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路交通十年規劃 願景建設立體交通

  【本報訊】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交通規劃處處長蕭日鵬,23日下午三時到立法會向議員介紹《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羅立文表示,《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24日起正式諮詢,交通事務局24日亦會向交諮委介紹文本。
  再提升再優化再平衡
  林衍新表示,未來十年交通總願景是本澳的陸路交通運輸系統,將朝著為居民及旅客提供更安全、綠色、高效、便捷和宜行的陸路交通出行服務的方向發展,支撐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城市發展目標實現。總策略則是在堅持貫徹「公交優先」的核心原則下,結合總體資源約束條件,推動陸路交通運輸系統的再提升、再優化和再平衡。總思路是總體採取「兩個落實」的思路,全面落實地面道路交通、軌道交通、步行交通三張網絡,全面落實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及政策法規三方面。
  交通需求預測方面,依據澳門人口預測相關研究資料,結合城市總體規劃,按2030年城市人口79.1萬人進行交通需求預測,按照全澳陸路交通模型,預測2030年全澳日均出行總量約302萬人次/日。
  林衍新表示,將嚴格控制車輛增長,在現有「控車輛」政策基礎上,適時評估政策效果並研究調整,使機動車年增長率不超過3%。
  林衍新表示,將探討引入「扣分制」的可行性及適當性;亦會修訂《道路交通規章》及《駕駛學校及教學規章》等配套法規,並因應社會發展需要制定其他相應的補充法規。
  提升居民步行便捷性
  步行系統方面,《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提出增加步行通道,至三○年本澳步行網絡密度超過十三公里/平方公里,其中,計劃開展規劃及建設的步行通道及行人天橋約十公里,提升居民步行便捷性。
  當中包括建造松山、東北大馬路步行通道,東北大馬路行人通道計劃連接螺絲山公園至黑沙環公園;可直接惠及人口約九點九萬人;後續亦將研究延伸至勞動節大馬路,及連接輕軌東線車站。
  同時,會開展沙梨頭北街行人天橋及路氹金光大道步行系統的研究;亦會在新城A區、B區及路氹填海區等區域規劃建設,形成完整步行網絡。
  立法會主席高開賢建議當局創設條件,做到人車分流,考量日後能盡量利用上空及地下的空間,滿足泊車、排洪、行人使用,形成海綿城市,解決本澳道路空間狹窄問題。
  羅立文稱,現時有行人天橋落成後,由於涉及私人樓宇滯礙使用,感到可惜。例如有大廈加設鐵閘,將與小業主溝通,但並不簡單。林衍新表示,政府未來將不斷優化步行網絡,但不論行人天橋或隧道出入口牽涉大量路面的佔用,規劃時要仔細考慮。
  羅立文指出,氹仔行人路相對澳門寬闊,但過去在建設氹仔基馬拉斯空中走廊時,也收到不少投訴。坦言在澳門市區建行人天橋好難。他透露,由慕拉士大馬路至螺絲山的道路,連接輕軌東線,但由於涉及的部分行人路面較窄,具一定困難,但政府會盡量覓地,年底將有多點消息。
  林衍新補充,當局好願意預留空間建行人天橋,強調立體交通是本澳未來發展方向。將參考內地經驗,以見縫插針方式,建設立體交通,但公共發展如何不影響私人業權問題值得考慮。