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 鄒玖勝

  首屆大灣區科學論壇日前在廣州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指示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澳門作為「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中的重要一環,在完善科技創新生態上仍有發力空間。
  據瞭解,科技創新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生產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的服務的過程。按錢學森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理論的分類,科技創新包括三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以及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從微觀上講,科技創新有助於企業占據市場並實現市場價值,從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乃至區域競爭力;從巨集觀上講,能推動技術的創新發展,促進整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同時減少環境污染,滿足社會需求,解決社會問題。
  科技創新為什麼能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第一動力」?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科技又是第一生產力。具體地說,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基因、提高經濟品質和效益的引擎、轉變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晶片、創造新資源新要素的母機、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酵母、優化生態環境的杠杆,能夠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當今世界,各國在科技創新、產業變革上競爭激烈,科技呈加速發展態勢。一國生產力先進與否,不僅要看經濟總量大小,更要看科技水準高低。例如,以色列是一個小國,但由於科技先進,經濟競爭力位居世界前列。美國能夠長期保持世界超強地位,除了經濟實力強大,更重要的是擁有各種先進科技手段,科技創新能力強。從我國國內來看,哪個地方突出科技引領,哪個地方發展就快、競爭力就強,深圳就是一個突出例證。我國要在總體上趕上時代潮流,必須依靠優越制度加科技創新實現發展跨越和競爭力提升。這是大勢所趨、客觀規律使然。而所謂科技創新生態體系是一個以企業爲主體,大學、科研機構、政府、金融等仲介服務機構爲系統要素載體的複雜網絡結構,通過組織間的網絡協作,深入整合人力、技術、資訊、資本等創新要素,實現創新因數有效彙聚,爲網絡中各個主體帶來價值創造,實現各個主體的可持續發展。這正是澳門一直所追求的。
  因一場新冠疫情,為本澳經濟帶來重大影響,也令社會意識到本澳產業單一的問題,未來要令經濟持續發展,必須加快產業多元的步伐。特區政府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之一,推動科技創新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發展數字經濟。
  此前由於土地資源不足、產業結構單一、高端創新資源不足等問題,一直制約澳門科技創新發展。為了加快發展科技產業,經濟局於今年二月改組為經濟及科技發展局,新增科技職能,包括推動科技產業及科技創新行業的成長和發展,以及科研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特區政府明年度施政報告中,亦明確指出要加快科技產業發展。包括開展科技產業專題規劃,為未來科技產業持續發展繪製藍圖。重組科技委員會,優化委員會下的跨部門合作機制。完善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及科技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及政策環境,加大力度吸引科技企業、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落戶澳門,鼓勵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在澳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有關科研力量的作用,推動產學研融合,構建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協作的科技產業發展體系。持續完善成果轉化配套措施,爭取國家科技創新資源更多向澳門開放,推動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開展中小企科技應用支援措施的前期研究,支持傳統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可見未來科技產業具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在提升本澳科技創新企業市場準入水準方面,今年獲立法會通過的《從事科技創新業務企業的稅務優惠制度法案》,可望吸引更多本地及外地企業投資本澳的科技創新領域,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根據該法案規定,有關科技創新成果應用於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中醫藥、節能環保、海洋工程、營養、新能源、航空航太等領域;以及服務提供領域,包括電子支付(銀行服務)、遠端醫療(醫療和保健服務)、無人駕駛技術(運輸和旅遊服務)等業務,或有關上述領域的創新發明的企業,可享受多項稅收優惠,包括豁免企業所得補充稅,減輕僱員職業稅負擔,豁免取得作商業場所用途的不動產財產轉移印花稅等。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持續推動企業與時並進,包括透過在銷售、支付、管理等不同環節應用更多科技工具,與科創加強融合,不斷提升生產力和營運效率,配合市場發展趨勢。為支援本地企業融入數字經濟的新環境,特區政府協助企業利用不同電商平臺進行線上推廣,並引進國際知名電商來澳,帶動澳門跨境電商發展。
