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次於原子彈的機密:新中國如何研發印制人民幣

  導讀:印鈔到底有多難?曾有人將其比喻為「亞核」,也就是「僅次於原子彈的機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包括蘇聯等在內的技術領先國家對印鈔核心技術采取封鎖政策,新中國在印鈔的材料、技術、設備、工藝印制等方面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如何擺脫對其他國家的技術依賴,真正獨立自主地印制人民幣,這關乎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安全,也關系著國家未來的發展。
  194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成立並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後來,第一套人民幣由於紙張質量較差,票版種類多,規格不統一,在1955年2月由國務院發文收回,並於同年4月1日停止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幣發行於1955年3月,印制工藝較為先進,票面設計主題鮮明,受限於技術條件,這套人民幣中有部分(大面額的3元、5元、10元券)是在蘇聯印制的。隨著國際形勢的日益復雜和中蘇關系的逐漸緊張,中國人民銀行於1964年4月14日發布了《關於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告》,決定從4月15日起限期收回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紙幣,一個月後停止收兌,不再流通使用。
  其實,在第二套人民幣正式發行後不久,獨立自主研發、印制第三套人民幣的工作任務便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並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精心指導。1959年8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管理局技術研究所揭牌成立,由人民銀行印制局總工程師柳溥慶兼任首任所長,組織全行業的科技人員以研制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鈔票為目標,攻克「亞核」難關。
  柳溥慶,1900年出生於江蘇靖江。他於1920年在商務印書館師從美國印刷專家海林格,學習彩色照相制版技術;1923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1924年4月赴法國勤工儉學,學習美術和印刷;1927年8月轉入蘇聯中山大學,並在莫斯科四家印刷工廠傳授印刷技藝。柳溥慶在印刷和美術方面都富有經驗,是組織團隊、擔綱攻克「亞核」難關的合適人選。
  要印制世界一流的鈔票,就必須有先進的印鈔機器。當時要到德國去買機器,有人說要訂購六臺印鈔機,柳溥慶建議買一臺,他說:采購回來以後,完全可以仿制,六臺要花多少外匯啊?中國有那麼多外匯嗎?我們有工程師陳宏閣,可以仿制印鈔機器。
  印制管理局王文煥、賀曉初、楊秉超、柳溥慶等領導和廠領導商量後,決定擴大研制隊伍,調上海五四二廠工程師陳宏閣等加入研制小組。陳宏閣會設計,擅長印刷機器制造,曾參與制造凹印機、三色平版膠印機。凹印機用於印刷鈔票、郵票等票券,其印制出來的紙,不同於平印,具有凹凸感。
  不多久,各路精英齊集北京。研發小組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印制管理局副局長賀曉初領銜,來自原八路軍晉察冀印鈔廠、冀中北海印鈔廠、新四軍江淮印鈔廠(一、二、三局)和全國來的專家,會師在北京五四一廠,由廠長直接抓,兩個副主任負責,把實驗小組班子搭起來,先做實驗後定方案,大家積極性很高。
  主要任務就是研制中國自己的新型印鈔機,為此成立了145甲型雙面印鈔機設計組,設計指導平凸印一版四色接紋印刷機。
  大家一致認為,陳宏閣提出的自行研發翻造印鈔機的設想細節可行。於是就像招標一樣,由各地先搞實驗。北京五四一廠膠印機車間副主任31歲的李根緒,根據該廠前輩沈永斌早年設計的「圖紙」、印樣以及陳宏閣提出的原理,連夜搶先把方案做了出來。沈永斌的設計圖紙在原理上是相當高明的,但有時代條件的限制,在結構和選用的版型以及印刷工藝方面尚需改進,而且「圖紙」是象形的草圖,要真正制作標準化的機器,需要畫出總體布局的總圖和各部件的分圖以及零件圖。
