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現實:外僱退場無助紓緩失業 陳觀生

  經濟寒意不減,營商環境惡化,就業市場首當其衝。疫下就業環境持續惡化,新一期本地居民失業率升至4.3%。為保就業穩定,削減外僱的呼聲不絕於耳。但外僱退場,是否可以改善本地居民就業?有企業表示,疫情疊加內地旅客來澳簽註收緊,影響就業的,已非外僱的問題,而是職位削減甚至店舖結業。從官方公佈的外僱人數,疫情以來減少近三萬人,既有退場機制發揮作用,又因通關不便、薪酬欠吸引力而無法留人,更甚是公司結業等原因。然而,外僱離場與本地人補上並非等號關係。另有企業坦言,不是不願聘請本地人,而是無人問津,隨著核檢收緊,內地僱員也不願來澳。
  疫情之下就業難樂觀
  統計局公佈,二一年全年就業調查結果顯示,總體失業率為2.9%,本地居民失業率為3.9%,按年分別升0.4及0.3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升0.6個百分點至4.1%。勞動力參與率(69%)及本地居民勞動力參與率為(62.8%),按年分別跌1.5及0.7個百分點。若排除年齡在六十五歲及以上人口,十六至六十四歲勞動力參與率為79.2%,跌0.4個百分點。就業人士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1.58萬元,按年增加800元(+5.3%),本地就業居民為2萬元,維持在二○年水準。
  期內居澳勞動人口共38.99萬人。就業人數按年減1.67萬人(-4.2%)至37.84萬人,主要是居澳外地僱員減少所致。按學歷統計,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佔40.2%,按年升2.2個百分點;具高中教育的佔28.1%,跌1.2個百分點。
  僱員人數(35.05萬)按年減少1.75萬人,自僱人士(1.4萬)增加2,200人。按行業分析,建築業(3.26萬)和酒店業(2.62萬)的就業人數按年分別減少5,000人及4,700人;金融業(1.36萬)則增加800人。從事博彩業(包括博彩仲介,下同)的就業人數佔20.6%;酒店及飲食業的佔13.3%,按年分別跌0.1及0.5個百分點。在月工作收入中位數方面,零售業(1.3萬元)及酒店業(1.4萬元)分別增8.3%及7.7%;金融業(2.1萬元)則減4.5%。
  按職業分析,服務及銷售人員(7.16萬人)和非技術工人(6.67萬人)按年減少7,200人及6,900人;技術員及輔助專業人員(5萬人)則增加2,800人。家庭傭工按年減少2,900人至2.80萬人;酒店及飲食業侍應生減1,700人至8,300人。在月工作收入中位數方面,工業工匠及手工藝工人(1.5萬元)按年增7.1%;文員(1.83萬元)則減3.7%。
  每週工作卅五小時或以上的全職僱員有32.35萬人,按年減少1.89萬人。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1.62萬元,按年增加600元。月工作收入在4,000-11,999元者,按年減少1.16萬人;月入在16,000-19,999元者則增加1,600人。
  每週工作卅五小時或以上的本地全職僱員有22.63萬人,按年減少3,200人。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2萬元,與二○年相同。月工作收入少於7,999元者按年減18.3%;月入在16,000-19,999元者則增10.1%。每戶平均就業人數有1.6人,按年持平。住戶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2.8萬元,按年增加500元(+1.8%)。
