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時代之前的演藝圈,我很懷念它

  今年7月底,即將60歲的劉德華,通過直播訪談紀念自己「出道40周年」。劉德華强調,這次直播「不是慶祝一個人紅了40年,是慶祝一個人認認真真地工作40年」。值得一提的是,華仔特意要求關閉直播間可以變現的「刷禮物」功能。
  劉德華這樣的偶像,已經像「珍稀品種」了。反觀當下的所謂「流量明星」,完全沒整容的實屬鳳毛麟角,沒有能打的作品也能紅得莫名其妙,讓粉絲氪金也是心安理得,學歷有限却硬要拗出「愛讀書」的人設,咖位不够仍喜歡耍大牌,緋聞黑料隔三岔五上熱搜……
  正因如此,流量時代之前的演藝圈,我很懷念它。
  出道
  8月9日因車禍去世的女演員于月仙,很多人只認得她是「謝大脚」——《鄉村愛情》系列電視劇裏的一個經典角色。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在電視劇裏「又土又颯」、說話一口玉米餷子味的女演員,其實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92班畢業生,受過正統的表演訓練,在話劇舞台上演過莎士比亞的作品。
  于月仙曾在家鄉內蒙古赤峰當老師。熱愛表演的她,費盡周折考上了中戲,從此改變了命運。對于于月仙這樣的70後而言,進入演藝圈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考上北影、中戲這樣的藝術類高校。這也確保了70後演藝人員,大多都有一定的學歷保障。
  2000年興起的「四大花旦」中,1974年出生的徐靜蕾和1976年出生的趙薇是北影的,1979年出生的章子怡是中戲的,只有1974年出生的周迅來自浙江藝術職業學院,但她因爲演技力壓其他三朵「大花」,可以「英雄莫問出處」。
  15歲就出道的周迅,真正出名是在1996年的電影《風月》,當時只有22歲的她雖然只在片中飾演一個小角色,但在片場學習和揣摩50後張國榮和60後鞏俐的演技。最終,周迅在片中幾分鐘的表演被導演陳凱歌盛贊「她是很好的心靈溝通者」。
  周迅「偷師」的鞏俐,1965年出生,高考落榜了兩次才考上了中戲,深知踏入演藝圈的來之不易。22歲出演張藝謀的《紅高粱》時,原作作者莫言並不看好她能演好書中「我奶奶」這一角色。畢竟,鞏俐出身書香門第,一直在城裏長大。爲了演好電影中的農村婦女「九兒」,鞏俐提前到農村體驗生活兩個月,觀察農村生活和村民的言行舉止。一個挑水的動作,她反復練習一個月,對角色進行認真的打磨,左肩練破了換右肩,只爲了在鏡頭前最自然的呈現。
  《紅高粱》上映後獲得了柏林金熊獎,初出茅廬的鞏俐也許演技略顯稚嫩,但她在中戲打下的基礎、研究角色並體驗生活的方法傳承至今。《藝伎回憶錄》一場扔扇子的戲,只有數秒鏡頭,鞏俐却練了整整5個月時間,每天扇子不離手,狂練2000次。拍《歸來》時,爲了演繹老年痴呆症患者,她去老人院和痴呆症病人一起生活2個月。在飾演《奪冠》中的郎平前,鞏俐特意跑到寧波北侖的排球訓練場觀察,例如郎平「肩膀要端著,因爲有傷」這樣的小細節都一一做筆記。
  《風月》中和周迅飾演的小舞女有過對手戲的張國榮,1956年出生,21歲獲得麗的電視亞洲歌唱大賽香港區亞軍進入歌壇。
  和內地不同,香港地區因爲沒有藝術類高等學府,很多明星是參加各種比賽入行的,這和我們當下的選秀節目有些類似。但那個年代不需要包裝自己的身世(比慘或者營造人設),也沒有粉絲打投,參賽者一切靠實力說話。
  就拿張國榮來說,即便沒有受過表演專業訓練,也不影響他22歲第一次「觸電」就在古龍的《浣花洗劍錄》中獨挑大梁,飾演男一號方寶玉。張國榮與生俱來的實力,可能是香港演藝圈的天花板。乃至他去世十幾年來,很多導演在選角的時候感慨,如果張國榮還活著就好了。
  60後劉德華在50後張國榮面前,無論是唱歌還是演戲,總感覺還差那麽一點點,儘管華仔的努力和敬業有口皆碑。比張國榮小5歲的劉德華,是20歲時考進第10期無綫電視藝人訓練班開始踏入演藝圈的,而這個藝人訓練班在鼎盛時期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爲「香港明星的黃埔軍校」——周潤發、任達華、吳孟達、呂良偉、梁家輝、周星馳、吳君如、曾華倩、劉嘉玲、藍潔瑛、吳鎮宇、關禮杰、鄭伊健等大家如數家珍的香港藝人都從這裏畢業。
