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街頭車水馬龍,在道路的兩旁,與金融相關的門店除了看到很多典當鋪以外,就是各大銀行支行門店了。
在澳門境外銀行支行工作的李斌收拾好心情準備上班,但上班前他需要先對自己進行心理建設,確保在客戶排隊辦理業務兩三個小時後開始投訴的時候,依然能保持良好的服務形象。
在澳門,如果一個居民需要取款、存錢、開戶、更改密碼、信用卡開卡、改地址的話,他們往往只能去銀行辦理。
當前,澳門的銀行都比較傳統,智能櫃檯仍然沒有普及,很多時候還需要銀行員工幫助客戶進行業務操作。某種程度上,這或許能反映澳門金融業的發展現狀。
澳門經濟屬於微型經濟體系,其産業結構較爲特殊,無法建立完整的經濟體系。第一産業在澳門微乎其微;澳門第二産業中主要是出口加工製造業,2018年産業比重爲4.2%,工業結構較爲單一;第三産業是澳門的龍頭産業,2018年産業比霞爲95.8%,其中旅遊博彩、金融服務業等占重要比重。
即使金融服務業「重要」,却也無法掩蓋博彩業「獨大」的産業結構現狀。而圍繞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探索,金融,當然是無法回避的一環。
澳門金管局接受南都周刊記者採訪時指出,自從提出發展特色金融後,澳門特區政府一直致力開拓更多不同的金融領域,以豐富特色金融的發展內涵。目前,澳門特色金融的主要發展已從原來的租賃金融、中葡人民幣清算及財富管理業務,逐步延伸至債券市場及綠色金融等領域。
然而,當前澳門金融領域法律基礎設施不够完善、相關從業人員缺乏等問題,也使得澳門特色金融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尋求新的增長點
在澳門,對大多數民衆來說,或許金融仍是一個比較遙遠的概念。因爲僅僅就銀行而言,當前發展的重心仍處在網絡遷移,即發展網絡支付這一塊。
譚松作爲遊客兩三年去澳門旅行的時候,去很多門店都只能給現金或是刷信用卡。
現如今,在內地,即使樓下賣裸條、小麵的攤販都已經可以掃碼付款,但在澳門,也只有內地遊客聚集的區域和較新的門店才漸漸普及了網上支付。
當前澳門的金融體系,主要是由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組成。澳門的銀行很多業務還是經由人工辦理,業務也較爲單一。非銀行機構提供買賣外地(主要是香港)股票、外匯、黃金和票據等金融服務爲主的投資公司。
澳門金融管理局(下稱澳門金管局)接受南都周刊記者採訪時指出,過去,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金融業一直以銀行及保險等傳統業務爲主,在各個金融子領域均存在著很大發展空間。
行走在澳門街頭,只要你留心觀察身邊,會發現極難找到證券類或債券類的公司。而銀行職員李斌平時在銀行經常做的工作就是點鈔和協助客戶填寫單據,他所在支行當前的業務安排,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澳門金管局的話。
一般情況下,銀行支行在門店設置窗口的時候,都會區分VIP和非VIP區域。「絕大部分非VIP客戶辦理的業務都是普通的銀行存款業務,而VIP客戶可以辦理的業務相對會更多元一些,譬如購買基金、理財産品、股票等。」
李斌說,他們支行賣給本地居民的金融産品都是從外地引逬,「我們希望能够有澳門的産品賣給澳門本地人,但是因爲澳門沒有專門的金融産品制定機構,我們沒有澳門本地的金融産品出售。」
柳智毅博士指出,「衆所周知,金融業在澳門不是一個獨立性、主導性的産業,歷史上,澳門金融業無論從機構注册地、資本構成、業務鏈、市場等,無不是香港及內地,以至外國金融財團的補充與延伸,這個狀況,對發展澳門金融業首先就存在天然的對外依賴性,缺乏自主性。」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議員、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博士接受採訪時談道:「澳門既沒有同業拆息的資金市場,也沒有外匯市場、黃金市場,更沒有證券交易的資本市場。到目前,儘管澳門已成立了一家債券上市掛牌交易的公司,佰運作機制還比較初步,客戶仍局限於機構投資者爲主,距離完善的證券市場的運作模式,還有很大段的路要走。」
儘管經過20年發展,金融業已成爲澳門第三産業,占GDP比道升至近7%,但由於本地市場需求有限,要進一步提升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單靠傳統金融業務模式難以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需要尋求新的增長點。」澳門金管局指出。
特色金融「在路上」
2016年,澳門特區政府於《2016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充分發揮金融業在整體經濟中的作用。
《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在「促進博彩業與非博彩業協同發展」一節中,則對特色金融進行了重點論述,這也標誌著發展特色金融産業成爲澳門調整經濟産業結構、破解博彩業「一業獨大」的戰略舉措。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特色金融」出現6次,與澳門有關的是支持澳門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探索與鄰近地區錯位發展,研究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綠色金融平臺、中葡金融服務平臺以及推進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
金融租賃、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綠色金融平臺、中葡金融服務平臺以及澳門與深圳的金融合作等,均屬於澳門特色金融發展範圍。
