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異物:小異物,大麻煩

  異物入耳,易「進」難「出」
  爲何耳道內容易發生異物滯留?這要從外耳道的特殊結構說起。耳道的外口是外耳道口,也就是俗稱的「耳朵眼」;耳道的最內處是鼓膜,將外耳道和中耳隔開。外耳道口的大小因人而異,直徑通常在0.5〜2厘米。耳道中間有一處最狹窄的地方,直徑僅有0.5厘米,稱爲峽部。因此,我們可以把耳道想像成中間窄、兩頭大的「葫蘆」。異物一旦經過峽部,進入「葫蘆」下方的那個「球」,想要再出來,就困難了。
  一般地說,耳道內若存在活的異物(如昆蟲等),患者可明顯感到有物體在耳道內活動,往往還伴有明顯疼痛,這是因爲耳道內的神經十分敏感;較小的、沒有生命的異物進入耳道,患者也可感到有東西在耳道內來回活動;若異物較大,堵塞外耳道,患者可有耳堵、耳脹等症狀,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
  自行處理,「適可而止」
  當發現異物入耳後,患者首先應該保持鎮定,不要驚慌。因爲耳道底部有鼓膜將外耳和中耳隔開,除非是竹簽等較長、尖銳的異物,一般情况下,耳道異物僅滯留于外耳道內,不會損傷鼓膜,也不會進入中耳腔。有些患者擔心,萬一耳道異物刺破了鼓膜,會不會「遊走」到大腦?答案是否定的。人體中耳腔和大腦間有堅硬的顳骨岩部將兩者隔開,即使異物進入中耳腔,也不會進入大腦。
  其次,患者可先進行一些簡單的處理。如果進入耳道的是一些體積較小的異物,可以將頭倒向耳道異物的一側,使患耳的耳道口向下,單脚跳躍幾次,嘗試讓異物自行掉出。如果進入耳道的是昆蟲等活物,爲避免其在耳道內繼續活動,造成進一步的損傷,可以向耳道內滴入一些清水、食用油,或抗菌類滴耳液、滴眼液等(不可使用酒精、花露水或殺蟲劑等刺激性或毒性液體),使昆蟲窒息死亡。如果進入耳道的是植物的種子(如黃豆)等,禁止向耳道內灌水,避免其吸水膨脹,導致嵌頓,增加取出難度。
  盲目掏挖,反受其擾
  經上述處理失敗後,患者應及時就醫,切勿繼續嘗試掏出耳道異物。因爲外耳道十分狹窄,在缺乏專業工具的情况下,很難將滯留的異物取出,盲目掏挖往往會將異物越推越深,有時還會將鼓膜剌破,甚至損傷中耳的聽骨鏈等重要結構,造成聽力損傷、耳鳴等更嚴重的後果。盲目掏挖還可能損傷外耳道皮膚,引起出血、腫脹、疼痛,甚至繼發感染,增加醫生取出異物的難度。
  對于體積較小、質量較輕的異物,醫生可以通過耳道沖洗將其沖出;若發生異物嵌頓,醫生可以在內鏡、顯微鏡直視下,使用專門的異物鉗將異物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