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重返中國市場的一段曲折 ——中央領導對內參《「可口」未必「可樂」》一文的批示

  1978年底,中國外貿部門與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簽訂協議,引進可口可樂。這實際上是可口可樂重返中國市場。早在1927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就在上海設廠,進行生産銷售,1948年撤出中國。
  可口可樂這次重返中國市場引發了一場風波,北京各大報紙反應十分强烈,與《北京日報》內參更有直接關係。
  1981年12月30日,北京日報社編印的第2773期內參《「可口」未必「可樂」——北京銷售美國可口可樂的情况分析》。文章具體介紹了可口可樂在北京市場上的銷售情况分析和引起的强烈反響。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歷史轉折關頭,北京市場上銷售洋品牌飲料,是一件比較敏感的事,各方反應强烈,說法不一。
  1982年1月4日,國務院副總理萬里批示:「請君毅、若愚同志閱,還是發展自己的飲料爲好。」姚依林在這份內參上圈閱後,寫明:「同意萬里同志意見。」
  13日,多年主管經濟、進出口貿易和市場供應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陳雲做出重要批示:「耀邦、小平、紫陽、先念同志:我認爲,可口可樂不能搞內銷,只能向在華的外國人出售,其它內銷的立刻停止。」胡耀邦、鄧小平圈閱。
  24日,也就是除夕,時任國務院總理批示:「請商業部按陳雲同志指示辦理。」
  30日,商業部通電全國,立即停止內銷可口可樂。
  過去,中央領導同志批示《北京日報》內參,絕大多數都是在內參發出後的一兩天或兩三天,而這次有點反常。陳雲的批示是在內參發出十幾天以後,又過了11天,時任國務院總理才批示「請商業部按陳雲同志指示辦理」,然後可口可樂停止內銷。
  從以上的時間分析比較,可推斷出兩種可能:一種是春節前中央領導太忙;再一種是,對于在中美建交之際,可口可樂重返中國市場,社會有不同反應,如何處理這一較爲棘手的敏感問題,頗費思量。
  無論是內參從問題角度對銷售進口可口可樂《「可口」未必「可樂」》的反映,還是領導同志的批示,都不難看出,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思想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是逐步變化和提高的。這從引進可口可樂這件事情的開頭和結尾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1978年,外貿部門與美國人談判引進可口可樂時幷沒有什麽紅頭文件,僅有「李先念副總理寫的一張不大的紙條,意思大致說可以進行此項工作」。
  除前面講到的報紙輿論反應强烈、「內參通天」及領導批示外,1983年又有衛生部門提出:「可口可樂含有咖啡因,不符合衛生要求。」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後來,還是外貿部門同志的堅持,用「人民來信」的方式反映:「北京內銷的可口可樂不僅沒花國家一分外匯,而且通過旅游飯店,還爲國家賺回大量外匯。」
  「人民來信」遞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外貿部部長陳慕華手上。陳慕華利用到機場送時任國務院總理出訪的機會,口頭向萬里彙報了北京可口可樂生産銷售情况,希望中央批准內銷,萬里當即同意。陳慕華將萬里的意見批在了「人民來信」上,退回有關部門。從此,可口可樂才算真正重返中國市場。
(李守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