  當時上級決定機器由五四一廠來做,機器代號是五四一,倒過來念就命名為「145」甲型機。李根緒的方案通過後,五四一廠開始攻關,陳宏閣具體指導,討論選用什麼結構,並親手設計圖紙。
  1960年,中國第一代國產印鈔機器——平凸印一版四色接線印刷機(145 甲型機)終於研制成功,該機全機結構由輸紙部、接紋印刷部、出紙部3個部分組成。接紋印刷部的結構有色模分色、傳墨、集色膠皮輥筒等機構。印制出來的圖案、花紋具有四色接紋的特點,該機技術新穎,防偽性能強,印刷成品質量穩定,該機在國內首創,屬國際上先進技術。當時這臺機器一共造了三臺,用於高防偽證券印刷。
  不久,在145甲機的基礎上,245甲機開始研制。245甲機的研制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機器長13米,高4米,幾萬種零件必須全部記在腦子裏,每一個細節都要反復推敲、仔細確認,一絲一毫的差錯都可能使這個大家夥變成一堆廢鐵。由於245甲機采用的是比145印鈔機更復雜的接線印刷技術,很多技術上的難題沒有前車之鑒,一切必須自己解決。
  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245甲機終於在1962年11月試制成功。從145甲機到245甲機,這種機型開辟了中國印鈔接線技術的先河,從技術工藝上講,245甲機較145甲機有一個質的變化。從此前的四色集印到八色集印,從原來的單面到雙面印刷一次完成,245甲機不是簡單的數字增加,而是完成了一次飛躍。
  1965年2月,該機獲得國家發明證書。
  第三套人民幣的印刷設備,使用了中國自行設計的145甲型印鈔機、245甲型印鈔機、145丁型印鈔機。第三套人民幣的用紙,也實現了國產化。1960年3月,第三套人民幣1960版1角券開始在北京國營五四一廠印制,標誌著第三套人民幣正式投入生產。
  首創水印為國爭光
  同樣是在1955年,柳溥慶開始帶領團隊研制國產水印紙。1957年,他赴蘇聯考察長達四個月,書寫100多頁的考察報告,揭開了蘇聯制造水印紙的核心技術——網籠技術。
  盡管參觀時蘇方保密措施嚴格,規定不準問、不準錄像、不準拍照、不準記錄。在只能走馬觀花的情況下,他獨具慧眼,憑著靈感和超凡的智慧,發現了網籠的秘密。
  柳溥慶依據制造水印紙的原理,復制網籠原型,提出網籠原模的方案。他親自負責水印圓模研制,帶領水印原模團隊,提出研制網籠原模方案,從設計、雕刻、電鍍制版、制網四道工序開展研究。經過一系列實驗,克服了一個個技術難關,終於取得成功。
  1959年秋,柳溥慶和輕工業造紙局陳彭年總工程師領軍的團隊緊密合作,在一無蘇聯專家、二無國外資料、三無設備的情況下,自力更生,首次試制成功首批國產水印鈔票紙,即五星、長方形古錢水印紙,並用於印制中國的兩元券、一元券和一角券。
  貳圓券的水印設計稿設計精致,為五角星和長方形古錢,它們上下左右交叉排列,組成為滿版水印圖案。五星和古錢分別有三個層次,並有黑、白、灰三種顏色的水印圖案,經抄紙後,效果顯著。此水印鈔票紙產品問世後,曾印制了中國人民幣貳圓券、一圓券、一角券。這是中國有史以來,首次采用自己生產的國產水印鈔票紙印制鈔票。
  為了加強防假效能,人民銀行計劃在1元、2元、5元、10元各券中分別設置防偽水印,並且結合圖景的結構,安放在各券圖景的地紋空白處,務使水印明顯,便於人民鑒別。水印圖案初步設計稿3種:和平鴿、國徽、天安門。水印制作在國內還是初試,尚無經驗,在生產前還要不斷地試制改進。
  1962年印制技術研究所開始實施水印新工藝探索研究計劃。經柳溥慶領軍的團隊艱苦努力,印制技術研究所試制出的可用於10元券的天安門固定水印,為生產精細圖案水印紙積累了豐富的基本數據,打破了英法美及蘇聯對水印技術的壟斷,開辟了中國獨創的制造水印紙的道路。
  第二年年底,在保定鈔票紙廠展開大會戰,邀請全國25個單位的造紙機械設計安裝、美術雕刻焊接等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到保定。在輕工業部陳彭年和柳溥慶的統一指揮下,攻克了水印紙的技術難關,經過半年多的試運轉,保定鈔票紙廠原網印紙機試制成功,生產出「天安門放光芒」固定水印鈔票紙,應用於第三套人民幣10元券中。時至今日,人們還像稱呼自家人一樣,親切地稱它為「爭氣紙」。
  1964年10月28日,央行和輕工業部有關領導共同驗收了新中國首家鈔票紙廠—六零四保定鈔票紙廠。該廠組織實施了「水印新工藝試探性研究計劃」,試制成中國第二批國產水印紙,經數十次對印鈔紙進行「表面施膠」試驗,使鈔紙耐折度超過6000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驗收現場,柳溥慶心潮澎湃,當場揮毫題寫:「首創水印為國爭光」八個大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無比喜悅和激動的心情。這是至今為止,我們所見到柳溥慶用毛筆題寫的唯一一幅書法作品。
