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清補魚為佳

  說到夏季餐桌,主旨當爲清淡,但清淡不等于清湯寡水,與油葷絕緣。反倒是夏季氣溫居高不下,人體在高溫下代謝提速,體能消耗更大,補足營養比其他季節更爲重要,于是「清補」的概念應運而生。
  何謂「清補」?即以清淡平和的食物來滋補身體,清除體內毒素,起到扶正固本之效。換言之,度夏的清淡飲食既要有補養之功,又要能生津液,解渴消暑,具體辦法就是優選那些營養豐富且具有祛暑生津功效的食物來補充體力的消耗。除了穀物類主食與蔬菜瓜果類副食外,魚肉當仁不讓地肩負起了清補的重任。因爲魚類在肉類食物中獨樹一幟,有關研究顯示,紅肉和加工肉可使人罹患心臟病、中風等致殘、致命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幅增加;鶏鴨等禽肉稍好些,也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小幅增加;唯有吃魚的風險極低甚至沒有。它的養分最優,包括優質蛋白、優質脂肪(如Ω-3脂肪酸)、維生素(尤其是A、D、E等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鐵、鋅、鈣)等均高于等量畜禽肉,被營養學家排在肉類金字塔的頂端;再者,魚肉還含有豐富的「腦黃金」(二十二碳六烯酸,即DHA)、谷胱甘肽、牛磺酸等生物功能性成分,可發揮健腦、護心、保護視力、怡情等保健作用。將魚類列爲夏季清補之佳品,取代部分畜禽肉,算得上實至名歸。
  學會「挑挑揀揀」
  要讓吃魚的好處最大限度地顯現出來,務必學會優選。
  鮮活魚更安全,夏季氣候炎熱,魚肉存放不當很容易腐敗變質,導致細菌大量繁殖,將魚肉中的組氨轉化成有毒性的組胺,吃了不新鮮的魚肉後有發生中毒的風險。另外,海魚中的青皮紅魚類,如竹莢魚、金槍魚、秋刀魚、沙丁魚、方魚等組氨酸相當多,夏季變質的風險較高,尤須慎食。
  具體如何挑選呢?若爲活魚,一看魚的活潑程度,遊得歡的便是優品;二看水箱內的水,水色清澈,有水泵供氧,水流較快的魚新鮮度較高,而水色發綠或者藻類過多,則意味著水箱很久未換過水,可能有細菌污染,新鮮度無疑大打折扣。若非活魚,則要細看魚眼、魚鱗、魚鰓、魚身等部位,綜合評估其新鮮度。一般說來,鮮魚有以下特點:魚眼飽滿凸出,角膜透明清亮;魚鰓鮮紅,鰓絲分明,無异常氣味;魚鱗完整,有光澤,且與魚體貼附緊密;魚腹部正常、不膨脹,肛孔爲白色、凹陷。反之,魚眼不凸出,眼角膜起皺渾濁,眼內溢血發紅;或魚鱗缺損,光澤度差;或魚鰓絲有破損、粘連,顔色灰紅或灰紫,氣味不佳;或腹部膨脹不明顯,肛孔稍凸出等,均表明已不新鮮,不要購買。
  慢病尤其是「三高」患者多選海水魚
  海水魚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比淡水魚更豐富,尤其是體形爲長圓筒形的洄遊性魚類,如鮐魚(鯖魚、青占魚、青花魚)、鯵魚(池魚、竹莢魚)、沙丁魚、秋刀魚、鮁魚、鰹魚、金槍魚等。
  老人、孩童應選擇刺少的魚,防止魚刺卡喉,如多寶魚、鮃鰈魚、鯧魚等。
  吃法大有講究
  夏季吃魚固然要講味道,但安全更重要,選好魚只是第一步,做、吃等後續環節也要把握好。
  魚既要買鮮,也要鮮吃。鮮魚買來應在當天吃完;冷凍的鮮魚不要超過一兩個星期;速凍魚買回來應直接放進零下18℃的冰箱冷凍室保存,宜在兩三個月內吃完。注意速凍魚最怕反復解凍,買回後最好分解成若干小塊後再放進冰箱,吃多少取多少。對疑有污染的魚,可像吃水果削皮那樣,去皮後再烹飪。少吃或者不吃魚的肝臟。無鱗魚如鱔魚、海鰻等更容易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魚鱗的作用就像是一道水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攔截水中的重金屬與污染物,保護魚體少受污染,應少吃。
  魚的烹飪方式很多,如紅燒、烤魚、煎炸等,但最健康的方式是清蒸,最能保留養分與原味,還能減少油鹽攝入,多寶魚、鱸魚等新鮮白肉魚尤其適合清蒸。蒸魚也有技巧:一是用開水蒸,或先將鍋內水燒開再放魚,忌用冷水蒸。因爲魚在突遇高溫時,外部組織凝固,可鎖住內部鮮汁,有利于口感;二是在魚體下麵墊兩根葱段,既可去除魚的腥味,又能循環受熱,有利于魚體均衡熟透,味道也更鮮美。除清蒸外,其他烹飪方式可根據魚的品種選擇,舉例:肉色偏紅或灰褐色的魚,如青花魚、鮁魚、沙丁魚等,腥味較大,可選擇紅燒,但要控制烹飪時油鹽的添加;脂肪含量高的魚,如秋刀魚,煎烤風味最佳(血脂高的人要少吃)。唯有煎炸,任何魚都不推薦,一來高溫會使部分養分遭受破壞,降低魚肉的營養價值;二來煎炸類不易消化吸收;三來可能導致油脂的過量攝入。
  掌握好吃魚的頻次與進食量,一般每星期3次,每次200~300克足矣,同時搭配蔬菜與主食,並削減其他肉類的攝入量,確保一天的總熱量、總蛋白和總脂肪攝入量不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