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強向朱立倫道歉鬧劇終於落幕

  台北市議員羅智強昨日在接受Yahoo TV《今天誰來沛》專訪中兩度向朱立倫表達歉意,聲稱他與朱立倫之間的爭執,希望這一頁能夠翻過。他表示,日前朱立倫提到要他「像陳玉珍」團結、大氣,他當天有點情緒化,表示他在這次紛爭中有點亂了方寸,坦言自己失了方寸、反應過度,抗壓性不夠。因此他要向朱立倫和黨祕書長黃健庭「說聲sorry」,不該對朱立倫語氣那麼重,也盼「朱羅紀之亂」會是「Happy Ending」。
  這等於是羅智強宣佈自己已經從自我感覺良好的虛幻中回到現實,他一手導演及演出的一場可能會引爆國民黨分裂危機的鬧劇,終於降下了帷幕。
  此前,羅智強希望代表國民黨參選桃園市長,但受到地方人士和黨內高層反對,黨主席朱立倫甚至透過電話說就是不會提名他,黨中央秘書長黃健庭也在記者會中直指桃園議員一面倒說羅智強「很弱」,讓羅智強相當不滿,依然堅持要求參加黨內初選制度,與黨中央隔空交火,數度和朱立倫隔空槓上,更在臉書向朱立倫開砲。朱立倫在四月二十四日受訪時,以金門縣提名楊鎮浯縣長盼連任為例,希望羅智強能像國民黨「立委」陳玉珍一樣「大器」退出,更讓羅智強氣得直接在臉書po文開砲:「當朱立倫主席先拿起刀子一把插羅智強的心臓,我負傷喊痛,朱立倫主席卻一副優雅的樣子,叫羅智強不要把矛頭對準國民黨,請問朱主席這樣公道嗎?」呼籲朱立倫不要對他「趕盡殺絕」。這場「朱羅紀之亂」,讓廣大泛藍群眾極為擔心,已經民調低迷的國民黨,將會因此而雪上加霜,讓本來看好的「九合一」選舉,輸得一塌糊塗。因此,羅智強向朱立倫認錯道歉,將能及時止血停損,讓國民黨的選情回復正常。
  本來,羅智強是仗著其在台北市的強大網絡流量,尋求代表國民黨參選台北市長。但多數國民黨人支持蔣萬安,但他作為大陳子弟,而當年是蔣經國親到大陳島主持大撤退的,因而與蔣經國的孫子蔣萬安爭選台北市長,從政治情感上說不過去,必須打其他「直轄市長」的算盤。按照國民黨中央的協調安排,是要徵召他參選高雄市長的;而他也欣然接受,並以其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是的認知態度,認為將能挾著百萬網絡粉絲,也可像韓國瑜刮起「韓流」那樣引發「羅智強旋風」。即使是因為「非戰之罪」而落選,也已經積累了厚實的政治資本,對其日後的政治生涯極為有利。但他在以「千里行腳」方式到達高雄市之後,才驀然警覺,當年他在「馬王政爭」中「為馬作倀」的表現,使得王金平至今仍不諒解,表達反對他參選高雄市長的態度。須知道,韓國瑜當年之所以能夠從「空軍」轉化為「陸軍」,就是由王金平出面串連高雄市地方派系勢力,組織了「三山大造勢」。要參選高雄市長,沒有王金平的支持,這場選戰如何開打?