  香港歌壇「四大天王」裏,有兩個都是來自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劉德華和郭富城);上世紀80年代香港無綫電視台赫赫有名的「五虎將」,即黃日華、劉德華、苗僑偉、梁朝偉、湯鎮業,全部都來自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
  從1972年到1986年,香港無綫電視(TVB)藝員訓練班一共開設了15期,每年一期。從1984年開始,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進行改制,分爲藝員招募、舞蹈藝員招募和司儀招募3個班,訓練期由1年縮爲6個月。從1985年開始,又開設了藝員進修班,主要面向通過選美、模特比賽進入演藝圈的人士。
  TVB有一個規矩,所有從訓練班出來的藝員,都必須跑兩三年龍套,隨後才有希望轉爲演配角,直至獲得飾演主角的機會。例如,1974年,周潤發爲第2期學員伍衛國跑過龍套;1980年,黃日華在《上海灘》裏給周潤發跑龍套;1983年,周星馳在《射雕英雄傳》裏給黃日華跑龍套……這些龍套經驗給這些只受過一年表演訓練的新人有了更多磨練機會,也爲他們的演技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這也是香港演員普遍演技都在綫的主要原因。
  而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流量時代,急于變現的資本已經沒有耐心等藝人去磨練演技,哪怕背台詞的時間都被壓縮,「念數字」演戲也就不足爲奇了。
  敬業
  《神醫喜來樂》、《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編劇汪海林,1997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編劇專業,曾在2018年對于當時的演藝圈進行了一系列「炮轟」——他說「煤老闆最好,不干預創作」,說現在的影視制度是「精神病中心制,誰瘋的厲害就聽誰的」,說演員動輒一兩個億的片酬「本身就是在犯罪」……
  汪海林也懷念流量之前的演藝圈,至少那時的演員不會改編劇的本子。2002年拍攝《神醫喜來樂》時,當時李保田是最大牌的演員,劇本幾乎一句沒有改過。因爲當時的行規是,演員沒有權利去改劇本。「他來就是來演戲的,他把他的詞說下來,如果詞對不下來就丟人了。」
  汪海林發現,從2007年開始,有些演員自己現場說不出來,就叫改劇本,而劇組也開始向這一「不正之風」妥協了。「導演在現場給我打電話,汪老師這段詞ta不想說,我有一個辦法,後面都是後期配音,我多拍一些空鏡,把這些台詞還是留著,讓配音演員把這段配在話外音行不行?要不然ta今天卡在這不演,拍不完。」汪海林感嘆,每次都是編劇讓步。
  而對于那些改了詞也未必記得住詞的演員,依舊可以在演藝圈混得風生水起。
  近日,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的郭冬臨在接受采訪時就提到,科班院校畢業的演員與偶像愛豆(英語idol「偶像」的音譯)不同,他們學的就是表演專業,自身功底不過硬,最終便會貽笑大方。1966年出生的郭冬臨稱,現在每一個戲劇學院畢業的畢業生,要是再一大段台詞背不下來,那畢業證還不如直接撕了。
  而郭冬臨的上戲學弟、1985年出生的陳赫,可能就是那個應該撕畢業證的人。
  陳赫曾坦言剛畢業時不會拍戲,結果人生中第一部戲就搭檔了老戲骨何冰,更打臉的是,拍戲第一天就被何冰駡了。原來,當天開拍之前,何冰要套拍,陳赫還故作鎮定假裝自己知道。拍完第一場戲之後何冰要求換場,說其他集數的台詞,結果陳赫回應的還是第一場的台詞,何冰聽後直接發飈,呵斥陳赫:「你昨天晚上沒有看台詞,我敢保證,你沒有看台詞!」
  如今,當年台詞不過關的陳赫通過情景喜劇《愛情公寓》和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在演藝圈占有一席之地。而台詞基本功甩陳赫幾條馬路的郭冬臨和何冰,並沒有得到流量的太多青睞。
