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雪紅與「二二八」起義

  今年是臺灣省人民二二八起義74周年,也是臺盟首任主席謝雪紅誕辰120周年。臺盟中央原主席張克輝指出:「沒有二二八就沒有謝雪紅,沒有謝雪紅就沒有臺盟。」在二二八起義中,謝雪紅是台中地區的起義領袖,是這次起義很有影響的人物。起義失敗後,謝雪紅等人輾轉香港成立了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使得臺灣人民在二二八起義中提出的民主自治政治訴求延續下來。
  組建進步團體迎接臺灣光復
  1945年8月15日,中國人民經過艱苦抗戰,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臺灣得以光復,回到祖國懷抱。1945年8月16日,謝雪紅與楊克煌在台中頭汴坑獲悉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後,於8月18日來到台中市。謝雪紅,這位192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的老黨員,深知國共之間的複雜關係,她對光復後國民黨的接收及臺灣社會局勢的發展有十分清醒的認識。隨後,謝雪紅與楊克煌起草了一個《告臺灣青年》的信,油印寄給各地。該信的主要內容是: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的殖民地統治已告結束,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將在臺灣施政。臺灣人民將不再受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但如果今後我們得不到政治上的民主,我們還要進行鬥爭。據楊克煌回憶:「這封信因印發數量少,一般群衆還估計不到國民黨來台後的情況,因而影響不大,但一些老朋友瞭解我們出來活動了,就來台中找我們。」9月初,在臺北的楊來傳、廖瑞發等都來到台中,和謝雪紅、楊克煌、謝富、林兌、李喬松、楊逵等進步人士開會,醞釀組織一個群衆團體,以便以後開展鬥爭。
  1945年10月5日,臺灣人民協會正式成立,通過《臺灣人民協會成立宣言》和《臺灣人民協會章程》,謝雪紅、楊克煌、林兌、謝富、李喬松、王天强等人當選中央委員,推選林兌爲委員長,謝富爲組織部部長,楊克煌爲教育部部長,李喬松爲宣傳部部長等,並決定楊克煌負責編印機關報《人民公報》。該報於1945年10月中旬創刊。繼臺灣人民協會成立之後,10月下旬又先後組織成立臺灣農民協會和臺灣總工會籌備會,其目的是團結廣大臺灣民衆,爲爭取民主權利而鬥爭。10月下旬至11月初,謝雪紅、楊克煌、李喬松等人在各地演講,向臺灣民衆宣傳人民協會、農民協會的宗旨和組織情況,産生了較大社會反響。
  1945年10月下旬,台籍中共黨員李純青以記者身份參加臺灣光復典禮後,在臺北以中共名義與謝雪紅和楊克煌會面,這是抗戰勝利後謝雪紅第一次接觸中共中央派遣人員。李純青告訴她,重慶的中共同志叫他到臺灣來瞭解台共及臺灣人民鬥爭情況。李純青建議謝雪紅和楊克煌訪問國民黨人時,不要出示印有「人民協會」字樣的名片,以免被認爲是共産黨組織,並爲他們介紹由大陸返台的台籍人士之政治傾向。隨後,謝雪紅和楊克煌按照李純青的指示,與臺灣行政公署參事張錫祺(臺灣高雄人,其開設的光華眼科醫院是上海黨組織的秘密聯絡點)聯繫,並向張錫祺說明謝雪紅領導組建的臺灣人民協會情況。1945年11月初,李純青與謝雪紅、楊克煌再次碰面,李純青指示楊克煌打入國民黨的核心新聞機構——中央通訊社。楊克煌接受任務後,積極爭取,但計劃最終失敗。
  1946年1月,人民協會因爲揭露和抨擊國民黨接收人員的腐敗行爲,被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以違反所謂的《人民團體組織臨時辦法》而解散。
