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一份中國人的責任 ——臺灣「70後」青年、臺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丘智賢談對民族和國家的情感

  10月9日,臺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丘智賢受邀出席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丘智賢說,感覺像走入辛亥革命歷史和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對話當中,感覺孫中山先生和無數革命先烈的身影出現眼前,他們期盼中國被國際社會所重視,進而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也等待兩岸所有中國人共同去實踐。他提到,兩岸有志之士應對兩岸統一有所貢獻。
  丘智賢在言語中,表現出他對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的責任和信念。更在電話采訪中,講述了在臺灣受到孫中山先生、父輩們、老師們對民族和國家的主義和信念影響,以及轉變島內青年「去中國化」的錯誤認知;抒發了對黃埔父輩關愛晚輩的懷念,以及弘揚黃埔精神所寄寓的感恩和榮耀之情;表述了對未來夢想的追求……
  一份中國人的責任
  丘智賢,臺灣出生的「70後」,父親是江西于都人,畢業于黃埔軍校21期。父親當年信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强,毅然投筆從戎,報考黃埔軍校,投身革命。父親的信仰和信念深深影響著他。
  丘智賢上學時,經歷過抗戰的老師們,生動地講述著中華民族遭受日本蹂躪及中國人的英勇抗爭事迹,聽得他和同學們心潮澎湃;校園裏「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標語,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至今,老師教的孫中山紀念歌,他還可以激情地演唱;當年,每逢孫中山先生的誕辰和逝世周年,臺灣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李登輝上臺後,開始「去中國化」,將「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標語,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各項活動逐漸取消,以致于當前有的學生竟然不知道孫中山是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臺灣,有著「21世紀是中國人世紀」的民族自信與豪情;而現在的臺灣,却有很多人以美日的附庸自居。丘智賢認爲,臺灣青年應該將民族自信與自豪感找回來。
  丘智賢的父親去世後,靈位上,可以由後人申請旌忠狀,但因爲當年是綠營執政,旌忠狀上會出現陳水扁的名字,當時他沒有爲父親申請。丘智賢說,父親一輩子是革命軍人,若被當成了「台獨」分子,晚上夢裏都不會饒了他。他講到,公墓裏很多靈位也沒有申請,有些「不小心」被申請了,後人們還跟主管單位提出抗議。
  當前,在臺灣社會中,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將「中國人」和「臺灣人」概念對立起來,與認爲「中國人」當然也是「臺灣人」的人形成社會矛盾,給人們內心無形中産生陰影。但丘智賢堅稱自己是「江西人」,因爲從小父親就是這樣告訴他的。
  丘智賢提到,臺灣存在這種社會現象,不能怪年輕人,是李登輝和民進黨不斷修改課綱,大肆扭曲宣傳的結果。在宣傳上,民進黨投入大量資金,對中華民族抗戰歷史進行誤導和輕浮宣講,消除中華民族抗戰歷史與臺灣的關聯性和在臺灣民衆心中尊重的地位。
  丘智賢在2010年左右,辭去台立法機構的工作,來到大陸從事文化産業與抗戰文化傳播工作,尤其將中華民族抗戰歷史,傳播給島內青年。今年,他與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張自忠將軍抗戰精神獎》徵文、短視頻大賽,在臉書的「自忠學堂」粉絲專頁上,短短兩個月,已經在臺灣地區,達成80餘萬的高點閱量,收到很好的效果。
  丘智賢說,中華民族抗戰歷史有很多故事,他會盡一份中國人的責任,持之以恒地把這些故事告訴島內青年,鼓勵他們到大陸來看一看,瞭解歷史,促進更加深入的民族認同。
  一份對父輩的情感
  丘智賢與父親相差55歲。小時候,父親常帶著他去忠烈祠、兒童樂園,還帶他參加黃埔同學會。在同學會上,已經六七十歲的黃埔21期同學們滿懷豪氣,只要有人開始發音「怒潮澎湃,黨旗飛舞」,不需要下口令,幾百人同聲起立,開始大聲唱起校歌。
  父親也帶他去黃埔校友家做客,經常去一位黃埔6期的長輩家。長輩總要問問他最近讀了什麽書,有什麽感想,毎次聽得高興了,馬上發紅包,這一份真誠的關愛,讓丘智賢心中感覺很溫暖。
  在丘智賢的印象中,黃埔軍人總是兢兢業業地工作,一心要貢獻社會,這給他樹立了很好的榜樣。現在,他願意爲黃埔、爲中華民族抗戰歷史竭盡力量。
  擔任臺灣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後,丘智賢組織了抗日英烈公祭活動,也時常看望年邁的黃埔軍人及其親屬、參加黃埔軍人及其親屬去世告別儀式。
  作爲黃埔後人,最讓智賢引以爲榮的,是傳承黃埔精神。聯誼會和黃埔軍校同學會等單位共同爲在大陸的臺胞,組織尋訪抗戰歷史遺址活動,緬懷先烈,弘揚愛國精神;與抗戰相關的紀念館合作,研究和宣傳抗戰歷史,籌拍抗戰紀錄片;參加兩岸弘揚黃埔精神學術研討會,幷呼籲有關部門重視編寫黃埔校史。
  一個時代的夢想
  父親和他對大陸發展變化的認識,最初是從江西老家的信紙上發現的。兩岸剛通郵時,信紙發黃而粗糙,後來,老家人多去廣東打工,信紙的質量也逐漸變好了。父親看了十分高興,認爲家鄉的生活正在逐漸變好,對鄧小平也很敬佩,父親覺得不管是共産黨還是國民黨,只要能把老百姓的生活搞上去,就對民族有所貢獻。
  丘智賢從臺灣大學畢業後,在台各級立法機構從取政策研究與選舉文宣等方面工作,多年的工作讓他看到,選舉人選前口號和選後兌現差距很大,選舉和民衆福祉不能簡單畫上等號,幷且觀察到此前10年中,臺灣的立法工作和行政工作都在退步,也由此讓他對工作産出厭倦。後來到大陸,比較中發現,大陸的行政管理效率隨著發展不斷提升改進,不少老百姓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丘智賢的很多同學也來到大陸發展。大家發現,國際大企業原來是先到臺灣,再向大陸拓展;現在則是先到大陸,有時甚至跳過了臺灣。臺灣同胞在大陸市場發展,有著同文同種的優勢,應該比到歐美等地更有空間。
  丘智賢說,大陸的人口多,地域大,在政治制度上,與臺灣必然有差別。大陸的發展,也不只是經濟,而是全面發展。大陸帶給他國際視野和前沿思維,代表著時代發展方向。他相信,未來將會吸引更多臺灣青年來發展。
  丘智賢强調,看到大陸的發展一步一步向前邁進,不斷取得實際的進展和成果,儘管民進黨媒體視若無睹,甚至抹黑貶抑,但島內民衆終究會瞭解認同,因此,他對兩岸統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
(馬豐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