  柳溥慶團隊研制成功的水印紙,獲得了輕工業部、河北省科技成果獎,並列入全國114項科技成果,載入國家科技成果史冊。他由此成為印制行業科技人員的一代宗師、傑出管理者和眾望所歸的人民幣印制技術研發的技術主帥。
  專家團隊參與美術設計
  印刷設備研制取得突破,如何進行人民幣美術設計並予以繪制,很快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專家羅工柳、王式廓、周令釗、侯一民、陳若菊、鄧澍等主持下,組成由印制系統專業技術人員張作棟、石大振、賈鴻勛、劉延年、沈乃鏞等參加的設計繪制小組。
  人民幣印制是國家行為,參與美術設計的人選需政治可靠,業務一流。王式廓是解放區延安魯美來的,侯一民是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的地下黨,周令釗曾在抗戰時武漢三廳工作,羅工柳從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去延安魯藝,後來遊學蘇聯,他是人民幣設計組的組長。
  據後來解密報道,這些畫家都有參加革命實踐的經歷,對黨和國家有深厚的感情,接受任務後,常常周末被接到五四一廠,幹一天一夜,星期天很晚再送回家,根據人民幣設計的思路方案進行繪制。
  柳溥慶以印制研究所長身份參與人民幣設計的組織協調。身為印刷印鈔專家的他,早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後來赴法國勤工儉學,主要學的也是美術。在出洋留學的畫家中,他與林風眠、徐悲鴻幾乎同時。在人民幣的設計過程中,柳溥慶謙虛謹慎,從不宣揚自己的繪畫經歷,但畫家們在合作過程中,都無一不感受到他的學識素養和藝術魅力。
  在第三套人民幣的設計與印制過程中,周總理多次仔細審閱新版人民幣方案和畫稿,提出了十分明確和具體的修改完善意見,李先念、薄一波副總理,曹菊如行長,胡景法、黃亞光、陳希愈、喬培新、胡立教、李紹禹等副行長也先後批示。每次上級領導批示,王文煥、賀曉初、楊秉超、柳溥慶等立即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抓緊召開會議研究,認真貫徹落實。
  設計與雕刻工藝之美
  第三套人民幣的設計藝術水平較第二套人民幣有新的提高,創作思路更為嚴謹。在版面設計上,打破了傳統的邊框套路,票面開放,人像、風景與裝飾圖案的組合生動、活潑而不失平衡穩重。
  美術專家為畫好每一個人像和場景都下了很大功夫。如侯一民教授深入礦山、草原搜集素材、寫生,曾為畫好「女拖拉機手」,專程跑到一個國營農場,找最好的角度畫了一張又一張素描稿。周令釗教授為了更準確地展現長江大橋的風采,和五四一廠設計室主任張作棟一起坐在武漢的龜山上畫武漢長江大橋,前後畫了好幾天。
  專家的參與,保證了第三套人民幣的藝術水平。在第三套人民幣之前,設計新版鈔券一直沿用先拼花紋圖樣版(就是將一些現成的花紋印樣重新組合拼粘)再手繪主景(一般都是素描稿)的報樣方法。
  第三套人民幣第一次使用了直接手繪彩色設計稿的報樣方法,這樣,既便於修改又便於觀看,使審稿者一目了然。這得益於新一代設計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
  第三套人民幣的雕刻為新中國印鈔業增添了新的光彩,雕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吳彭越的5元券「煉鋼工人」和鞠文俊的1元券「天山放牧」至今被人們稱為經典之作。吳彭越用迥異於傳統的線條,刻畫了煉鋼工人的剛毅,整個票面生機勃勃。鞠文俊的「天山放牧」作為風景雕刻作品,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於1962年4月20日開始發行第三套人民幣。經過18年(1962年~1980年)的調整、更換,共發行7種面額,13種版別,分別是一角券(幣)4種、貳角券(幣)2種、伍角券(幣)2 種、一元券(幣)2種、貳元券1種、伍元券1種、拾元券1種。
  作為新中國獨立研發、印制的第一套流通紙幣,第三套人民幣自1962年4月20日發行棗紅色1角紙幣起,到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前後歷時38年,也是目前已發行的五套人民幣中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