  領導人民武裝成立二七部隊
  1947年2月28日,臺灣省臺北市人民爲反抗國民黨當局的暴政、抗議軍警槍殺市民,舉行大規模示威游行。臺灣各地人民紛起響應,奪取武器,舉行起義,使全省大部分地區的政權陷入癱瘓。這就是二二八起義。
  謝雪紅得知臺北發生二二八起義後,立即派楊克煌到廣播電臺探聽消息,又派謝富、蔡伯勛與黨組織聯繫,但聯繫不上。3月1日,謝雪紅出席台中中上層人士舉行的聯席會議,會議決定支持臺北市民反抗國民黨當局的鬥爭。3月2日,台中戲院召開市民大會,楊克煌報告臺北情況,謝雪紅被推選爲大會主席。據林東海回憶:「一進會場,就看見幾個30多歲的人在演說。其中一位女士講得特別有感染力,我當時就非常敬佩。」林東海見到的那位女士,就是謝雪紅。當天,謝雪紅帶領群衆游行示威,並在市中心的工商會議所成立指揮部,領導台中人民包圍警察局、專賣局,活捉縣長劉存忠,進攻敵軍據點,收繳了一批武器彈藥,並挑選青壯年組成武裝隊伍。她除了鼓勵群衆鬥爭熱情外,還提出三條原則:「一、絕不能燒東西;二、絕不能打外省人;三、立即解除各政府機關和警察局的武裝。」得到了示威群衆的贊成。3月3日,謝雪紅組織成立「中部地區治安委員會作戰本部」,並任總指揮,台中的軍政機關已全部被人民控制。當日晚上,謝雪紅向各地廣播,報告台中市的戰果。事發當時,雖然黨員相互之間暫時失去了聯繫,但是廣播却成爲溝通信息的重要管道。黨組織收到了謝雪紅借助廣播媒介傳遞的台中消息。
  正在謝雪紅領導起義部隊勝利推進時,地下党負責人指示:謝雪紅色彩太濃厚,太暴露了,令其交出軍權,集中精力搞政治鬥爭,參加處理委員會以掌握政權。3月4日,謝雪紅根據指示,將台中的武裝隊伍指揮權移交給台中處委會,由日據時期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海軍大尉吳振武任司令,謝雪紅任參謀。此時,臺北、高雄、虎尾、嘉義各地紛紛告急,並派人前來求援,處理委員會却置之不理,更拒絕派出一兵一卒,武器彈藥也不肯提供,謝雪紅不得已,只有把作戰本部僅有的少數彈藥分配供應各地。3月5日,正在嘉義領導民主聯軍進行武裝鬥爭的張志忠,即刻趕往臺北商議鬥爭策略,進而作出堅持以武裝鬥爭爲主的方針,並規劃建立中、南部武裝基地。在臺北確定武裝鬥爭方針後,張志忠立即趕赴台中,聯絡謝雪紅與楊克煌,掌握了台中的武裝力量狀況,肯定謝雪紅在台中武裝鬥爭中的領導作用,並表示會在適當時候考慮親自領導台中武裝鬥爭。
  謝雪紅接到張志忠要求積極開展武裝鬥爭的最新指示後,於3月6日決定成立「二七部隊」(因二二八起義的導火索發生於27日,故而起名「二七部隊」)。鐘逸人、周明先後任隊長,陳明忠任突擊隊隊長。
  3月8日,中共中央延安廣播電臺發表聲援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的文告《臺灣自治運動》。3月20日,恰好是農曆二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選擇這個有特殊象徵意義的日子,在《解放日報》以社論名義刊載了《臺灣自治運動》全文。文章指出:「我們要告訴臺灣同胞,你們以和平方法爭取自治,和在蔣介石武裝進攻之下,采取武裝自衛的手段,我們對此是完全同情的。你們的鬥爭就是我們的鬥爭,你們的勝利就是我們的勝利。解放區軍民必定以自己的奮鬥來聲援你們,幫助你們。」此時,國民黨軍隊已經占領了延安,毛澤東等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部隊,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陝北。由此可見,中共對臺灣二二八事件極其重視,堅決支持臺灣人民要求民主和自治的政治訴求。
  主動撤退埔裏尋求霧社支持