  疫下職場生態翻天覆地。以前工搵人,如今人求工,不少人但求保住飯碗,不敢騎牛搵馬。官方統計數據反映去年轉工人數持續減少,出於「公司結業/被解僱」或「臨時工作完結」轉工的比例亦增加,而且轉工後月入中位數輕微減少,意味著部分轉工者向下流動,至今情況未有改善跡象。應屆畢業生快將投入市場,就業環境不言而喻。
  企業:外僱不願續約
  每當談及失業話題,往往與外僱退場掛鈎。然而,外僱離場與本地人補上並非等號關係。據勞工事務局資料,截至去年底,外地僱員共17.11萬,按年減少6,600人(-3.7%)。當中,24.7%從事酒店及飲食業,17.7%從事建築業。有職介團體表示,因通關措施收緊,加上匯率高企,收入變相減少,不少外僱陸續提出不再續約。現時中小企面臨請人難局面。
  根據出入境資料,估計去年底在澳工作而居於境外的外地僱員有7.76萬人,佔外地僱員總數45.3%。按行業統計,從事酒店及飲食業有2.27萬人(29.3%),建築業為1.77萬人(22.8%)。
  澳門外勞職業仲介協會表示,疫情逾兩年,至今外僱總人數較疫前減少約2.9萬名,與政府執行外僱退場及外僱來澳工作意願下滑有關。近期入境核檢有效期從四十八小時收緊至廿四小時,繼續增加跨境外僱經濟壓力。加上人民幣匯率高企,不少薪酬低於1萬元的外僱不願續約,導致薪酬介乎7,000-8,000元的工種招聘困難增加,外僱人資問題陷入膠著。
  疫下中小企面臨經營困難,聘請僱員預算縮減,即使有外僱配額,亦要考慮多方因素。倘經營持續寒冬,人手過剩徒添僱主壓力;若不使用配額,時間過長後或被當局扣減配額,當急需人手時又要等候近兩個月才可請到。以往企業在外僱合約到期前兩三個月便續期,但現時拖至最後一個月才作決定。
  失業率增加,能否補充外僱流失的勞動力?澳門外勞職業仲介協會表示,本地求職者要求雖下調,但疫下中小企收益微薄,故希望應聘人員職業技能相對全面,以節省人力資源,如裝修工人最好懂得泥水及水電等多種技能。
  早前,本澳發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勞資糾紛事件。上百名澳門市民去勞工局反映失業情況,他們表示建築公司聘請外雇而身為本澳門居民的他們卻不能入職。這事件發生後,反響較大,網友們各抒己見,當中有聲援澳門失業員工的;有為建築公司說話的;也有為外勞外雇鳴不平的。還有很多內地網友表示沒有工作就能找勞工局要,簡單不要太羡慕了。
  站在表達訴求的澳門失業工人的說,某些建築公司會因為勞工局等壓力先聘請一批澳門本地工人,但上班後,便故意製造各種難題和不合理的要求,迫使員工「自願辭工」。除此之外,年齡超過50歲的本地工人,也會受到歧視而不被聘請。本地工人眼見眼下大多建築公司有在繼續開工,但開工中十有八九都是持藍卡的外地雇員,而很多本地工人卻沒工開或者不被錄用,致使越來越多的本地工人感到不滿。
  面對澳門本地工人的說法,承包商卻表示事實並非如此!有負責人說:「疫情發生之前,澳門工程項目以私企居多,本澳人想要在裡面找到工作並不困難。但疫情之後,本地工程量銳減,承建商都將目光轉向政府工程,雖然勞工局向我們介紹了大量的澳門本地工人,但是作為政府工程,我們要考慮每個工人的工種,要考慮他們的工藝水準能否達到要求,還要考慮到薪資水準。」「所以勞工局介紹來的澳門本地工人,往往一百個裡面只能錄到兩三個,比例非常之低,除去工藝水準和工種問題,澳門本地工人要求的工資要與新冠疫情前一樣,希望達到2016年至2018年時的薪酬水準,比如現在我們預期的日薪只能給到800元左右,但他們覺得太少,要求日薪要達到1000甚至1100元一天才願意接受這份工作。」
  而對於建築業外勞人士,因為是外雇,基本沒有多少話語權,但他們也表示十分冤屈,努力工作還被有些澳門本地人日日罵,惡過老闆!所以很多外僱逐漸沒有留在澳門工作的意願。
