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變台灣民眾生活習慣 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香港中通社8月22日電】綜合台媒22日報道,台當局「主計總處」最新統計顯示,在新冠疫情影響下,2020年台灣民眾儲蓄飆升、消費驟減,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也進一步惡化。
  據報道,去年初,新冠疫情席捲而來,台灣一度遭遇製造業斷鏈危機,服務業也因為消費信心驟降、業績慘淡。面對未知的疫情和工作前景,民眾增加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據統計,2020年平均每戶家庭儲蓄為新台幣26.5萬元,年增14.8%,創下1994年以來最大增幅。
  民眾增加儲蓄的同時,也盡量減少開支。2020年平均每戶家庭消費支出為81.5萬元,年減1.7%,是有該項統計以來最大減幅。
  除了儲蓄飆升、消費驟減,疫情也導致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更加嚴峻。若將台灣家庭5等分,收入最高的20%家庭與最低的20%家庭間所得差距達6.13倍、創近8年來最高。
  當局坦言,疫情期間,弱勢就業群體可能面臨無薪假、減薪等情況,相對於高收入群體,往往受到較大影響,這也符合專家學者先前預測,疫情將使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更顯著。
  事實上,貧富差距是近年來台灣輿論關注焦點之一。據此前台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發佈的關於2019年度綜合所得稅統計,若將台灣民眾20等分,收入最高的5%群體年平均所得為507.8萬元,收入最低的5%群體年平均所得僅3.9萬元,相差逾130倍。而2017年與2018年這一差距分別為111倍、122倍。
  台灣「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2020年台灣受疫情衝擊其實不算太嚴重,6月就步入解封,下半年也湧現報復性消費潮。今年疫情影響程度更甚,又有變種病毒威脅,對勞動市場衝擊更大,2021年所得分配差距擴大的情況恐怕不會改善。
  吳大任提醒,疫情影響層面不同,也會使本來收入較低、弱勢就業族群,受衝擊更顯著。這波疫情未對台灣製造業產能造成影響,出口持續強勁,製造業、高科技產業不論股東、員工都有受惠;相較之下,內需服務業有龐大的就業人口,不少人面臨失業、無薪假,經濟能力大打折扣。當局在行有餘力的情況下,應該加強紓困、振興力道,讓弱勢群體盡快走出疫情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