  在流量時代之前,自己台詞背得溜,算是一種入門要求,能够背下對手的台詞,才會值得褒獎。
  吳孟達參與拍攝《流浪地球》時已經65歲了,並沒有像個別上了年紀的演員那樣隨便改詞(美其名曰「記性不好」),「達叔」不但將自己的台詞全背了下來,還將對手的台詞研究得清清楚楚。這樣的敬業也感染了其他演員。1974年出生的吳京後來在2019年參與拍攝《攀登者》時,也不帶劇本,背熟自己和對手的台詞。他表示,自己這麽做就是在學習吳孟達老師。
  吳京當年接受《電影報道》采訪時,當記者問他怎麽樣才能够讓他做到那麽敬業,吳京立刻反問:「演員敬業不是應該的嗎?演員去吃苦耐勞不也是應該的嗎?不管你收沒收錢,或者打了多少折扣,收了別人的錢那就等于別人買了你的時間,憑什麽要把『不遲到早退』說成是一種美德?我很詫異。」
  這樣的問題也困擾著入行40年依舊兢兢業業的劉德華。2004年拍攝《天下無賊》的時候,那時劇組要求10點開拍,劉德華9點就到了。很多人都問他爲什麽那麽早去,劉德華感到很驚訝。因爲10點開拍還需要換服裝化妝,所以提前一個小時沒有問題,可是其他的人却說他是敬業。
  陳道明也在接受采訪時感嘆如今對于演員「敬業」的標準在不斷降低——拍戲手破了,夏天穿著大皮襖拍冬天的戲,變成了一個演員的功勞……你的職業就是這個,然後還把它當作敬業。
  對于演員來說,敬業的表現還應是貼合角色。現如今的流量明星,演技上對自己沒有要求,但對自己的顔值却十分「愛惜羽毛」——不願化醜妝,不願爲了角色迅速增肥或减肥,寧願摳圖出演。
  不惜「扮醜」的演員,斯琴高娃算一個。1950年出生的斯琴高娃,32歲飾演《駱駝祥子》裏的虎妞時,爲了表現出虎妞的潑辣,不僅學會了抽烟喝酒,還增肥十多斤,鑲上兩顆醜陋的虎牙。形象上像了,言談舉止也要貼近老北京胡同裏土生土長的市井大妞。爲此,斯琴高娃拜馬增慧爲師學會了一口地道的北京土話。在拍虎妞拉張豐毅飾演的祥子下水那場戲中,斯琴高娃還喝了不少白酒,直到醉得不省人事被送進了醫院。功夫不負有心人,斯琴高娃憑藉虎妞一角獲得金鶏、百花最佳女主角。
  蔣雯麗也曾因爲「丑角色」而拿下金鶏和中美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兩項大獎。2007年,41歲的蔣雯麗在丈夫顧長衛執導的電影《立春》裏,飾演一位其貌不揚的小鎮聲樂老師王彩玲。爲了貼合角色本身,蔣雯麗增肥30多斤,還戴上了齙牙,敬業態度可見一斑。
  回過頭來看,「敬業」本來應該是演藝圈從業人員的基本素養,不知何時却成了褒獎藝人的詞,對于如今演藝圈真是莫大的諷刺。
  作品
  1987年出生的張雨綺曾在《吐槽大會》上揶揄娛樂圈愛豆的現狀,表示「你們是這也不敢說,那也不敢做,還沒啥呢,就總是覺得患得患失的。我都不懂你們到底在怕個啥呢?怕這個怕那個,唯獨不怕沒有作品」。
  這樣的段子當然是事先準備好的,但的確也是當下演藝圈的現狀——現在的愛豆,很多都是因爲顔值和人設而受到粉絲的喜愛,歌也唱了,戲也演了,但就是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商業價值全靠粉絲買單。
  沒有作品,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因爲只有作品才能讓藝人紅起來,並且支撑ta的明星效應。
  流量時代之前的歌星,至少有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
  1994年紅遍大江南北的《祝你平安》,最早是作曲家劉青爲那英量身打造的,當時想要作爲電視劇《都市平安夜》的主題曲。1972年出生的孫悅在劉青那裏聽了這首歌後非常喜歡,懇求劉青把這首歌給她唱。在上世紀90年代,宣傳歌曲流行拍MV(音樂錄影帶)。爲了拍這首歌的MV,孫悅砸鍋賣鐵,並從親哥那邊借了一筆錢,凑了10萬元拍了MV並發表了歌曲,一炮而紅。雖然後來孫悅再也沒有其他作品超越《祝你平安》,但她至少還有家喻戶曉的作品。
  那個年代,好的作品大家都能哼一段旋律,或者跟著唱上幾句,還能說出歌手的名字。從1994年開始的一年一度的東方風雲榜,每年的十大金曲都是街頭巷尾傳唱的經典,如李春波《小芳》、老狼《同桌的你》、高楓《大中國》、孫楠《紅旗飄飄》、陳明《快樂老家》、滿文軍《懂你》、羽泉《最美》、金海心《那麽驕傲》、雪村《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楊坤《無所謂》、沙寶亮《暗香》……
