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浪疫情交織更要推動澳台民間交流

  最近在一些座談會上,有學者指出,在民進黨當局掀起的「反中」惡浪及新冠肺炎疫情夾擊的態勢下,更應迎難而上,努力推動澳台民間交流,充分發揮好澳門作為「第三地」的特殊作用,為維繫及強化「兩岸一家親」的態勢而繼續作出應有的貢獻。這些建言,值得各有關單位參考。
  確實,目前澳台民間交流受到「大氣候」的影響,處於「冷凍期」。一方面,民進黨當局不單止是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制度性聯絡機制被迫「停擺」,而且還掀起「恐中反中」惡浪,將正常正當的兩岸交流視為「洪水猛獸」,以「危害國安」等「罪名」迫害熱心兩岸交流的團體和人士;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襲擊之下,雖然澳門並沒有禁止台灣居民入境,只是一視同仁地對包括澳門居民在內的海外入境人士實施隔離醫觀,但平時就咄咄逼人地擺起一副「平等」面孔的民進黨當局,卻是對澳門居民絕對的不平等,從疫情開始時就宣佈「暫緩」港澳居民入境台灣,這一「暫」就是兩年多,顛覆了現代漢語對「暫」字的詮釋。在兩股逆流的交織下,除了偶而有個別機構、社團以線上的方式進行專題性的研討交流之外,曾經熱熱鬧鬧又紮紮實實的澳台民間交流,就基本停頓下來,與當年千軍萬馬,各適其式,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
  當然,此前的澳台民間交流,也經歷了幾番潮起潮落的起伏。在「一二•三事件」後,澳門與台灣兩個地區的民間交流,基本斷絕。除了因為內地的大學在「文革」過程中「停課鬧革命」,後來又只招收「工農兵學員」,澳門較為清貧的高中畢業生要升大深造,在曾經是以天主教學校為主流的基礎上,也有不少非天主教學校的高中畢業生前往台灣地區升大之外,鮮有民間交流活動進行。
  上世紀八十年代,東亞大學成立,聘請了幾位香港出生,在台灣地區接受高等教育,再到歐美修讀碩博士學位的學者任教授,他們利用其在台灣地區就讀時建立的人脈關係,舉辦了一些澳台間的學術交流活動。但由於這些教授的某些言論甚至舉動似是並不受澳門居民歡迎,因而陸續離開澳門,這一階段的澳台民間交流也就告一段落。
  後來,接任中國華僑協會和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會長的老國民黨人張希哲教授,在筆者中介牽線下,與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會長黃漢強達成協議,由兩會每年輪流在台北、澳門兩地舉行澳台關係學術研討會。因為當時正好先後是起草基本法和澳門特區籌委會活動期間,其中一些論文受到兩岸高層的重視,黃漢強論文的重點還在中國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上發表。即使是在陳水扁上台後,這種民間學術交流也沒有中斷過,時任「陸委會」副主委的陳明通,還藉機來澳參與其中一次學術研討會的活動。
  黃漢強逝世後,可能再加上陳水扁的「台獨」分裂活動變本加厲,此項交流活動「斷纜」。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秘書長張五嶽委託筆者尋找適當的團體以求「續纜。筆者返澳後將此情況向澳門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劉剛奇匯報,後來就促成了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與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建立制度性的交流機制,每年都輪流在兩地舉行「澳台關係論壇」,並成為澳台學術交流活動的「旗艦」。而且在馬英九上台後規格升級,不但是擴展到邀請內地的學者專家參與,還邀請海峽兩岸的相關官方機構的官員參加,澳門回歸十週年時,兩會在澳門聯合舉行「澳台關係十周年研討會」,國台辦主任王毅應邀在會上作主旨演講。該會組團到台灣地區參訪時,澳門中聯辦尤其是台灣事務部的官員,以「顧問」的名義隨團。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副秘書長張仕賢,獲得澳門特區政府在授勳儀式上頒發獎狀。而由澳門「和統會」舉行的澳台以至兩岸學術交流活動,更有副國級的領導人出席。
  其實,早在兩岸剛開放交流時,就有中共官員隨團公開到台灣地區交流。在大陸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尚未成立之時,時任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的郭東坡,與國民黨「立委」張平沼在香港共同成立「海峽兩岸商務協調會」,並簽署「海峽兩岸經貿商務協議書」。郭東坡在調任澳門新華社社長後,希望能在澳門也成立類似的交流平台,促成了澳葡台商會組團前往台灣參訪交流。在澳門代表團成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澳門中資機構的負責人,且他們所任職的單位,基本上已包括了澳門地區最主要的中資機構,這是兩岸開放之後,首次有具有中共黨員身份的大陸官員,公開到台灣活動。
  在馬英九掌政期間,澳門其他的學術文化和教育機構、團體,也積極投入到澳台文教學術交流活動。澳門基金會、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社會科學學會、澳門經濟學會、澳門歷史學會、澳門拉丁基金會、兩岸和澳台關係協會,以及各類留台校友會……等機構、團體,均與台灣地區的對口相關機構、團體建立了聯繫,雙方多次進行互訪,加深瞭解,並聯合舉行學術研討會。大大促進了雙方在文化、學術等方面的交往。
  現在應當怎麽辦?既然澳門負有對台灣地區垂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任務,就總不能因為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而「因噎廢食」以至是「自廢武功」吧?反而更應勇敢地迎擊惡浪,粉粹民進黨當局扼殺包括兩岸民間交流在內的澳台民間交流的圖謀,只要是不涉及公權力的民間交流,都應想方設法地推動進行,以延續「兩岸一家親」的潮流。當然,也必須針對目前的態勢,轉換適當的方式,找對切入點,找到好窗口,運用新工具,著眼於年輕人,展現軟實力,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這個作為信息傳遞方便快捷的工具,運用「偶像」或「網紅」等方式,來影響台灣年輕世代對澳門特區和大陸地區的認知,化解民進黨當局煽動營造的的敵對思維,促進兩岸和澳台之間的心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