  勞工事務局網站資料顯示,今年一月本澳外僱有16.7萬人,較去年十二月減少3,658人,整體工種的外僱普遍下跌,當中建築業外僱跌幅最大,去年十二月仍有逾3萬人,至今年一月減至2.7萬人。有學者留意到,過往建築業是招聘空缺最多的行業,如今亦列入「失業大軍」,即使外僱減少,也未能緩解居民就業壓力。有建築商強調,今年公共工程、基建項目多,只要本地人願做、願捱,不愁無工開。不過,年輕一代大多只願做文職。為免拖慢工程進度,「六十歲都要請」。
  政治「正確」與現實「失明」
  澳門人資問題歷來都紛爭不息,時下又由於疫情影響,經濟不景氣,各行各業經營慘澹,裁員已經成為一些企業斷臂求生的措施之一,但卻被某團體的政治人物指責只聘請外地雇員,忽略本澳人。
  其實,「外雇退場」的呼聲並不新鮮,過往數屆政府也將建立外地雇員「退場」制度作為一項施政綱領。及至今屆政府,行政長官賀一誠亦提到「完善外雇退場機制,切實保障本地居民就業權益」。因應「外雇退場」政治溫度以及迎合本地居民的情緒,有些議員也乘勢而起,不斷販賣「外雇退場」的論調以博取不少眼球。從特首到立法議員,大家都默契地將「外地雇員」作為「保就業」的直接靶心,危機當前,外雇退場,而且,這一點是不容質疑,不容有半點雜音的,誰要有異議,誰就是「澳門反動派」,必定引起群起而攻之。所以在澳門,旗幟宣明地高舉「外雇退場」論調,就是講原則,講立場,講政治!
  不獨「外雇退場」不容挑戰,甚至連外雇福利也不能提。曾有業界人士表示,外勞為澳門整體經濟尤其是旅遊業、餐飲業、零售業、清潔保安等作出重大努力,且在防疫抗病中與澳人並肩攜手,希望特區政府考慮派發澳門居民適度比例額度的消費劵。消息一出,輿論譁然,本澳線民抗議聲浪此起彼伏,「笑死特首,累死財爺!咁底能都講得出」、「索性派埋經屋,社屋啦」、「澳門政府有錢也不是這樣做吧」、「外勞搶曬本地人飯碗沒解決,現在又搶本地人福利」。事後,迫於輿論壓力,該人士只得出來重新表態並「收聲」。人言可畏,想必不少人都為其捏了把汗。可見,在澳門向外地雇員講人情、請福利這些「懷柔措施」對於澳門這個資本主義社會而言是存在極大風險的,弄不好還要被問候八輩祖先。
  輿論兩邊站,事實擺中間。有傳媒評論指出,澳門能否不要外雇?相信絕大部分澳門市民都會說不行。明眼人都知道,澳門人口總量小,加上出生率較低,老齡化相對較為嚴重,本土人力資源數量有限,由於經濟規模日益壯大,外資湧進,導致人力資源供給總量嚴重不足,這本身就是制約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本地人力資源在數量和素質上傾向博彩產業及其相關行業,其他行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請人難」問題愈加突出。澳門唯有依賴輸入外勞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外勞來澳門搶飯碗,賺走澳門錢」的觀點簡直如同兒戲。
  相反,應該理性地看待外雇對澳門經濟的貢獻,如果沒有相關的外籍勞工的協作,澳門經濟不可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澳門這個微型經濟體也不可能持續運作。澳門的數千億財政儲備中,含帶有大量外籍勞工的汗水。除了大量的底層工種外,那些迫在眉睫的大型公共工程,輕軌、公屋、跨海通道等基建,全部需要人員應付;此外,在一些先進領域,比如大資料、5G、人工智慧等專業技術要求高的更是澳門缺乏,輸入外雇勢難避免。過去有專業調研早有定論,指出外雇的流入並沒有引起本地勞動力的失業率上升,或者至少沒有導致本地勞動力工資水準的下降。
  放眼未來,澳門也不可能推進真正意義上的「外雇退場」,相反,當局和各界要明白,一味販賣「外雇退場」不僅無益社會現實,而且只會造成民意的分裂,對於本地社會和諧,對於融入國家和粵港澳發展,都是值得反思和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