  此外,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完善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粵澳橫琴科技創新極點「兩廊兩點」架構體系。今年九月五日,中央正式公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九月十七日,深合區管理機構掛牌。目前,深合區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將重點發展集成電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產業,加快規劃建設科技研發相關的基礎設施,加快佈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聚集一批重大科技創業創新平臺。這些都為澳門逐步突破影響科技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提供了條件,有利於促進澳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創新資源協同配合,強化產業技術與創新。
  不少人認為澳門是「科技沙漠」,發展科技產業是空中樓閣。事實上,澳門的科技發展具有一定基礎,也有不少科研成果。經過多年的發展,澳門在中醫藥、晶片設計、太空科學、物聯網、先進材料、人工智慧及精準醫療等領域,積累了較強實力。例如在中醫藥產業領域,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於2011年在橫琴設立,目前註冊企業超過160家,其中澳門企業39家。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公佈的資料,截至2019年年末,澳門共有5家製造中醫藥產品的場所,當年實現收益0.73億元;共有121家銷售中醫藥產品的場所,當年實現收益5.56億元。此外,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先後在橫琴建產學研示範基地,澳門的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橫琴設立了分部,澳大科技研究院也在橫琴•澳門青年創業穀落戶。今年5月24日,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中華醫藥及轉化醫學研發中心啟用,12個科創專案正式簽約進駐澳門大學-華髮集團聯合實驗室。
  當然,產學研方面,仍須大力推動。儘管本澳擁有多所國家級實驗室,但現階段都多停留在科研成果,未與產業鏈相結合。科研成果未能廣泛轉化為生產力,更欠缺屬於本地的新興科技產業計劃,難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何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在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有關科研力量的作用,深化產學研一體化和加速成果轉化,又是一大問題。
  有學者就認為,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走入市場應用,要突破人才、法律及資金三個瓶頸。科技人才或優才引入,才能帶動產業出現,需要認真研究科創人才引入;其次是法律,必需要有足夠完善的法律保障科研成果不被盜用,保證科研人才的權利,否則就沒有科創的動力;第三是資金,因科研離不開資金投入。以上三個元素決定科研成果否能走出研究層面、創新科技產業能否順利出現,需要突破瓶頸才能為本澳經濟適度多元帶來新局面。
  誠然,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要素。科技、產業和經濟發展,無一例外都是以人才為中心,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興業成為創新能力建設的重要特徵,人才集聚廣度和高度決定了一個國家和地區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近年本地高校開辦相關課程,甚至有大數據、智慧政務等新學位;相關部門亦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普及科學知識,推動科技教育及培訓工作,提高科技文化素質。但先不說高端人才及領軍企業,就連技術型人才也缺乏。如何大力吸引更多優秀的科技企業、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落戶澳門,強化本地人才實力,是一大問題。近年,內地城巿相繼推出無門檻落戶、先落戶再就業等政策。與澳門距離較近的前海,在擴區後首次推出扶持措施,同樣以銀彈攻勢吸引更多人才與企業落戶,並把橄欖枝延伸至香港。在這樣的「搶人」背景下,澳門不進則退。
  故為支持四大新產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特區政府不久前推出《人才引進制度》公開諮詢,建議設三類專項計劃:「高端人才計劃」、「優秀人才計劃」及「高級專業人才計劃」。高端人才即諾貝爾得獎者等公認稀缺人才。優秀人才是行業領軍人物,可帶技術、核心團隊落戶推動產業加速發展;高級專業人才即有較高學歷、專門技能和專業經驗。高端及優秀人才,允許以跨境、移動方式服務澳門,無須獲本地僱主聘請;高級專業人才須先獲得本地僱主聘請,薪酬須達到一定水準。限額方面,高端人才不設限額;優秀人才及高級專業人才,將採取定額、定向、定點的方式,作出科學估算,釐定引進額度上限。參考香港經驗,首階段每年引進數量不超一千名。
  適時引進人才,尤其是科創人才,能很大程度上推動澳門經濟多元進步。政府應盡早制訂人才發展總體戰略及人才引進相關法律法規,出臺人才回流政策,啟動新一輪人才引進工作,建立起公平、公開的人才評分制度和評審工作機制。當然,除了以上措施外,未來可能更要往前推進,讓中學生知道澳門的科創及相關項目,未來是否能夠走向市場化,在中學階段就向學生介紹產業路向及目標,讓中學生能夠因應未來科創趨勢決定大學專業,從而更好地制訂職業規劃及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