事實上,澳門提出發展特色金融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香港、深圳、廣州三大金融重鎮,港交所和深交所兩大證券交易所,同時還聚集了全球衆多知名的銀行、保險、證券公司,澳門身處灣區之中,需要在被金融重鎮包圍的情況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且有競爭力的發展道路。
「特色」至關重要。在澳門,除了粵語、英語和普通話,葡語也是較多使用的一門外語。400多年來,中西文化在澳門交融、並存,澳門與葡語系國家也存在更緊密的鏈接。
據官方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與葡語國家雙邊貿易額達到1473.54億美元,同比增長25.31%,其中中國自葡語國家進口1055.07億美元,同比增長30.24%;澳門與葡語國家貿易總値同比增長25%。澳門城市大學周平博士表示,若澳門能够發揮中葡金融或貿易平臺的作用,其上升空間巨大。
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增加金融工具和金融業務産品也是關鍵一環。一直以來,澳門金融業中的財富管理主要依靠外部市場的金融産品,但澳門今年發行了綠色債券。柳智毅博士指出,「本次發行體現政府對緑色金融的肯定和積極態度,符合國家綠色金融發展目標。」
爲擴大金融業發展的深度及廣度,金管局逐步加入債券市場及綠色金融等元素,以豐富特色金融內涵。
10月9日,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於當天成功定價發行等值70億元的人民幣綠色債券,涵蓋人民幣、美元和歐元三種貨幣,期限兩至三年共三個品種。
此外,澳門特區政府還出資200億元人民幣,於去年與廣東省共同成立「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以財政儲備參與及助力大灣區建設。
澳門金管局表示,《2019財政年度預筠案》豁免國家、地方政府及中央企業在澳門發債的所得補充稅及印花稅,並已提交法案給立法會,未來作永久豁免。
「配套」問題待解
金融業的長足發展離不開健全的法律制度,但從澳門金管局頒布的主要法例數2及內容來看,相關金融法制建設還有待加强。
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已推出《融資租賃公司法律制度》,爲融資租賃行業創造競爭優勢。爲配合市場發展所需,正在修訂《保險業務法律制度》。同時還正在修訂《金融體系法律制度》。
然而,當前澳門金融的主要法例僅有8項,與鄰近金融法律體系成熟的城市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
柳智毅博士指出,「澳門金融法律相對較爲滯後,立法程序較慢,對推動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發展都造成一定影響。」
對此,澳門城市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認爲,澳門缺乏完備的金融法制基礎,與其發展路徑有關。「金融行業講究專業性,很多都事有需求才會出現相關配套政策,譬如澳門直到現在還沒有證券交易所,那麽在以前來說制定相關規則沒有必要。」
立法進程主要在於政府的態度,澳門大學政府和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陳建新認爲,若政府認爲推動金融行業發展很重要,那麽有關法律建設也會隨之而來。
然而,法律的建設需要專業人士支持,金融行業的發展也離不開人才的推動。與香港、深圳相比,澳門在人才上仍存在明顯不足的問題。
澳門的金融從業人員約6300人,2016年—2019年,澳門大專學生畢業後從事銀行、金融及保險行業的人數分別爲人、166人、175人、194人。但作爲金融中心城市的深圳,其金融從業人員曰達12萬多人,有400多名特許金融分析師(CFA)持證人,每年近近2000名考生參加CFA考試。
必須關注到,薪資豐厚的博彩企業是澳門各行業最大的人才資源競爭對手。李斌就曾告訴記者,看著年終結算的時候,本科畢業但比自己工作多3年的同事一年領到的工資比自己多好幾萬澳門元,就感覺自己花費3年時間讀碩士有些浪費。
早在2016年,澳門城市大學商學院教授王應貴就提出澳門必須髙度重視金融服務業人才的培養和重視,加大專業人士引進力度。
柳智毅博士認爲,由於市場、工具、産品、業務相對缺乏,人才進入澳門也缺乏吸引力和渠道,間接形成當前金融人才極爲短缺的現狀。
永利澳門研究及策略規劃行政總監倪孟正博士表示,長期以來澳門作爲一個保守社會,隨著專才、外來勞動人才的進入有利於澳門將現有的産業結構的餅做大,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豐富澳門就業市場選擇,讓本地勞工在就業、升遷等領域都有新的可能性。
「我覺得需要考量的不應該簡單考察是否有人才儲備,而是能够有吸引人的行業將部分人才置換到這上面來。目前澳門還是以銀行業爲主,保險公司有但不多,自然這方面人才相對而言會少。」周平博士說道。
近期,澳門特區政府大力推動金融業發展,如在澳門發行了人民幣債券、蓮花債券,爲葡語國家提供租賃融資服務,在澳門打造「中葡平臺」等;還建立了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設成爲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承接中國與葡語國家金融合作服務項目並融入大灣區發展等。
澳門金管局表示,特區政府現正積極配合國家整體發展規劃,借大灣區建設契機,加快研究並落實具體的執行方案,包括法律制度及人才培育等軟基建環境,以善用國家惠澳政策,進一步提升澳門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力。
(王曉珊/文)
特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