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拒統」——台軍備戰新舉措

  台軍年年轟轟烈烈搞備戰,擺架勢、搞陣勢很有一套,既有軍種演練,也有聯合演練,備戰從過去陸海空域向網電等領域拓展,想達成多域聯合對抗、以巧制勝的目的。然而,憑藉台軍現有的實力和軍心士氣用來「以武拒統」,根本無濟於事。
  在解放軍實現對台巡航常態化,以堅定決心和壓倒性優勢震懾島內「台獨」的境況之下,台防務部門負責人丘國正在年度報告提出加强演訓、增編後備部隊、加速武器列裝、推動所謂「自造機艦」計劃、優化募兵制等多項新舉措,以提升台軍力應對緊張局勢。
  台軍力很難越改越强
  臺灣地區歷任領導人對台軍寄予「厚望」,多次調整各戰指導,花盡心思,下大力氣,不惜花重金買裝備、造裝備,就差傾其所有,希望能够在所謂的「關鍵時刻」派上用場,但台軍現狀早已與能力需求脫節,即使不斷改革和加快高層人事調整,也免不了被殘酷的現實拋在後頭。
  俗潔說,「麻雀雖小,五臟倶全」。雖然台軍海陸空和聯合指揮機構一應倶全,但軍隊和其它各行各業一樣,提高軍隊聯合作戰能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三軍有機整合起來難,分散下來容易,更別說短時間內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又能快速提高能力的訓練方法。
  台軍最爲典型且層次最高的「漢光」系列演習已連續舉行了30多場次,雖然訓練目的明確,思路在摸索中逐步清晰,聯合特色越來越明顯,信息化程度持續提高,還有某西方大國的加持,但離高效快速還有很大差距,這個瓶頸受多個條件制約,在短期內無法取得突破。
  台防務部門負責人丘國正於今年2月剛上任時想有所作爲,有意展示建軍有方和效忠當局,圍繞「拒統」展開對抗設計、力量結構和作戰指導調整等,推動台軍一攬子改革,挖掘傳統領域和新興領域潜能。但事實上,經歷過軍改的軍隊都知道,哪怕是局部微調,沒有精心計劃和考慮也難以實現,何況台各軍種認識不一、爭權奪利時有發生。
  另外,要想建設一支小而精的聯合部隊,沒有足够的經濟實力、人才隊伍和武器裝備做支撑,改革最終就可能成爲爛尾工程。台軍改在歷史上是有過教訓的,大幅裁減人員,大量採購信息化武器裝備等方式曾短期內産生了積極意義,但後續因財力追加跟不上,頭痛醫頭、脚痛醫脚,拼拼凑凑、縫縫補補,體系性難得到保證,舊問題沒有解決好,新問題又不斷湧現。
  如今台軍四面出擊,同時推出涉及力量編成、軍民、武器裝備和訓法等多項革新措施,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會不會有所突破還要打上一個大問號。
  台軍真實動機逐步顯現
  在兩岸形勢相對緩和時,台軍沒有危機感,備戰並不迫切,企圖通過小打小鬧,用幾架戰機、幾枚導彈嚇阻或嚇退解放軍,實則自欺欺人。
  台軍提出和演練「戰力保存」設想由來已久,過去只是喊喊口號、博人眼球而已,然而,近幾年形勢變了,殘酷的現實和兩岸軍力極度懸殊,既抗不了,也反不了,强烈的求生欲使台軍認爲「戰力保存」成爲當務之急,想方設法通過「轉、躲、藏、隱」等方法保存主力軍機軍艦和軍政核心目標,這也許是台軍不得已而採取的措施和辦法。
  但台軍不是純粹避而不戰,而是另尋反擊機會。今年,台軍「漢光37號」演習將重點演練「戰力保存」「全民總力」等科目,台軍可能演練使用部分進攻性武器和遠程火力抵擋解放軍攻勢行動,爲重要人員、兵器撤退、保存戰力尋求機會,與往年相比,變化主要集中在兵器轉移數量規模、時機、方向路綫等。