  因此,就只能是征戰其他「直轄市」了。其中新北、台中兩市,是現任的國民黨籍市長要爭取連任,台南市比高雄市更綠。那就只有桃園市了,剛好鄭文燦已經兩任,依法不能爭取連任。因此,羅智強就鎖定了桃園市。
  為何羅智強會認為自己在桃園市「很強」?他拿出一個理由,就是在「四大公投」的過程中,他到桃園市進行宣導,反應極為熱烈,因而他認為桃園市的國民黨人都支持他參選市長。其實,當時因為他是國民黨副秘書長,因而在地的國民黨人都是將他視為黨中央派來的代表,而紛紛簇著他。這就使得羅智強產生了錯覺,以為他「空降」參選桃園市長時,也能得到在地國民黨人同樣的熱烈支持。這也是羅智強以為「公投」謝票的理由,到桃園市進行「行腳」活動的其中一個原因。
  但黨中央所進行的多次民調,都認為羅智強在桃園市的民意支持度並不高,難以支撐其參選桃園市長所需,並指出國民黨的桃園市黨部和市議會黨團,都不支持他參選桃園市長。他為了「反擊」這個說法,搞了個在桃園市「通勤」的行動,以「體會通勤族的辛苦」的方式,證明自己得到了國民黨桃園市議員的支持。結果在桃園市的三十一名國民黨市議員中,只有兩人參與。這就是黃健庭直斥他「很弱」的依據所在之一,因為「三十一位黨籍議員,不到一成願意支持羅智強」。而且也諷刺他「每天都有新的戲碼出來」。
  但羅智強仍然以自己擁有百萬網絡聲量來自辯。其實,這些網絡聲量是摻有大量「水分」的。一方面,網上聲量和民調,是不分地域的,很多表態支持羅智強參選桃園市長的網民,並未在桃園市設籍,亦即不具選舉桃園市長的投票權;另一方面,民進黨嚐到了在二零一九年國民黨進行「總統」初選的民調過程中,以「有魚點瑜,無魚吃菜」的教戰手段,對韓國瑜的民調進行滲透造假的甜頭,不排除也會「食過番尋味」,在各項民調採樣中支持羅智強,造成虛假現象,促使國民黨提名在當地沒有民意基礎的羅智強參選桃園市長。
  因此,國民黨正是吸取了這個被民進黨在民調中嚴重滲透造假的慘痛教訓,決定對「九合一」選舉參選人的提名,拋棄初選,不採用公開民調,而是採用內部民調並據此進行協調。其實,民進黨又何嘗不是如此?同樣也擔心國民黨逆用此滲透造假的方式,誤導自己的初選,因而也決定在「九合一」選舉中的縣市長參選人的提名作業,不搞初選,而是內部協議。只有一片綠油油,國民黨根本難以插手的屏東縣,才以民調方式決定提名人。
  可能是連羅智強自己也驚覺到,自己「每天都有新的戲碼出來」的表演,不但是激怒了黨中央,而且也可能會造成其在台北市議員選舉選區的支持者的不滿。再此下去,可能就失去台北市議員提名的機會,變成兩頭落空。因此乖乖地放軟態度,向朱立倫道歉認錯,以換取國民黨仍然提名他為台北市議員參選人。
  此一態勢發展,也可算是朱立倫挫敗了「馬金體制」和「戰鬥藍」對國民黨中央的挑戰。實際上,羅智強上演的這場鬧劇,背後就有著馬英九和「戰鬥藍」的影子。本來,在國民黨主席選舉中,馬英九是支持朱立倫的。但朱立倫事後推出「同舟計劃」,允許傅崑萁返回國民黨,甚至還讓其擔任「九合一」選舉的「總操盤」,馬英九就不爽了。因為當年正是馬英九以傅崑萁涉弊案為由開除其黨籍的,現在黨中央卻將之奉為「護黨神山」,因而就左右開弓了,從「馬家軍」實名檢舉傅崑萁在中常委選舉中「賄選」,到這場鬧劇,都是如此。但既然這場進攻以失敗告終,這就證明了馬英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水至清則無魚」,馬英九以自己的潔癖來要求全黨,雖然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過猶不及。實際上,在整頓清理地方派系勢力時,卻沒有同時推出改革的方案,等於是有破無立,幾乎摧毀了國民黨在地方的組織基礎;而一個「馬王政爭」,更是雪上加霜,導致國民黨由盛轉衰。
  另一個馬英九必須負上政治責任之處,就是沒有乘著高票當選的東風,全面執行「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的各項任務,大搞什麼「先經後政」其實是「只經不政」。而且,任命因為阻擋兩岸經貿發展而曾經連蔡英文也看不過眼的台聯黨「不分區立委」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充任兩岸關係發展的「剎車皮」,而為民進黨的再次上台,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