  由於謝雪紅在台中領導的武裝鬥爭形勢較好,臺灣地下黨確定台中爲籌備軍事聯合指揮部所在地。3月8日,蔡孝乾抵台中,在大華酒家與謝雪紅會面。蔡孝乾告訴謝雪紅:「我們決定最近要召開一個全省武裝力量的會議,成立一個全省的武裝領導機構,你們也要準備參加……局勢變化時,二七部隊就轉移到埔裏山裏去。」謝雪紅指示楊克煌起草了有關人民政權的宣言、政治綱領等文稿,人民政府的印章都已刻好,但由於從內地調來的國民黨軍隊登陸比預料來得迅速,人民政府未能正式成立。國民黨軍隊登陸後謠言四起,人心惶惶,戰鬥組織紛紛解散,唯有謝雪紅指揮的「二七部隊」與敵人繼續戰鬥。
  3月8日至12日,蔡孝乾負責召集軍事聯合指揮部的會議,各地幹部陸續抵達台中,至3月11日已有50餘人,但張志忠尚未趕到,而敵人已迫近市區,統一指揮部未能成立,當晚蔡孝乾通知謝雪紅立即離開台中。3月12日上午,蔡孝乾約見楊克煌、謝雪紅,商定撤退埔裏的步驟及聯繫辦法。謝雪紅根據蔡孝乾指示,率「二七部隊」退往埔裏。部隊隨即自下午三點起,一面嚴密戒備,提防奸細滲入,並準備迎擊隨時可能來襲的敵軍;一面迅速將武器配備等秘密運往埔裏。因此,自下午到夜間,台中至埔裏公路上卡車來往不斷,沿途民衆紛紛向戰士們慰問致敬,黃昏時抵達埔裏鎮。3月13日下午三點多,整編的二十一師開抵台中,隨即在作戰本部設置師部,但不敢輕舉妄動。原因是二十一師知道謝雪紅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還在埔裏與之對峙。因此,台中市雖然在起義期間戰果輝煌,和其他各地相較,却是遭受捕殺及搶劫最少的地方之一。當日,「二七部隊」一面在埔裏向人民宣傳該隊的任務,呼籲鎮民合作,一面勘探地形,刺探敵情。
  3月14日清早,謝雪紅帶著一批隊員乘一輛大巴士到霧社,打算將隊伍撤入霧社深山,爲此她需要取得原住民的支持和理解。霧社鄉長高聰義婉拒隊伍上山,但表示:「如果鄉民自願加入你們隊伍,我決不阻撓。」當晚就有十多名霧社青年下山來參戰,後來在戰鬥中他們打得很勇猛。下午五點,「二七部隊」獲悉敵軍派遣八百人到草屯,準備襲擊埔裏,謝雪紅作了戰前動員講話。周明回憶:「她講山地青年將下山支援,又講了要爲自由民主而戰等激勵鬥志的話,她的演講,使戰士們頓時士氣昂揚,『打倒陳儀』,『誓死戰鬥』的口號此起彼落,有人還對空鳴槍,表示誓死戰鬥的決心。」
  最終戰士們在途中攔截,將國民黨軍隊擊退到草屯。當日,謝雪紅、楊克煌接到中共聯絡員謝富傳達的台工委指示:謝雪紅、楊克煌二人處境非常危險,應立即隱藏起來。「二七部隊」組織不牢固、人少,難以抵抗,在適當的時候應解散,隊員可以自願到小梅地方參加在該地的「臺灣民主聯軍」。15日,國民黨大舉圍攻埔裏。「二七部隊」與敵人在日月潭、烏牛湳展開了慘烈的戰鬥,終因武器彈藥無法補給,又兩路受敵,寡不敵衆,「二七部隊」被迫於16日宣布自動解散,結束了中部地區的武裝鬥爭。3月17日,謝雪紅、楊克煌撤退到竹山避難,當時國民黨當局通過電臺,用閩南語、客家話、普通話、日語和原住民語5種語言廣播:活捉謝雪紅者賞金30萬元,打死她者賞金25萬元。爲了欺騙敵人,謝雪紅寫了一封信給台中市長黃克立,告訴他「我們現在山裏,你們可以來找我」。同時寫了一封信給蔣經國,闡明臺灣人民反抗國民黨當局的緣由,要求蔣經國「不能怪責臺灣人民,更不能鎮壓臺灣人民」。謝雪紅等人在海軍大尉蔡懋棠的幫助下,從臺灣南部的左營乘巡邏艇到達厦門。
  輾轉來到香港正式創立臺盟
