,教育及培訓等。同時並藉國家明年舉辦北京冬季奧運會的機遇,將冰雪產業總規模推上八千億元,開發一系列以往未被重視的大眾冰雪體育活動。體育產業的巨大發展空間,或將為本澳大眾體育活動發展提供動能。
  事實上,在本澳體育方面發展,行政長官賀一誠此前在國際基建論壇上提到特區政府正制訂澳門第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為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繪就藍圖。未來將著力發展以中醫藥研發製造為切入點的大健康產業、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產業,可見體育產業將會在「二五」發展規劃中佔有一席之地。加上去年在立法會上回應議員時的提問,賀一誠也提到體育加旅遊是有發展的潛力,並盼六大博企能每年組織兩個大型體育活動,錯開盛事舉辦時間,做到細水長流。
  有議員認為,本澳舉辦的多項體育賽事例如格蘭披治大賽車、國際馬拉松、國際龍舟賽、世界女排聯賽等,經過當局與全社會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已經成為相關體育界別中較為知名的大型國際賽事,成功打造了數個具影響力的澳門體育品牌。目前本澳舉辦的各項國際性賽事,除參賽運動員外,每年也吸引了一定數量的遊客來澳觀賽及在澳消費遊玩。政府過去致力藉多元元素提升旅遊吸引力,更致力提出「旅遊+」系列政策,若能將體育賽事進一步與本澳各類旅遊資源、產品相結合,相信將有助於本澳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澳門應當抓住機會,推動體育旅遊及發展體育經濟,逐步拓展澳門的體育產業鏈,全面推動體育賽事及體育旅遊業深化發展;就體育旅遊及體育經濟發展制定短中長期目標,優化提升來年賽事舉辦的成效,發揮體育盛事的品牌效應,加強體育賽事與本澳各大旅遊產品的聯動性,整合本澳現有的各類旅遊資源,與體育賽事、體育產業發展相結合,如進一步將賽事門票與機票、酒店、餐飲及其他旅遊產品結合,打造成為套票、推出一些優惠折扣,增加現有的品
  牌體育盛事吸引力。同時,加強與大灣區合作發展體育旅遊事業,特別是電子競技近年來成為了全球大熱的趨勢,相關產業發展亦不斷趨向成熟化、規範化。本澳擁有大量會展設施,可為電競賽事舉辦提供有利的場地條件,加上本澳有舉辦國際賽事的豐富經驗,因此澳門在發展電競產業上擁有優勢。當局應把握電子科技、電子競技產業的巨大發展契機,探索電子競技與文化、旅遊的結合,吸引更多國際化品牌電競活動來澳舉辦,加入創新的元素以增加吸引力,從而豐富澳門旅遊體育文化,進一步將澳門打造成亞洲及全球旅客喜愛的多元化休閒娛樂勝地。
  有學者就指,除了國際知名的大賽車去年在疫情反覆下仍繼續成功舉辦,體育局與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更首次在澳舉辦WTT澳門國際乒乓球賽二○二○,邀請世界排名前十六位的球員來澳獻技,配以獨特的場地及燈光效果,吸引來自大灣區的乒乓球愛好者蒞澳,向世界宣傳澳門安全城市形象。今年同樣有以青島——澳門旅遊合作為主軸的青澳國際帆船拉力賽以及國際籃聯發起的FIBA 3×3澳門大師賽,將結合世遺景點作為比賽場地,務求舉辦多元化的體育盛事打造旅遊+體育模式。此類模式效果可謂俱佳,當然,除了大眾體育活動,澳門亦可考慮營運一些以體驗為主的極限運動,以豐富旅遊休閒內涵,比如最近開業的新酒店項目就有室內跳傘體驗活動,內裡配置一個世界級的風洞練習場,僅開業不到一個月便成為旅遊打卡熱點。青少年體育培訓同樣也是一項值得開拓的市場,像正值港區國安法實施一周年,社會重回正軌之際,中國香港隊在這次奧運會成績大放異彩,勇奪回歸後第一金,也將為劍擊運動帶來熱潮。
  有旅遊業者表示,澳門地方細,很多體育賽事連基本標準場地也欠奉,具國際標準的網球場、游泳池、高爾夫球場有多少個?國際體育盛事硬體配套的確強差人意。不過,澳門優勢是具有很好旅遊基礎,有大量酒店房間、餐廳,接待選手、旅客能力高。針對硬體問題,建議可由政府牽頭借助鄰近地區的資源,以跨城市合作模式推動旅遊+體育,如鄰近地區有全天候國際標準網球場,可合力舉辦國際賽事或引國際體育項目、巡迴賽等,發揮聯動效應、做大做強。又或是合辦粵港澳體育項目,如馬拉松可跑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現為全世界最長的沉管隧道以及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這賣點相信可吸引全國、全球跑手參與,順道可推動跨域旅遊,豐富灣區旅遊吸引力。
  疫後全球旅遊模式已轉變,以深度遊、自助遊為主,傳統的旅行團急需轉型,故若可做好旅遊+體育,以不同主題體育活動作招徠,除有助提升旅遊業質量,還可助力行業轉型,拓展更多元旅遊產品。當現有體育盛事繼續發光發熱,新體育盛事吸引更廣泛的旅客及觀眾,澳門-體育盛事之都的形象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