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今年擬出40多項規則銜接清單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掛牌成立以來,合作區建設進度明顯加快,數據顯示合作區新設立澳資企業340家,實有澳資企業4806家,覆蓋國民經濟17大行業門類。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橫琴方案》)對重點發展四大產業的導向驅動下,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現代金融產業新登記企業戶數占新登記企業總戶數比重為77.68%,成為新登記企業中的重要產業主體。2021年全年合作區四大產業管戶數量增長23.87%,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近日,合作區法律事務局代理副局長王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合作區準備2022年推出40多項規則銜接清單,預計近三年實施100-120條規則銜接具體事項,全方位、系統化推進琴澳規則有序銜接。
  記者:您認為橫琴開發建設以來突出改革創新成果?
  王彥:從小處來說,橫琴開發建設以來,在新區時代,10大創新領跑全國;進入自貿試驗區時代以來,六年多來,先後推出622項創新成果,連續四年獲得商務部評選的「最佳實踐案例」,一大批創新成果在全國、全省和珠海市複製推廣。從大處來說,106.46平方公里的橫琴島先後被批准為橫琴新區、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區(全國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自貿試驗片區、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新中心的「兩點兩廊」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本身就是改革創新的產物和成果。
  記者:橫琴粵澳深合區成立後,您認為在哪些方面更能大膽闖、大膽試從而形成一批可複製的推廣經驗?
  王彥: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在橫琴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有特殊的戰略考量和功能定位,總體來說就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新平臺」「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空間」「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特殊的定位決定了橫琴合作區特殊的使命和任務。合作區處於「鹹淡水」交匯處,《橫琴方案》要求合作區與澳門一體化發展。但目前兩地市場規則、監管尺度、稅負環境「涇渭分明」。不同的規則和機制交錯共存,可能會把合作區變成「內地說不行的這裏不能幹,澳門說不行的這裏也不能幹」,在實際工作中某些領域已經出現「兩頭受限」的苗頭和問題。合作區要下大力氣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化解「兩制之異」,克服「兩制之弊」,彙聚「兩制之利」,達成「兩制之和」。
  當前,合作區專門成立了跨部門的政策研究和規則銜接專責小組,制定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規則銜接工作指引》,提出了12類規則銜接路徑(包括:推動國家立法、申請綜合授權、協同立法、法律轉化、簽署合作協議、單向認可、司法協助、引導以非訴方式解決爭議、運用科技手段實現規則與標準銜接等),在社會民生、經濟發展、城市建設、交通運輸、市場監管、通關便利、營商環境等方面,準備2022年推出40多項規則銜接清單,預計近三年實施100-120條規則銜接具體事項,全方位、系統化推進琴澳規則有序銜接。規則銜接在粵港澳大灣區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複製推廣,為大灣區經濟和市場一體化積累經驗。
  記者:橫琴粵澳合作區成立後,從自身工作經歷看,如今琴澳深度融合,有哪些明顯變化?
  王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最大的特色和亮點就是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這是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比較優勢和特殊條件,是當前踐行「一國兩制」的新思維、新途徑和新探索。在這樣一種特殊的管理模式之下,粵澳雙方就是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大膽試、大膽創,爭取做到「內地能幹的這裏能幹,澳門能幹的這裏也能幹」,這樣「兩制之利」就充分發揮出來了。
  儘管說目前粵澳之間思維習慣、法治理念、文化觀念、決策模式、執行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但粵澳雙方人員在一起,雙方有商有量,深度切磋,澳方人員講法治、明規則、重程式,粵方幹部懂產業、重效率,善變通,雙方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各有優勢,現在的趨勢是粵澳雙方互學互鑒、互相靠近,澳門同事主動融入內地環境學習抓產業、搞創新;粵方遇到問題都會主動問澳門這方面怎麼想、怎麼幹,學習借鑒澳門好的做法,比如制定政策上強調「明確性」和「可操作性」,要爭取一步到位,政策出台即能執行。《橫琴方案》要求在橫琴「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的新家園」「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準開放的新體系」,這些任務也都是在「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體制」前提下粵澳雙方勠力同心、協同一致一起推動和落實的。可以說粵澳深度融合已經起航,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在粵澳共商的基礎上開好局、起好步,同心同德,同向發力,又好又快建設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