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奧遺產,無處不在

  「創造奧運遺產越來越成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目標,與通過體育構建更美好世界的願景高度契合。」《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遺產報告(2020)》中文版在序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舉辦一屆奧運會,其目的不僅是要實現辦賽精彩,為廣大運動員公平競技、實現自我價值搭建平台,更大價值還在於為公眾、主辦城市、國家以及奧林匹克運動帶來更多可以長期受益的有形或無形的奧運遺產。」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以下簡稱北京2022年冬奧會)是自《奧林匹克2020議程》頒布之後,第一屆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管理奧運遺產的奧運會。
  作為全世界唯一的「雙奧之城」,北京將如何創造雙奧遺產?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會感受到這份遺產的魅力嗎?會從中受益嗎?《瞭望東方周刊》採訪了5位不同領域的專家,他們從不同角度,揭開了有形或無形的雙奧遺產面紗。
  展現北京不斷生長的力量
  在北京市中關村南大街門戶位置,一處冰上運動新地標崛起,這座外觀近似六邊形的建築,就是被稱為「冰壇」的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訓練館)。
  從高空俯瞰「冰壇」,它就像一個冰壺的橫剖面,而在首體園區總體規劃規劃師、「冰壇」主創建築師盧鵬眼中,它和周圍的國家圖書館、首都體育館、首都滑冰館、明代真覺寺等構成了一片遺產豐厚的區域,這些建築「和而不同」,每一個都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共同講述著北京城的發展故事,從一個側面展現著城市不斷生長的力量。
  盧鵬是西安人,家對面就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眾多古蹟與近現代建築精品構成的十三朝古都,給盧鵬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選擇了建築學專業,2006年研究生畢業,考入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始向職業建築師之路邁進。
  2010年4月,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團隊成功中標「冰壇」項目,當時在團隊中擔綱主創建築師的正是30歲的盧鵬。他先是以巧妙新穎的前期方案為「冰壇」設計奠定良好開局,此後又歷經16稿精心論證,出色完成「冰壇」所在首體園區的總體規劃。
  「首體園區的總體規劃是一個充分利用奧運遺產的規劃。」盧鵬介紹,比如首都體育館,1968年建成,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承擔過排球比賽任務,冬奧會期間,這裡又將成為花樣滑冰、短道速滑的賽場。「能夠被再次使用,本身就是對奧運遺產的傳承。」
  經過改造和新建,首體園區不僅滿足冬奧會比賽及訓練需要,更放眼長遠的冰雪體育發展,成為集比賽、訓練、科研於一體的冰上運動園區。
  賽後場館利用是每一屆奧運會最直接、最顯性的遺產。在新的世紀、新的時代,一位成功的建築師不僅要善於將建築設計與遺產保護巧妙結合,還應該滿足城市發展傳承與創新的迫切需要。
  對此,盧鵬期望:「『冰壇』在培育最高競技水平的同時,更好融入首都群眾日常文體生活中,讓更多的人在這裡接觸冰雪運動,感受奧運遺產的魅力。」
  「冰壇」是北京市內第一批立項動工的冬奧會新建場館,於2017年5月開工,2020年5月27日通過主體竣工驗收,也是第一個完工的北京冬奧會在京新建場館。
  包容性社會也是「雙奧」遺產
  2017年9月,距離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還有近4年半的時候,北京冬奧組委在總體策劃部設立了一個單獨處室——遺產管理處。
  這意味著,在申辦和早期籌辦過程中就融入遺產理念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遺產規劃管理開始全面提速。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奧組委並沒有單獨的遺產部門,不管是國際奧委會還是北京冬奧組委,現在都更加重視遺產管理工作。
  2019年,北京體育大學從若干競標者中脫穎而出,承接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遺產第三方專業機構研究和報告編制服務項目」。因工作需要,2021年正月初八,羅士泂以北京體育大學駐冬奧組委工作人員的身份,來到總體策劃部遺產管理處報到。
  羅士泂發現,遺產管理處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從場館賽後利用、冰雪運動推廣,到奧運人才培養、辦賽標準創新,再到城市治理、區域協同發展。團隊成員雖然分工各有側重,但在實際工作中,對每一個環節都要關注到。
  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遺產工作做到了超前謀劃、統籌規劃、貫穿籌辦全過程。2019年2月,《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遺產戰略計劃》發布,明確了北京冬奧會將從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發展和區域發展七個方面創造豐厚遺產。
  「七個方面的遺產區分看起來涇渭分明,卻在很大程度上相互糅合、密不可分,最終以文化遺產的形式集中體現出來,並凸顯出歷史性、社會性與世界性三重特徵。」從學術的視角,羅士泂對冬奧遺產工作進行探析。
  「假如遺產具有類似人類一樣的生命周期會怎樣?」羅士泂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他認為,遺產也將經歷創造、產生、命名、確立的歷程,在籌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過程中,「北京冬奧會文化遺產」的概念隨之產生,並根植進每個人的心中、活躍在人們的生活里。
  「如果說有冬奧文化遺產,是不是也應該有亞運會遺產、大運會遺產、青奧會遺產等等之類的概念?我們是不是應該去思考體育與城市發展的關係、體育對當地民眾生活的影響?」羅士泂進一步提出。
  在他看來,我們在看到有形遺產的同時,也應該去關注那些無形的遺產,尤其在北京這樣一座「雙奧之城」,以人為中心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包容性社會也算是一種「雙奧」遺產。
  給未來提供範本
  從2012年1月1日到2020年1月12日,國際奧委會文化和奧林匹克遺產委員會委員、北京冬奧宣講團宣講員侯琨用8年的時間,走遍了舉辦過冬季、夏季奧運會和青奧會的26個國家的47座城市。
  每到一座城市,侯琨首先會去奧運遺產地參觀,了解場館的賽後利用、奧林匹克公園的建設及使用情況等;之後每座城市的奧林匹克博物館,他也不會錯過。在他看來,這是講述奧運遺產故事的最重要場所之一。此外,他還會去拜訪當年參與過奧運會的人或者組織。