  儘管台軍大小訓練事故不斷,台軍高層還是努力創新形式,如實施海上訓練、陸上特戰訓練、飛行演練等急難險重訓練科目,提高作戰能力。最近幾年,一個特別明顯的變化和趨勢是台軍聯合演習的備戰意味越來越濃,爲了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將台海地區作爲構設「拒統」仿真作戰場景,採取實兵實彈方式,真演真練,在細節和總體上調整幅度較大,强化聯合訓練和軍兵種交叉訓練,提高聯合作戰能力。但以台軍現有條件和能力,難以在短期內達到多大效果。
  台軍武器裝備自給前路「艱難」
  縱觀全球,軍隊武器裝備建設受多重因素影響和制約,如經濟實力、工業體系和科技發展水平等,還受防務政策和安全戰略牽制。毋旗置疑,臺灣經歷多年發展,在科技方面是有相當積累,工業製造具有一定基礎,但僅有這些遠遠不够,不是想造什麽就能造成什麽的。台軍不止一次發生過眼高手低的失誤,許多裝備功能設想得很好,台軍工企業的一些裝備研發生産不是在功能上打折扣,就是在交付時間上一拖再拖,甚至半途而廢。客觀上講,島內工業體系雖有先進一面,但不完備,伩有少數科研機構具有研發能力,想大範圍展開幾乎不太可能廠可見,未來的研發和仿製也不會順利。
  台軍武器裝備基本形成了自産和對外採購相結合的格局,由此形成現行裝備體系爲重點發展一批不對稱武器裝備,如火箭、無人機、小型艦艇等。從近幾年有吳情況看,台提出所謂「自造機艦」也一路艱難前行,他們可能已經感覺到研發、造複雜裝備的難度,既想打得遠,還想打得准,看來沒有那麽容易,沒有相當長時間的積累是難以做到的。
  募兵制只會難上加難
  島內「台獨」勢力運用各種手段阻撓兩岸統一進程,暫時難以看到向好趨勢,一旦發生戰事,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面對生死最擔心的固然是台軍中下層官兵,由於這個風險長期存在,誰也不願做無畏的犧牲,還有臺灣年輕人怕苦怕累,追求所謂自由民主,更別說流血犧牲了,導致臺灣兵源嚴重縮水,徵兵難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事實上,臺灣實行募兵制,提高台軍人待遇,壓縮部隊員額,也只是緩兵之計,根本無法消除年輕人對個人安危的顧慮和擔憂。通過各種宣傳或利誘招募來的很多士兵也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真正當事業幹和爲台軍效命的不多。台軍士兵很多把參軍當成謀生手段,作爲職業生涯的一個「跳板」,台軍想方設法刺激年輕人建功軍營,無論用什麽樣的花樣和手段,收效都相當有限,可見,士兵招募將是長期困繞台軍的一大問題。
  民進黨當局爲了緩解徵兵難和減少人員開支,因地制宜,採取所謂的募兵制,此舉治標不治本,注定走不遠。丘國正提出所謂「精兵之路」,採取「質重於量」「退補平衡」方式,先補後退,防止戰鬥力大起大落,在人員退補上做了一些調整,看似有創意,收效還需觀望。台一些擔負作戰任務的基層營連長期缺編,只能勉强維持運轉,士兵複退再次減員可能會導致日常生活、訓練和戰備都無法維持。如果新老交替問題解決好,對台軍戰力可能會起到一些積極作用,但由此引發的服役期士兵消極怠工、製造麻煩等問題仍待觀望。
  退役士兵是一個很大的群體,超期服役負面影響深遠,台軍一厢情願地考緝維持軍力,尚未見有什麽優惠政策,僅給予一點經濟補償似乎解決不了多大問題。耽誤退役士兵機會選擇將是大事,影響士兵前途和命運,如返鄉創業、繼續學非、家庭婚戀等,他們的權益如何得到保障如何才能有獲得感和存在感?台軍以何種方式補償退役士兵,並以正式規定確立下來才能讓服役期滿士兵吃下「定心丸」?如果配套措施辦法制定不能及時跟上,即便計劃再周全,也可能將事情辦糟糕,到頭來還得回到過去那套老辦法。
(唐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