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已至,讓養肝護陽了

  風和日麗、萬物生發的春天已悄悄來臨。此時,天地陽氣逐漸上升,我們的生活起居也要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做好相應的調整。
  乍暖還寒還得「捂」
  初春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正處於陰退陽長、冬去春來的轉折期。此時,肌表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如果人們穿得過少,一旦遭遇寒涼的侵襲,腠理就會自動閉合,使體內的陽氣得不到宣發,導致陽氣鬱滯。諺語云:「春不減衣,秋不戴帽。」說的是早春季節不要急忙把棉衣脫掉。所以,防寒保暖仍是初春養生的重點。此時衣著主張「下厚上薄」,以助春天陽氣升發之勢。
  飲食少酸多辛甘
  中醫認為,酸性收斂,入肝經,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同時多食酸味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因此,初春時節應少吃酸味食物,多吃蔥、蒜、韭菜、香菜、薺菜、香椿等辛甘發散之物,助發陽氣,並且適當食用山藥、紅棗、蜂蜜、牛奶、豆漿等甘甜之品,增強脾胃功能。
  適當運動助陽氣
  立春以後日照漸長,在起居方面也應順應日照變化,相對冬天來說要早一點起,增加室外活動,舒展身體,暢通血脈,從冬藏狀態逐步脫離出來,以利於陽氣的生發。人們可選擇節奏舒緩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廣場舞、瑜伽、游泳等。運動時間最好選在日出之後、日落之前。運動強度以不疲勞為度,切忌運動過量。汗出過多,傷及陽氣,有悖於「春夏養陽」之旨。
  情志舒暢戒郁怒
  春屬木,與肝相應,因而初春養生以養肝為主。中醫認為,肝主情志,怒傷肝,也就是說人的精神、情緒狀態與肝氣的疏泄密切相關。肝氣疏泄太過則易發怒,肝氣疏泄不及則易鬱悶。因此,養肝的關鍵就是要保持心境平和、豁達樂觀,忌暴怒或心情憂鬱。
  養肝護陽防疾病
  春季多風,風為百病之長。風氣通於肝,外風引動內風,促使肝氣旺盛。因此,春季人的血壓常波動較大,可能出現高血壓導致的眩暈等一系列病症。此時,風邪易乘虛而入,導致風寒外感、風濕痹痛、頭痛、惡風、咳嗽、氣喘等。初春時節,養肝護陽是防病關鍵。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五指梳頭
  頭為諸陽之會,六條陽經都在頭部循經而過。五指梳頭,正順應陽氣升發之勢,有宣行郁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建議春季每天均勻、緩慢地梳頭100~200下,將整個頭皮都梳到。此方法操作簡單,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艾灸
  明代醫家張介賓認為,灸能散寒除毒,開郁破滯,助氣回陽。立春之後,艾灸可助陽氣升發,肝氣疏泄,預防疾病。如艾灸氣海、曲池等穴位,可助陽氣升發,預防眼部疾病和皮膚病;艾灸太沖穴、大敦穴、行間穴,可助肝經氣血運行;艾灸三陰交穴、太溪穴,能健脾補腎;艾灸足三里穴、神闕穴,能培元固本等。每日可在家艾灸上述2~3個穴位,每個穴位艾灸10~15分鐘。
  足浴
  春天泡腳,昇陽固脫。足部既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踝關節以下有60多個穴位。睡前用溫水泡腳,能刺激足部穴位,促進氣血運行,祛除一個冬天積在體內的寒氣,助養陽氣,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病邪的目的。如果在泡腳時加入桂枝、乾薑、川芎、雞血藤、當歸、柴胡、香附等溫經通陽、行氣解郁的中藥,可事半功倍。浸泡時間宜在20分鐘左右,以皮膚微微泛紅,周身微微出汗為宜。泡後按摩腳趾和腳掌心,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