  「這三項工作都與遺產相關,我做這些是為了把當地的經驗傳遞給更多的人。」侯琨說。
  走過的國外城市中,美國洛杉磯和德國柏林的奧運遺產利用令侯琨印象深刻。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修建於1934年,1936年作為第11屆夏季奧運會主場館投入使用。會後經改建,經常承接大型足球比賽、演唱會等活動。柏林相當重視奧林匹克體育場的史跡元素,奧林匹克鐘樓及馬拉松之門等主要建築均被保留下來,成為當地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雖然國外許多城市的奧運遺產保護和利用方式都值得稱道,但侯琨最為讚賞的還是北京對於奧運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
  「東四奧林匹克社區,把奧林匹克精神和社區建設相融合,是老百姓身邊的奧運遺產利用典範。現在社區里經常舉辦迷你馬拉松胡同跑、冬奧知識大講堂、冬奧項目體驗、冬奧知識比賽等特色活動,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助力北京冬奧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驚艷世界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會後成了市民的戲水樂園。北京2022年冬奧會,『水立方』又將變身『冰立方』,成為世界上首個在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的奧運場館。讓奧運會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創新和革命,為以後的奧運會主辦國提供一些技術支持和參照,這也是一種遺產。」
  「還有既參與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現在又在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服務的『雙奧人』,通過舉辦奧運會而傳遞的精神和價值觀,這些都是寶貴的遺產……」
  談及北京奧運遺產,侯琨有舉不完的例子,在他看來,北京冬奧遺產工作一定會給國際奧委會和未來的奧運會主辦國提供一個值得借鑑的範本。
  「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
  北京2022年冬奧會申辦成功後,我國冰雪運動發展進入快車道。在《遺產報告(2020)》向全球發布之際,中國奧委會副主席、體育總局冬運中心主任倪會忠向媒體介紹,通過深入實施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冰雪運動實現全國覆蓋,「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將成為北京冬奧會為我國冰雪運動留下的最重要遺產。
  「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為何如此重要?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劉江紅分析:在後奧運時代,以奧運遺產產業化發展來推動「冬奧+」的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就是「冬奧+」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底座。
  劉江紅長期關注文化產業政策、數字文化產業、文化旅遊融合等領域,在她看來,文旅產業的發展一定要有消費基礎,無論是對於冰雪文化的推廣,還是對於由冰雪運動形成的可持續性旅遊目的地,「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都是一個不錯的消費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之後,文旅產業還需要注重創新化、主題化、極致化、情感化和體驗化,以進一步吸引人、留住人。
  比如說情感化,奧運賽場上的奪冠場面常常喚起許多人的民族自豪感,在未來的文旅開發中,可以通過奧運遺產來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
  「保護和利用好奧運遺產,除了對奧運設施進行開發外,也要關注奧運設施周邊的區域,在大區域中進行統一開發,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主辦城市和地區留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遺產,使廣大人民群眾長期受益。」劉江紅說。
  近期,《北京奧運遺產傳承研究》正式出版,書中建議針對文獻遺產和數字資源建立北京奧運記憶數字資源庫,實現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檔案的全面收集、集中管理和長久保存,並向社會提供開放,該建議受到各界廣泛關注。
  這部專著的主要作者徐擁軍本行是檔案學,奧運研究算是「副業」。2004年至2007年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他師從馮惠玲教授。正是這段求學經歷,讓他成為了一名「雙奧人」。馮惠玲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檔案學家,那時她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主任。
  現在徐擁軍的身份是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研究基地執行主任、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在他看來,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相比,在奧運遺產全面規劃管理方面主要有三個變化。
  一是奧運遺產官方文件的可遵循。2008年北京奧運會執行的是「奧運影響總體評估」(OGI),當時確立了多達171個評估指標。直至2018年,國際奧委會發布全新的奧運遺產框架——《遺產戰略方針》,它與《奧運會可持續發展報告》一起成為奧運會主辦城市確定、匯報、分析和評估奧運遺產的主要框架。「北京2022年冬奧會成為第一個以《遺產戰略方針》為框架記錄、分析和總結奧運遺產的冬奧會。」
  二是北京冬奧遺產的提前規劃。依照《遺產戰略方針》,《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遺產戰略計劃》於2019年發布,成為北京各項冬奧遺產建設的行動指南。
  三是北京冬奧遺產布局和效益輻射的廣泛性。為促進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北京2022年冬奧會設置北京、延慶和張家口三大主賽區,形成的遺產是一種區域性願景,規劃管理遠比2008年北京奧運會遺產複雜。「為提升中國整體冰雪運動水平實施的『北冰南展西擴東進』戰略效果顯著,這也是冬奧會遺產效益向全國輻射的結果。」
  北京成為全球首個「雙奧之城」,彰顯了中國推廣奧林匹克運動的大國擔當,徐擁軍相信,既然奧運遺產是一種願景,廣大民眾必將從中獲益。
(鄂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