  1947年7月,謝雪紅、楊克煌、蘇新等人經厦門、上海輾轉抵達香港。抵達香港後,地下党聯絡員萬景光爲他們在筲箕灣道東端一座臨街的二層樓上租了一個房間,面積僅30平方米,樓下是房東開的茶館。每月黨組織發給他們30元港幣做生活費,其餘活動經費需要自籌。他們不得不勒緊腰帶,省吃儉用。到港後的第一件事是聯絡進步人士成立臺灣研究會。7月中旬,蘇新也到香港同謝雪紅、楊克煌見了面。在臺灣問題研究會的集會上,大家認爲當務之急要展開宣傳攻勢,決定創辦《新臺灣叢刊》。陳嘉庚等人慷慨捐款。於是在西營盤第三街租了一棟二層樓房作爲出版社社址,蘇新擔任主編。撰稿者除了台研會成員外,遠在上海的蔡子民、周青也曾寄來稿件。楊克煌和蘇新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地寫稿。每出一期,他們除分頭寄給熟人和美國及東南亞各地華文報社外,絕大部分都寄往島內。在港期間,謝雪紅等與廖文毅要求由聯合國托管臺灣的分裂行徑,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蘇新把他們在香港的任務概況爲:一、向消息閉塞的臺灣宣傳國內外形勢,特別是國內革命形勢;二、向國外和大陸人民揭露臺灣當局壓迫和剝削臺灣人民的罪惡;三、公開反對托管運動和美國對臺灣的野心;四、溝通臺灣同胞和大陸及海外同胞的聯繫。爲此,有必要組織一個政治團體。謝雪紅先後拜訪了在港的何香凝、蔡廷鍇、李濟深、彭澤民等愛國民主人士,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贊同。經過幾次討論之後,由楊克煌執筆用中、英文起草了《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章程》。
  謝雪紅指出,臺灣人民在二二八鬥爭中提出的「民主自治」口號,就是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定名的依據。據周明回憶,政黨的名稱起初考慮命名爲「臺灣民主同盟」或「臺灣民主聯盟」,但最後認爲,在四大家族的統治下,若不實行自治便無民主可言,「自治」與「民主」不可分割,而且在二二八鬥爭中,爲處委會「三十二條」所集中表明出來的臺灣人民普遍的政治訴求正是「民主自治」,遂決定命名爲「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
  1947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參加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的謝雪紅、楊克煌、蘇新等人在中共的幫助下,在香港愛國民主人士的支持下,正式創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並確定《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綱領草案》,制定《臺灣民主自治同盟規程草案》,發布《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時局口號》《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第一次代表會文告》等相關文件。臺盟選擇孫中山先生的誕辰日發表宣言。這是楊克煌提議的。他說:「臺灣人民半個世紀以來所追求的民主是屬於資産階級民主範疇的,而這也正是孫中山先生終生奮鬥以求的國民革命的目標。」
  臺盟的成立使島內外臺胞有了一個公開的政治團體,這對團結廣大臺胞共同反對當時的美蔣統治,反對臺灣托管、臺灣獨立,爲解放臺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臺盟成立以後,多次舉辦紀念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的座談會、學術講座,編輯出版紀念文集等,堅決反對「台獨」是臺盟所表達的重要主張之一,臺灣同胞在二二八起義中表現出來的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也爲海峽兩岸同胞傳承和弘揚。
(郭海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