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中國任務中心是「何方神聖」

  背景
  拜登政府上任後,全面繼承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地緣政治主要競爭者」和「大國競爭」主要對手的定位,在對外加强與盟友聯合、協調的同時,對內大力强化相關組織機構,中情局「中國任務中心」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今年1月,拜登在尚未就任之際,就宣布將任命資深外交官、被稱爲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戰略設計者的庫爾特‧坎貝爾爲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是依據1947年美國《國家安全法》成立的負責美國國家安全的最高決策機制,總統和國防部長是法定成員,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是總召集人。「印太事務協調員」是拜登政府新設的職位。美國的「印太戰略」矛頭所向不言自明,所謂「印太事務協調員」,實際上就是拜登政府全面負責與「印太戰略」相關事務的專職官員。
  拜登就任總統後首次視察美國國防部,即下令在國防部內成立「中國特別工作組」,由15名文職人員和軍事專家組成,任務是研究美軍在亞太的部署、技術和情報,以及與盟友夥伴的關係,目的是協調美國政府的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等能力,跨部門形成一致「對抗中國」的政策與策略。拜登在視察國防部時强調:「我們要全力以赴,既需要國會兩黨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形成强大的聯盟和夥伴,以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並確保美國贏得競爭。」
  國防部長是美國總統的首席軍事助理,中情局局長則是美國總統的首席情報助理。「9•11」事件的出現促使美國政府對情報工作進行了系統改革,並於2005年設立國家情報總監職位。拜登政府上任後,美國參議院即通過了對艾薇兒•海恩斯擔任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的確認,國家情報總監作爲龐大的美國情報界的協調人角色日益清晰起來。但是,從美國政府將「中國任務中心」設立在中央情報局內來看,中央情報局作爲美國情報界龍頭老大的地位並無改變。
  關於成立中情局「中國任務中心」的目的,伯恩斯宣稱是「爲研究中國問題提供更多資源,更好地調動中情局在世界各地的官員收集信息,對中國進行分析」,以應對美國「在21世紀面對的最重要地緣政治挑戰」。
  至此,與美國國家安全相關的主要機構,包括履行情報職能的中央情報局、履行決策職能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以及行動部門國防部,都已在其機構內設立針對中國的專門部門,客觀上形成了從感知、決策到執行的完整鏈路和體系。
  職能
  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强調,「中國任務中心」是超部門工作機構,跨越中情局所有的部門和任務區域。美國《國家安全法》在1947年成立中央情報局時對它的職能定位是,「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指導下‘行使與國家安全有關的情報職能’」,執行國家安全委員會「隨時指示的與情報有關的責任與義務」。
  中央情報局的基本組織結構包括局長辦公室和四個行政處。局長辦公室包括一小批從中情局和情報界其他機構抽調來的高級專家,他們決定中情局的重點關注方向與目標,制訂中情局的發展規劃。四個行政處分別是行動處、行政管理與後勤處、情報處、科技處。行動處是中情局的秘密行動機構,規模最大、人員最多,占有資源也最多;行政管理與後勤處負責整個中情局的行政管理,並爲全局各部門提供展開工作所需後勤保障;情報處一方面獲取原始情報數據和信息,另一方面負責對原始情報進行分析以形成「情報成品」;科技處主要負責爲情報獲取提供技術間諜系統和手段。
  「一局四處」是中央情報局的基礎構成和常設機構,伯恩斯强調「中國任務中心」的所謂「超部門」和「跨任務區域」特性,就是超越以上部門界限及任務區分,形成相互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達成滿足應對遏制中國崛起所需分類情報和綜合情報需求的各項任務。
  與「一局四處」的基本固定構成和長期穩定存在相比,「中國任務中心」等各類「任務中心」機構,則屬於依據當前任務所需而建立的。簡明地說就是:鐵打的「一局四處」,流水的「任務中心」。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根本任務是爲維護和强化美國霸權提供情報支撑。亞太是美國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重點地區,也是中情局的重點任務區域。此前,美國中情局把對中國的情報工作涵蓋在「東亞-太平洋任務中心」內。這次在成立專門的「中國任務中心」的同時,中情局裁撤了「朝鮮任務中心」和「伊朗任務中心」,將其分別並入「東亞任務中心」和「中東任務中心」。這一改變與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戰略重點的轉移高度吻合。
  與此同時,「中國任務中心」的「超部門」和「跨任務區域」特徵,不僅體現在中情局內部,還體現在整個美國情報界。
  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美國情報機構猶如滾雪球般不斷膨脹。目前,美國以大單位形式存在和運行的各級情報機構包括: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中央情報局、國防情報局、國家安全局、國家偵查局、聯邦調查局,以及美國陸、海、空三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所屬情報局等。中情局前特工菲利普•吉拉爾迪表示,「中國任務中心」可能采用集各類機構所屬情報部門的分析、作戰、技術人員於一體的運行模式,成爲跨整個美國情報界的聯合任務機構。實際上,這也是美國在面對一項國家軍事任務,如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和反恐戰爭時所采用的情報工作模式。
  影響
  按照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對中央情報局的要求,以及中情局本身組織結構所能提供的功能,「中國任務中心」可能采取的主要動作包括情報收集、綫人招募、情報分析、特別行動等方面。
  情報收集主要由中情局的情報處人員承擔。中情局的情報人員幾乎遍及全球各國,其在編人員非常有限,常年控制在1.5萬人左右,但全球範圍內實際爲中情局服務的人員是這個數字的十幾倍甚至更多。
  在設立「中國任務中心」的同時,中情局正在大力招聘熟練掌握所謂「漢語小語種」的雇員,語言種類包括粵語、上海話、閩北語、閩南語等。由於美國國會、國防部、國土安全局等都在成立「中國工作組」並四處招攬人才,使得中情局的「漢語小語種」人才招聘不得不與這些部門「搶簡歷」。
  情報分析主要依靠兩方面力量:一是利用技術手段進行情報分析。中情局一直擁有美國政府最先進的技術設施,當下,中情局正將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高新技術運用於情報分析;二是智力超群、經驗豐富的各類專家。
  爲中央情報局工作的專家主要有三類:一是中央情報局局長辦公室所轄的專家,這些人是從整個美國情報界抽調來的高級專家,他們就總的國際局勢或某一特定議題向最高決策當局提供情報分析結論;二是中情局科技處所轄技術情報分析專家,他們將中情局所獲得的所有技術情報進行分析並形成權威結論;三是來自各大學、研究所等專業學術機構,臨時爲中央情報局服務的專家、學者,他們就一定的特殊項目與中情局合作並提供情報分析産品。
  7月22日,伯恩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情局正研究將「在冷戰時期對付蘇聯的方法應用於對中國的工作上」。這一不打自招的說法,赤裸裸地證明了中情局設立「中國任務中心」的做法出自冷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