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慮過度,「牽腸掛肚」

  近年來,內卷、內耗現象日益普遍。人們在備受心理煎熬的同時,生理上也會發生相應改變,消化系統首當其衝,輕者胃腸功能紊亂,重者面黃肌疫……中醫將這種現象稱為「思傷脾」
  什麽是「思傷脾」
  「思傷脾」指的是負面情緒對人體消化系統的破壞作用。現代醫學指出,消化系統是「第二套情緒器官」,緊張、焦慮情緒會導致胃口差、噁心、嘔吐、腹瀉、便秘,甚至胃腸出血等。我國古代大量的成語和詩詞歌賦證明,古人很早就發現了情緒會影響消化系統這個現象。
  很多人對「思傷脾」這個詞感到陌生,但說到成語「牽腸掛肚」,可能心有戚戚焉。譬如:孩子參加高考,父母會牽腸掛肚,茶飯不思;丈夫去遠方出差,妻子會牽腸掛肚,輾轉反側。類似的成語還有「柔腸百轉」「愁腸百結」「寢食難安」等。詩詞裏有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范仲淹的「愁腸已斷無由醉」,魏秀仁的「酒入愁腸愁更愁」,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等等。
  「思傷脾」的其他表現
  從更深遠的角度來看,「思傷脾」不僅是消化系統受累,還有神經、內分泌代謝、血液等系統受累的表現。思慮過度,睡眠定會受影響,表現爲入睡困難,或兼早醒、多夢、睡眠淺,中醫將之概括爲「心脾兩虛」;食不甘味,進食减少,消化、吸收障礙,形體便不可避免地中醫如何改善「思傷脾」
  中醫改善「思傷脾」的方法包括心理和藥物兩方面。
  古代中醫已經認識到,各種過激情緒都會導致生理傷害,因此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等說法。對策爲「暢情志」,核心思想爲秉持中庸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不要被負面情緒裹挾,也不應過度樂觀。落實到「思傷脾」方面,則不要窮思竭慮,看淡一點,看輕一點,平淡中見真趣。
  藥物治療方面,值得推薦的是歸脾湯。歸脾湯出自宋代《濟生方》,由黃芪、龍眼、人參、白術、當歸、茯神、酸棗仁、遠志、木香、炙甘草等組成,能補益心脾,對消化不良、心悸失眠、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寺都有治療效果,安全性高。
  如何避免「思傷脾」
  避免「思傷脾」的辦法很多,正念减壓、禪修、運動、閱讀、聽音樂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運動能提高體內5-羥色氨酸、多巴胺等物質的水平,改善憂思、焦慮心境,剌激肌肉、關節,從而改善睡眠、避免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