  如今的十大金曲傳唱度大不如前,很多只是沾了歌手的名氣,如2020年的吳亦凡《大碗寬面》,大多數人根本不會唱,只在短視頻裏看到過。上點年歲的聽衆可能只知道劉曉慶的《大碗茶》。畢竟,1952年出生的曉慶姐曾在四川音樂附中學習聲樂,她的演唱功力不容小覷。
  至于影視劇作品,流量時代之前的明星可以拿出一大把,叫好又叫座。
  新中國第一部票房破億的電影,是1979年長春電影製片廠的《保密局的槍聲》,當年觀影人次達到6億,票房高達1.8億元,發行收入高達1000萬元。片中的女主角是當時已經42歲的上影廠女演員向梅。向梅在20多歲時就參演過《女籃五號》和《紅色娘子軍》,年過不惑仍然佳作連連,和她作爲演員的自身修養有關。
  對于那時的女演員而言,什麽年齡扮演什麽角色是很正常的事,萬萬沒想到如今的中年女演員因爲年齡而陷入「無戲可拍」的職業瓶頸期。這也讓不少流量明星不惜改小年齡,明明是90後改成95後,95後改成00後。出名要趁早,賺錢也是。
  以前的影視劇作品,題材是十分寬泛的,可以改編名著(如《紅樓夢》),可以表現生活(如《苦惱人的笑》),可以科幻(如《霹靂貝貝》),可以黑色幽默(如《背靠背,臉靠臉》)。反觀如今的作品,題材反而越來越窄了。于是乎,我們邊吐槽編劇不接地氣,邊看著懸浮的劇情和麵癱演技……
  人設
  沒有作品的流量明星,其實往往自己就是最大的「作品」——賣人設。
  「人設」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概念,只不過以前叫「包裝」,歌星就很吃這一套。
  1995年,趙麗蓉在小品《如此包裝》吐槽的那句「這麽包裝簡直太難受」,就反諷了歌壇包裝過度的風氣。
  歌手也會炒CP(英語couple「一對」的縮寫)。如內地歌壇最早的「金童玉女」毛寧和楊鈺瑩,就是1990年廣東新時代唱片公司把香港唱片業的藝人簽約制度引入內地並借鑒港台娛樂圈的包裝手法。高歌「妹妹你坐船頭」的尹相杰和于文華,在《縴夫的愛》之後又唱了《天不下雨天不颳風天上有太陽》。
  很多演員在影視劇中演了情侶,就會被粉絲凑對,這在以前的演藝圈也很常見。
  例如1980年的《廬山戀》,張瑜和郭凱敏片中一吻,成了當時最著名的銀幕CP。兩人又順勢合作了電影《小街》,仍然飾演一對情侶。當然,現實生活中兩人之間沒有火花,各自組成了家庭。
  除了CP,凑組合也是一種人設炒作,如香港「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內地影視圈「四旦雙冰」(章子怡、周迅、徐靜蕾、趙薇、李冰冰和範冰冰)等,都是方便製造話題。
  但以前的人設,往往是和藝人本人比較貼近的,否則演起來太累了。
  如今會做飯的謝霆鋒,出道時是個叛逆小子。有一次在舞台上唱《天煞孤星》時,說了句「走音了」,反手就砸吉他,當時他才19歲。他和大自己11歲的王菲第一次公開牽手的時候也不過20歲。
  藝人本身的成長,注定其人設在不斷改變。如今被譽爲「老戲骨」的王志文,比劉德華還年輕5歲,出道時可是靠顔值和台詞功底吸引了不少女粉絲。1993年和江珊搭檔《過把癮》、1994年和許晴搭檔《東邊日出西邊雨》時,二十七八歲的王志文演技瀟灑、一口京片子傾倒了萬千女性觀衆。這個祖籍寧波的上海人,考上了北影表演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中戲工作。王志文的台詞功底,被評價爲「只需要聽聲音,就能走進角色內心世界」的演員。這也給他在片場贏得了不少女演員的垂青。
  萬萬沒想到,20多年後的今天,王志文和1960年出生的倪大紅一樣,被冠以「連眼袋都是戲」的評價。
  如今藝人最容易翻車的兩大人設是「愛學習」和「對愛專情」,這在以前的藝術家身上反而更容易立得住。比如孫道臨老師,是才子,是優秀的演員,是出色的導演,還是一個可靠的丈夫。
  如果人設不用「賣」而渾然天成,恰如「美而不自知」,那麽推崇這樣藝人的演藝圈才是值得關注和留戀的,不是嗎?
(金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